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我偷偷看录像带,被嫂子发现,她没骂我,反而坐下一起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6 12:06 2

摘要:本文为原创短篇故事,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过度理解。感谢!

本文为原创短篇故事,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过度理解。感谢!

01

1988年的那个夏夜,闷热得像个蒸笼。

我爹和我哥都去地里守水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嫂子陈娟。

我反锁上堂屋的门,拉上厚重的窗帘,把那台崭新的“金星牌”录像机从床底小心翼翼地拖了出来。

接线,插卡,按下播放键。

一阵雪花点后,屏幕上跳出了灯红酒绿的维多利亚港。

我像个偷食的老鼠,缩在小板凳上,心跳得像揣了只兔子。这盘《英雄本色》的带子,是我用三个月的零花钱跟人换的,藏得比谁都严实。

“吱呀——”

身后,里屋的门突然开了。

我吓得魂飞魄散,手指哆嗦着就去按停止键,可慌乱中,怎么也按不准。

嫂子陈娟穿着一件白色的确凉睡裙,站在门口,头发松松地挽着。她没开灯,昏暗中,只有电视屏幕的光在她脸上明明灭灭。

我僵在原地,后背的汗毛一根根全竖了起来,脑子里嗡嗡作响。

完了。

这事儿要是让我爹知道,非得打断我的腿。

我哥知道了,也得念叨死我。

家里刚凑钱买了台彩电,我就敢鼓捣这“资产阶级靡靡之音”的玩意儿,简直是大逆不道。

我喉咙发干,低着头,准备迎接劈头盖脸的训斥。

可半晌,预想中的暴风雨并没来。

只听见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嫂子走到我身边。她没看我,目光落在了屏幕上那个叼着牙签的小马哥身上。

她忽然轻轻说了一句:

“往边上挪挪。”

我愣住了。

“啊?”

“我说,给我腾个地儿。”嫂子又重复了一遍,自己搬了个小板凳,挨着我坐了下来,“一起看。”

02

嫂子陈娟,和我家是格格不入的。

她是个城里姑娘,读过高中,当年因为我哥这个退伍兵在城里见义勇为救了她,才不顾家人反对,铁了心嫁到我们这个穷得叮当响的村里。

我们家,是村里典型的老派家庭。

我爹是生产队长退下来的,思想古板,嘴里永远是“人勤地不懒”、“庄稼活儿是根本”。

我哥许卫国,人如其名,老实巴交,退伍后就跟着我爹下地,觉得人生就该是土里刨食,再无其他。

而我,许卫东,那年18岁,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成了家里的“闲人”。我不甘心,总觉得外面的世界,跟录像带里演的一样精彩。

家里的空气,总是沉闷的。

晚饭桌上,永远是那几样话题:今天的收成,明天的天气,谁家的猪又下了几个崽。

我偶尔提一句报纸上看到的“个体户”、“下海”,我爹的筷子就会重重地磕在碗沿上。

“歪门邪道!人一辈子,脚踏实地最要紧!”

我哥则会埋着头,给我使眼色,让我少说两句。

只有嫂子,会不动声色地给我夹一筷子菜,用眼神安抚我。

她刚嫁过来的时候,为这个家带来了唯一一抹亮色。她会做城里才有的新式布拉吉,会哼我们听不懂的流行歌,甚至会用空罐头瓶子插上野花,摆在窗台上。

可这些,在我爹眼里,都是“不务正业”。

渐渐地,嫂子话也少了,人也沉默了,那抹亮色,慢慢被我们家的灰扑扑给盖住了。

她不再穿漂亮的裙子,换上了和我娘一样的粗布褂子,每天喂猪、做饭、下地,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

