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培林,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宋林飞,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陈光金,费孝通家属代表张
承载着对费孝通先生的
敬意与文化传承的使命
10月26日
位于吴江七都镇开弦弓村的
苏州江村学院
揭牌亮相
这不仅是一次平台的启用
更是一场跨越89年的学术接力
“江村”正从社会学经典案例
成长为中国学术思想与实践创新的
“活态传承场”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培林,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宋林飞,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陈光金,费孝通家属代表张喆,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赵金松,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祁松,吴江区委书记孙建江等共同为苏州江村学院揭牌。新华社江苏分社社长刘亢,新华社广西分社社长段羡菊,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天夫,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江苏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尚庆飞,吴江区委副书记张炳高等出席。
李培林说,吴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脉之地”,江村学院让费孝通先生的精神财富有了新的传承载体,更让社会学研究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实践阵地。学院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具备开展跨学科研究、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的先天优势。期待学院能够坚守“从实求知、经世致用”的初心,做好费孝通学术思想的传承者、乡村振兴理论的开拓者、产学研用融合的践行者。
赵金松表示,今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15周年,成立苏州江村学院,既是对费老为中国社会学等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深切演绎,更是对进一步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制度的积极贡献。昔日《江村经济》为世界认识中国打开了一扇窗,现在吴江、苏州、江苏是世界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佳线索。我们将以苏州江村学院建设为新的起点,勇担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作出更大贡献。
张喆说,江村学院的成立,是对费老学术思想最深厚的传承,也是对中国乡村品牌最有力的打造。作为费孝通的后人,他心中既有深切怀念,更有对江村美好未来的由衷期盼。希望学院能深入挖掘并继承好前辈学者的学术遗产,让文化自觉与从实求知的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
孙建江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吴江是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的起点和实践地,费老“志在富民”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吴江发展。吴江会用好江村学院平台,深耕费孝通学术思想,将吴江人文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转化为鲜活教材,高水平打造特色课程体系,讲好新时代江村故事,努力把江村学院建设成为国家级社会调查基地、社会科学实验室和全国一流乡村振兴培训示范基地。
1936年,费孝通先生以开弦弓村为调研原点,深入田野、洞察民生,著就社会学经典著作《江村经济》。这部作品不仅为中国社会学开辟了本土化研究道路,更让“江村”超越地域界限,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贯通学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纽带。如今,江村学院落址于开弦弓村,绝非简单的“地理回归”,而是对费孝通先生学术足迹的致敬,更是对其“志在富民”学术追求的赓续与践行。未来,苏州江村学院将以“交流”为桥梁、“互鉴”为路径,让费孝通先生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理想,在新时代的实践中焕发蓬勃生机。
揭牌仪式现场,苏州江村学院精品课程同步发布,学院精心构建的“1+8+N”课程体系正式亮相。该体系以《一个人和一座城:费孝通与苏州》作为核心主体课程,围绕社会学、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民营经济等重点方向,系统打造8大教学专题,逐步建立起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库。
学院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各方协同发力。现场进行了苏州江村学院共建签约仪式,各共建单位将围绕课程共建、资源共享、课题共研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通过汇聚各方优势资源,携手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共同为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崭新动能。
仪式上还同步举行了系列活动:苏州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揭牌,让学院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思政阵地;费孝通“江村调查”九十周年系列活动的启动,将进一步传承先生的田野调查精神;江村书院建设启动仪式的落地,为文化传承与学术交流拓展了新空间。同时,还进行了《一个人与一座城:费孝通与苏州》《小城镇・大中国——新型城镇化之吴江路径》新书首发仪式,从学术思想传播到地方发展经验总结,多维度为江村学院的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区领导陈伟杰、戴丹、王之成、汤卫明、李红、方勇、王玉英等参加活动。
来源:今吴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