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5岁,正是个男人刚过知天命、开始享受人生阅历和智慧成果的年纪。可就在这个年纪,李叔倒下了。癌症,睾丸癌。他走的时候很安静,没留太多话。家里人一度接受不了:一个生活干净、作息规律、不抽烟不喝酒的人,怎么就查出癌症?而且还是睾丸癌?怎么也想不通。
55岁,正是个男人刚过知天命、开始享受人生阅历和智慧成果的年纪。可就在这个年纪,李叔倒下了。癌症,睾丸癌。他走的时候很安静,没留太多话。家里人一度接受不了:一个生活干净、作息规律、不抽烟不喝酒的人,怎么就查出癌症?而且还是睾丸癌?怎么也想不通。
可医生知道,癌症这东西,绝不会只因为“坏习惯”才找上门。有些细节,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睾丸癌,听起来像一种“会挑人”的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性乱?是不是以前染了什么病?可睾丸癌的发病机制远比大众想象的复杂。
洁身自好和健康之间,并没有等号。李叔年轻时确实自律,习惯也好,但他忽略了一点:睾丸癌并不总是由外部因素诱发的。很多患者查不出明确诱因,基因、胚胎发育异常、隐睾或家族史,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这类肿瘤的好发年龄段通常在15到40岁之间,李叔55岁算是相对少见,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更可惜的是,他其实早就有迹象,只是被他“太健康”的自我认知掩盖了。
李叔最早发现问题,是洗澡时摸到一边的睾丸比另一边硬,像是有点肿。但他没太当回事,想着是不是最近走路多了,或者坐久了压着了,揉揉就好。
“男人嘛,总不能一点小毛病就跑医院吧?”这是他当时说的话,一句很典型的“硬汉逻辑”。可就是这个逻辑,让他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其实不管有没有疼痛,睾丸有肿块、不对称、变硬或者变大,就应该立刻就医。早期睾丸癌治疗效果极好,五年生存率在90%以上。但前提是——你得来得早。
李叔退休前是单位里的健康标兵,什么体检都不落下。可他有个习惯:只查心脏、血糖、血压和肝功能。按他说的,那些“男科项目”都是年轻人才会遇到的事,自己都一把年纪了,怎么可能还出问题?
这种选择性体检,其实不只他一个人。很多中老年男性都觉得只要不阳痿、不尿频,那就没毛病。可身体不是你以为没事,它是真的没事。
睾丸癌本就是个不太容易被察觉的病,很多时候早期无痛无感。等到真正有症状,那已经是肿瘤扩散的时候了。李叔的肿瘤在发现时,已经侵犯到了后腹膜淋巴结,手术风险极高。
李叔小时候得过隐睾,小时候家里穷,没做手术,后来睾丸“自己下来了”,他也就没再管。可这个“没事”其实早就埋下了隐患。
隐睾是睾丸没有正常下降到阴囊的情况,哪怕后来自行归位,也仍会大大增加患睾丸癌的风险。这一点在医学上早有共识,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甚至医生问病史时都忘了提。
李叔从没把这个当回事,甚至连妻子都不知道他小时候有这个问题。他这么多年也没做过一次专门的睾丸B超检查。
李叔的父亲年轻时因“肿瘤”去世,家里人也没搞清楚是啥病,反正那年头信息不透明,也没人追问。直到他自己查出癌症,才开始回忆:家族里好像还有两位表亲也得过癌。
家族史,是临床诊断中极其关键的信息。尤其是睾丸癌这种少见病,如果直系亲属中出现过,子代患病风险会明显升高。可惜这类信息往往被忽略,因为太少人会主动去了解自己家族的健康史。
李叔的主治医师坦言,如果早几年知道他有家族肿瘤史,哪怕是模糊的,也许就会建议他做更细致的筛查。
还有一点,李叔一直不愿说。后来是他儿子私下告诉医生的:他不是没发现身体不对劲,而是怕被人知道“得了男人的病”,怕丢脸,怕别人觉得他“不行了”。
这也是很多男性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明有问题,却死撑着不说。尤其涉及生殖系统,就更敏感。男人的自尊,有时候真的比命还重。
李叔一直到出现腹痛、体重暴跌、夜里盗汗,才被家人强行拉去医院。肿瘤已经无法手术,只能化疗维持。
李叔是个生活很规律的人,不抽烟、不喝酒、三餐定时,连糖都少吃。可他从没学过怎么做自我检查,从不摸睾丸,也不知道检查的频率和方法。
健康不等于无病,自律也不能代替筛查。睾丸癌的自我检查非常简单,每月洗澡时轻轻触摸阴囊,观察是否有异常硬块、质地变化或大小不同。哪怕不懂医学,做到这一步也能早发现不少问题。
他错在太信任自己的“健康”,却不了解身体潜藏的危机。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王志强,黄东生.《睾丸肿瘤诊疗指南》.中国男科学杂志,2020,34(2):85-89.
李伟,赵俊峰.《睾丸癌早期筛查及自查方法研究》.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1,42(5):312-316.
陈立国.《男性生殖系统肿瘤流行病学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39(9):701-705.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