我看着心疼,又无能为力。

我们就像被困在同一个玻璃瓶里的三只蚂蚁。我哥选择认命,我拼命想撞破瓶壁,而嫂子,则是在沉默中积蓄着什么。

那台录像机,是我偷偷攒了半年,帮镇上木匠铺打零工赚的300块钱,托人从广州带回来的。

它是我唯一的窗口,是我对抗这沉闷生活的唯一武器。

我以为,这个秘密,会烂在我的肚子里。

却没想到,第一个发现它的,是嫂子。

0-3

那个晚上,我和嫂子并排坐着,看完了整部《英雄本色》。

当片尾曲响起时,我俩谁也没说话。

黑暗中,我能闻到她身上淡淡的皂角香味,混合着夏夜草木的气息。

“香港……真那么好?”良久,她轻声问。

“嗯。”我重重点头,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嫂子,我想出去,我不想一辈子待在这儿。”

她沉默了。

我以为她会像我爹一样,劝我安分守己。

可她却说:“想出去,是好事。可光想没用,你拿什么出去?到了外面,吃什么,住什么?”

一连串的问题,像冷水一样浇在我头上。

是我只有一腔热血,和从录像带里看来的,对外面世界虚无缥缈的幻想。

“我……我不知道。”我瞬间泄了气。

“卫东,”她转过头,屏幕的光映着她的侧脸,她的眼神异常明亮,“光看电影是看不出活路的。电影里的人风光,那都是演的。咱们普通人,得有自己的门道。”

那天晚上,她跟我聊了很多。

聊她在城里的见闻,聊报纸上那些万元户的故事,聊她嫁过来之前的梦想。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嫂子也想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裁缝店。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她不再是那个沉默寡言、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嫂子。她心里的那团火,从来就没熄灭过。

我的秘密,成了我们俩的秘密。

从那以后,每当我爹和我哥不在家,我们俩就凑在一起看录像带。

我们不再只看打打杀杀的江湖片,嫂子托人从城里弄来了各种各样的带子。

有讲温州人如何做生意的,有讲深圳特区日新月异的,甚至还有一部讲服装设计的纪录片。

录像机,不再只是我的娱乐,它成了我们的“作战会议室”。

嫂子总能从那些光影里,敏锐地捕捉到一些信息。

“他们卖的纽扣,都比咱们镇上的好看。”

“卫东,你发现没,城里姑娘都开始穿这种喇叭裤了,咱们这儿还没有。”

“这片子里说,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人无我有’。”

她的每,都像一颗石子,在我心里激起一圈圈涟漪。

我那颗躁动不安的心,渐渐找到了方向。

04

机会,是在一次赶集中出现的。

那天,嫂子去镇上扯布,回来时脸色很不好。

饭桌上,她欲言又止。

我哥问她:“咋了?遇上事了?”

嫂子叹了口气:“咱们镇上那家布店,老板太黑了。一尺的确良,市里卖一块二,他卖一块八。我去理论,他还说爱买不买。”

我爹哼了一声:“做生意的,都一个样,心黑。”

我听着,心里却咯噔一下。

一个念头,像闪电一样划过脑海。

晚上,等我爹睡了,我偷偷溜进哥嫂的房间。

我把我的想法,一股脑地倒了出来。

“哥,嫂子,咱们自己去市里进布,回来卖!就比镇上那家便宜一毛钱,肯定有人买!”

我哥听完,吓得直摆手:“不行不行!那叫‘投机倒把’!被抓住了不得了!咱哪有本钱?”

我急了:“这叫搞活经济!报纸上都说了!本钱……本钱我想办法!”

我哥还是一个劲儿地摇头,满脸都是恐惧和抗拒。

我失望地看着他,又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嫂子。

嫂子一直没说话,她低着头,手里拿着一支笔,在一个破旧的本子上不停地写写画画。

那是我家的账本。

“卫国,你过来看看。”

嫂子把本子推到我哥面前。

“咱家一年到头,刨去吃喝、化肥、种子,满打满算,能剩下不到三百块钱。这还是风调雨顺的年景。”

她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爹的关节炎,天一冷就疼,医生说要长期吃药,一个月药费十几块。卫东眼看要到娶媳妇的年纪了,彩礼、盖房,哪一样不得花钱?”

