摘要:更绝的是,全国遍地开花:长沙的钢管坡、珠海的双杠椅、深圳的“小矮凳”……合着坐公交不是来休息的,是来练平衡术的?
最近,贵阳BRT那个“滑梯式”斜面椅又被翻出来了。
人一坐上去,屁股打滑,腰没支撑,三秒就想跳起来。网友怒问:这椅子是防人还是防鬼?
更绝的是,全国遍地开花:长沙的钢管坡、珠海的双杠椅、深圳的“小矮凳”……合着坐公交不是来休息的,是来练平衡术的?
官方解释一套一套的:
“斜面设计是为了短暂倚靠,防止躺卧,保持清洁。”
听着冠冕堂皇,细想全是借口。
什么叫“短暂倚靠”?
老年人站半小时等车,腰酸背痛,难道就配在钢管上“蹭两下”?
什么叫“防止躺卧”?
真有人在公交站躺平,不该靠管理,而是靠设计把所有人一起惩罚?
这根本不是人性化设计,而是懒政思维下的“一刀切”懒招。与其花心思做管理、清秩序、设提醒,不如直接把椅子做成“坐了不舒服”的样子。
你坐不下去,自然就不会躺,也不会占座,完美“解决”问题。可问题是,你解决的是问题,还是把问题转嫁给了老百姓?
我们坐公交的,有赶着上班的年轻人,有提菜的中年人,更有腿脚不便的老人。
他们等一趟车,可能要站十几二十分钟。一个能踏实坐下的椅子,不是福利,是基本需求。
可现在呢?设计师脑子里想的不是“人怎么坐得舒服”,而是“怎么让人坐不踏实”。椅子越难坐,越说明“管理到位”?
这逻辑,荒唐得离谱。
再看看国外类似的斜倚设计,人家用在狭窄空间,高度刚好顶住腰,背包能放,人能借力,是辅助站立的支撑,不是“假装能坐”的摆设。
可我们这儿呢?照搬个形,丢了魂。高度不对,角度离谱,连材质都选最冰最硬的金属管。
冬天坐上去像上刑,夏天烫得能煎蛋。这哪是公共服务?这是行为艺术。
更讽刺的是,贵阳说“北京上海都这么干”,可你去问问北上广的人,地铁站里正常座椅一大堆,真需要倚靠的地方,也做得实用又体面。
人家没有因为怕人躺下,就把所有椅子锯成斜坡。真正的城市文明,不是靠“防”出来的,而是靠“管”和“信”出来的。
一个城市,不该怕老百姓坐得太久。怕的,是服务跟不上,是管理懒惰,是把市民当成麻烦,而不是服务对象。
你怕有人躺椅,就不让人坐?怕有人占座,就干脆不设座?那干脆别建候车亭,让大家站着淋雨,岂不是更“高效”?
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
正常椅子+文明提示+必要管理。
真有人躺卧,工作人员劝导;
真有行李占座,广播提醒;
真有长期滞留,安保介入。
哪一条,都比“做把反人类椅子”来得体面。
公交站不是竞技场,市民不是试验品。
我们需要的,是能安心坐下歇口气的地方,不是一场场“你坐不稳”的恶作剧。别再用“设计创新”当遮羞布了。那些长在站台上的钢管、斜坡、矮墩,不是城市风景,是公共服务的耻辱柱。
下次设计师再想“防人”,请先去坐一坐自己设计的椅子。屁股疼不疼,心里有没有数?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