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歌手蹭“没出息”的流量,而有些歌手却花了几年时间打造自己的专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3 20:20 2

摘要:这几天刷短视频,十个歌手里有八个在唱 “没出息”,要么配个委屈吧啦的表情,要么加段 “emo 文案”,点进去听两句,调子差不多,歌词翻来覆去就王世坚发言的那几句,不是说这词不能写,可一群歌手扎堆唱,连编曲都透着敷衍,合着现在做歌跟流水线贴标签似的?

这几天刷短视频,十个歌手里有八个在唱 “没出息”,要么配个委屈吧啦的表情,要么加段 “emo 文案”,点进去听两句,调子差不多,歌词翻来覆去就王世坚发言的那几句,不是说这词不能写,可一群歌手扎堆唱,连编曲都透着敷衍,合着现在做歌跟流水线贴标签似的?

我是真没搞懂:为啥那么多歌手放着好好的作品不琢磨,非要凑 “没出息” 的热闹?说白了不就是流量嘛!你想啊,这词自带 “情绪共鸣” 的钩子,刷到的人容易对号入座,转发点赞来得快;再者不用花心思打磨,找个简单的旋律套一套,两三天就能出一首,比沉下心写首有态度的歌省事多了。前段时间刷到个歌手,前阵子还在唱 “励志追梦”,转头就跟风发了《没出息》,评论区全是 “蹭热度”,可人家数据摆在那里,播放量比之前的原创高两倍。

但偏偏有人不走这捷径,比如杨丞琳。这几年乐坛多浮躁啊,半年出一张 EP 都算慢的,她倒好,憋了五年才出《有且》专辑。我特意去听了几首,不是那种听一遍就忘的 “口水歌”。并且《有且》里面的歌曲编曲也细,之前她在接受采访时说 “不想为了凑数出歌,每首歌都得是我真的想表达的”—— 你看,这才是歌者该有的样子吧?不是把 “没出息” 当卖点,而是把自己的想法揉进歌里。

再看看王蓉,对比就更明显了。当年《我不是黄蓉》多火啊,旋律一出来谁不会哼两句?可现在呢?为了流量一会儿搞 “魔性神曲”,一会儿蹭网络热词,最近出的几首歌,要么歌词没逻辑,要么编曲吵得慌,听完连个记忆点都没有。不是说她没能力唱好歌,是她把 “流量” 看得比 “作品” 重了 —— 低头蹭热度的次数多了,就再也拿不出能站住脚的东西了。

有人说 “这是大众审美不行,所以歌手才唱‘没出息’”,我特不认同。你看杨丞琳的《有且》里面的歌,没靠啥热搜营销,照样有很多人循环;当年王蓉的《我不是黄蓉》,也是靠作品本身火的。根本不是听众不爱好作品,是行业里的 “流量病” 太严重了:平台只推数据好的,歌手就跟着蹭热度,慢慢忘了 “做歌” 的初心。到最后,满屏都是 “没出息”,真正有想法的歌反而没人看见 —— 这不是审美问题,是行业在 “自我消耗”。

其实高下早就分出来了:一边是把 “没出息” 当流量密码,这种短命金曲一旦热度一过,就容易被人遗忘;一边是花五年磨一张专辑,让歌里的想法留在听众心里。我们真不是需要 “没出息” 这种没营养的歌,是希望歌手能多抬抬头,看看 “流量” 之外,还有 “作品” 这回事 —— 毕竟,谁不想听到一首能记很多年的歌,而不是刷到就划走的 “热闹” 呢?

来源:苏碧说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