“就靠这几亩地,你告诉我,钱从哪儿来?”

嫂子抬起头,眼睛里闪着我从未见过的光芒,那是一种混杂着智慧、冷静和豁出去的决绝。

“我算过了,去市里来回的车费是五块钱。我们可以先少进一点,就进最畅销的的确良和卡其布,大概需要本钱两百块。只要卖出去,一尺布我们赚两毛钱,卖完这一批,就能赚回小一百。”

“风险是有,但守着这几亩地,一点风险没有,可也一点指望都没有。”

我哥被嫂子这一番话镇住了,他张着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我看着嫂子,心里涌起一股巨大的崇拜。

以前,我总觉得她一个女人家,懂什么。

那一刻我才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说多少大道理,而是能把柴米油盐的账算得清清楚楚,还能从这紧巴巴的日子里,算出一条活路来。

我哥呆坐了半晌,他一咬牙,猛地一拍大腿。

“干了!”

05

本钱,是嫂子出的。

她拿出了一个用手帕层层包裹的铁盒子,那是她的嫁妆钱,一共217块5毛。

她把钱塞到我手里,郑重地说:“卫东,这是咱家全部的家当,也是全部的希望。”

我拿着那带着嫂子体温的钱,手心全是汗。

那一刻,我暗暗发誓,绝不能让嫂子失望。

换作是你,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你会怎么选?是退缩,还是迎难而上?

我选择了后者。

第二天,天不亮,我就和我哥骑着家里那辆破旧的“永久”自行车,踏上了去市里的路。

去的时候,心里是忐忑的。

可当我站在市里纺织品批发市场,看着那琳琅满目、花色繁多的布料时,所有的不安都被兴奋取代了。

我和我哥,严格按照嫂子列的清单,选了最新潮的颜色,跟老板磨了半天嘴皮子,又多要了一点布头当添头。

回来的时候,几十斤的布料沉甸甸地压在自行车后座上,可我哥却把车蹬得飞快,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歌。

我知道,他心里那团火,也被点燃了。

摆摊的第一天,我爹知道了。

他气得冲到我们的小摊前,指着我的鼻子骂:“我许家的脸,都被你丢尽了!读书人,不去干正事,当个小商贩!”

周围赶集的人都围了过来看热闹。

我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哥挡在我面前,低着头,任凭我爹骂。

就在我以为这生意要黄了的时候,嫂子来了。

她端着一碗绿豆汤,挤进人群,递给我爹。

“爹,天热,喝口汤解解暑。”

她脸上带着笑,声音温温柔柔的。

“爹,您别生气。卫东这不是胡闹,他是在给家里找出路呢。您咱们这布,比镇上便宜,花色又好,一上午就卖出去好几尺了。”

说着,她从兜里掏出几张被汗浸得有些潮的毛票,塞到我爹手里。

“这是刚赚的。您拿着,去买点您爱吃的点心。”

我爹愣住了,他看着手里的钱,又看看摊上簇新好看的布料,再看看周围那些探头探脑、一脸羡慕的邻居,脸上的怒气,一点点消了。

他没喝那碗绿-豆汤,也没要那几块钱,只是重重地“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但他没有再骂我们,也没有掀我们的摊子。

我知道,他默许了。

是嫂子,用她的温柔和智慧,再一次化解了危机。

06

我们的布摊,火了。

因为价格公道,花色新颖,嫂子又会搭配,很多姑娘媳妇都爱来我们这儿扯布,顺便让她给点做衣服的建议。

第一个月,我们净赚了三百块,比我爹种一年地还多。

我把钱交到嫂子手里的时候,我哥在一旁咧着嘴傻笑,一个劲儿地搓手。

嫂子没说什么,她默默地把钱收好,晚饭的时候,桌上多了一盘红烧肉。

我爹夹了一块最大的,放到嫂子碗里。

“你……你多吃点,瘦了。”

他声音很低,像蚊子叫,但我们都听见了。

嫂子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她低下头,扒拉着碗里的米饭。

那天晚上,我哥破天荒地没去看电视,而是帮着我整理第二天要出摊的布料。

他一边叠布,一边跟我说:“卫东,以前是哥没脑子,总觉得爹说得对。现在我明白了,人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谢谢你,也……替我谢谢你嫂子。”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心里热乎乎的。

我知道,这个家,不一样了。

那堵看不见的墙,正在慢慢融化。

生意越做越大,从布料,到纽扣、拉链,再到城里时兴的蛤蟆镜、尼龙袜。

一年后,我们家在镇上盘下了一个小门面,挂上了“卫娟布艺”的招牌。

名字是嫂子起的。

我哥说:“应该叫‘卫东布艺’,主意是你出的,力也是你出的多。”

我却摇头:“不,得叫‘卫娟布艺’。没有嫂子,就没有这一切。”

开业那天,我爹换上了一身新衣服,站在门口,逢人就笑呵呵地说:“这是我儿子儿媳开的店!”那份骄傲,溢于言表。

07

又过了几年,我们的生意从一个小店,做成了一个小型的服装加工厂。

我跑销售,跑遍了全国各地。我哥管生产,踏实稳重。嫂子成了我们的总设计师,她设计的款式,总是卖得最好。

我们家盖了村里第一栋三层小楼,买了镇上第一台桑塔纳。

我爹再也不提“土里刨食”的话了,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坐在厂子门口,看着一车车的衣服运出去,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

我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

有一年春节,全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

电视里,小品演员穿着我们厂里生产的衣服,引得大家一阵欢呼。

酒过三巡,我哥喝得满脸通红,他端着酒杯,站到嫂子面前,这个不善言辞的男人,突然当着所有人的面,深深地鞠了一躬。

“陈娟,这些年,辛苦你了。没有你,就没有我们许家的今天。”

嫂子笑着,眼泪却流了下来。

我也端起酒杯,敬了嫂子一杯。

千言万语,都在那杯酒里。

我永远记得1988年的那个夏夜,如果不是嫂子当时的选择,我们一家的命运,或许会是另一番光景。

是她,用她的远见和包容,为我这个毛头小子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是她,用她的智慧和坚韧,一点点撬动了这个家的顽固思想,带领我们走出了困境。

后来我走南闯北,见识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

我才越来越深刻地理解:

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不是财富,也不是地位,而是一个懂得沟通、理解和支持的家人。

她或许不会说多少豪言壮语,却能在你最迷茫的时候,为你点一盏灯;在你最脆弱的时候,给你一个坚实的依靠。

08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

我们厂子,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服装企业。

我哥和我,也都成了别人口中的“许总”。

去年,村里搞新农村建设,老房子要拆迁。

回去收拾东西的时候,在阁楼的一个旧箱子里,我翻出了那台落满灰尘的“金星牌”录像机,和那一盘盘旧磁带。

我把录像机擦拭干净,插上电,居然还能用。

我放进了那盘《英雄本色》。

熟悉的音乐响起,小马哥依旧意气风发。

嫂子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站在我身后。

她如今已不再年轻,眼角有了细纹,但眼神依旧温和明亮。

“还在看这个?”她笑着说。

我回过头,也笑了:“是一切都是从这儿开始的。”

我们并肩站着,看着屏幕上的光影,仿佛又回到了1988年的那个夏夜。

外面阳光正好,透过窗户洒进来,温暖而明亮。

我忽然明白,当年嫂子和我一起看的,哪里是什么录像带。

她陪我看的,是一个不甘平凡的少年心中,那摇摇欲坠又无比珍贵的梦。

她用她的温柔和智慧,小心翼翼地接住了那个梦,亲手帮我把它变成了现实。

真正的家人,不是束缚你的那道墙,而是为你推开那扇窗的人。她会告诉你,外面的世界很大,然后陪你一起,寻找那条走出去的路。

来源:老李的自驾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