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2日,北京的天气还带着秋末的凉意,但两岸关系的气氛却愈发升温。
10月22日,北京的天气还带着秋末的凉意,但两岸关系的气氛却愈发升温。
就在几天前,中国国民党举行党主席选举,郑丽文以绝对优势当选。
成为国民党历史上第二位女性主席,也是第一位从民进党转投国民党的主席。
她的胜选本身就是一个信号:台湾岛内政治风向正在悄然变化。
郑丽文一上任就放出“要访大陆”的明确信号。
她在广播节目中被问到是否愿意前往大陆交流时,回答干脆利落:“当然要。”
这句话在两岸关系长期冰封的背景下,像是一记重锤,敲开了沉寂已久的对话通道。
仅仅两天后,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就作出回应。
表示愿意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上,与国民党加强高层往来。
这个回应来得快、站位稳,既没有降低原则,又释放了善意。
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发言人朱凤莲
值得注意的是,国台办特别提到“既有共同政治基础”。
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九二共识”依然是两岸互动不可绕开的底线。
而在这之前,中央已经在10月19日致电郑丽文,祝贺其当选,郑丽文当天也复电致谢。
这份贺电内容不长,但分量极重。
明确提出希望两党“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并“推进国家统一”。
这是近年来大陆高层对国民党最直接、最明确的政治期待。
郑丽文的回应同样清晰:
她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应强化交流合作,促进和平稳定,为民族复兴开辟前程。
这番表态,与过去国民党某些领导人模棱两可、回避统一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她还提出三大原则:
绝不让台湾成为“麻烦制造者”,绝不让台湾沦为“地缘政治牺牲品”,国民党要当“和平缔造者”。
这些话,听上去像是对民进党当局的直接批评。
郑丽文的当选和表态之所以引发如此大关注,是因为它背后牵动的是整个台湾政局的深层变动。
国民党近年来在岛内影响力持续下滑。
党员人数仅13.67万,占台湾总人口不到0.06%,代表性严重不足。
但这次选举结果却显示出,基层党员对现状不满,渴望变革。
郑丽文的崛起,某种程度上是国民党内部对“蓝皮绿心”现象的反扑。
所谓“蓝皮绿心”,指的是有些人表面上是国民党人,实际上立场接近民进党,比如赵少康。
他在此次选举中公开为郝龙斌拉票,甚至散布所谓“大陆介入选举”的言论,试图抹黑郑丽文。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党内惯例,也暴露了其真实立场。
台湾大学教授苑举正直言,赵少康已从蓝营精英沦为绿营政客,干了“三件坏事”:
破坏国民党团结、成就民进党、抹黑大陆形象。
相比之下,郑丽文立场坚定,公开支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并承诺要“收拾民进党”,揭露其“台独”主张的荒谬性,她甚至放话:“怕就不要出来混了。”
这种态度,让许多长期关注两岸关系的人看到了希望。
而民进党方面的反应也耐人寻味。
赖清德没有祝贺,绿营媒体则立刻给郑丽文扣上“亲中”“红统”的帽子,称她是“洪秀柱第二”。
这种“抹红”手段,恰恰说明他们对郑丽文的出现感到不安。
因为郑丽文不是软弱退让的政客。
她熟悉民进党的操作逻辑,敢于正面交锋,这让民进党失去了以往靠“仇恨牌”压制对手的优势。
更深层的变化,其实在民间。
过去十年,民进党执政期间,两岸官方交流几乎断绝。
导致许多台湾民众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蒙受实际损失。
航班减少、陆客锐减、农产品滞销,这些都让岛内民众感受到两岸关系恶化的代价。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样的政策到底带来了什么?
郑丽文的当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民意的转向。
她所代表的,不仅是国民党的新路线,更是部分台湾民众对恢复交流、改善关系的期待。
这种期待,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生活现实的切身感受。
就在郑丽文当选、两岸互动升温的同时,大陆方面也打出了一记重拳。
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
将每年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并规定国家以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
这个时间点选得极有深意。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
台湾、澎湖列岛正式重归中国主权管辖。
这一天,是台湾结束日本殖民统治、回归祖国的历史铁证。
如今,大陆以国家立法形式将其确立为法定纪念日,意义远超一般纪念活动。
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明确指出。
这一决定是“捍卫台湾光复、回归祖国这一重要史实和民族荣光的有力举措”。
也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这意味着,大陆不再满足于口头强调历史事实。
而是通过法律手段,将台湾属于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固化下来。
事实上,自2000年民进党执政以来。
台湾的教科书和官方叙事中,“光复”一词逐渐被“政权转移”“战后新阶段”等模糊表述取代。
历史被切割,记忆被淡化,目的就是切断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和历史纽带。
而大陆此次设立纪念日,正是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反击。
更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市公安局此前发布悬赏通告。
公开征集台军“心理作战大队”18名骨干的违法犯罪线索。
这些人员长期从事针对大陆的渗透和破坏活动。
大陆此举,等于是在释放一个信号:统一进程已进入“黎明阶段”,相关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解放军在台海的常态化巡航、绕岛演训、废除“台海中线”等行动,早已成为常态。
外国军舰进入台海,必须接受解放军管控。
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在国际组织中的活动空间被大幅压缩。
这些都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大陆综合实力提升、战略自信增强的体现。
郑丽文的当选和大陆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
看似是两件独立事件,实则互为呼应,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节奏。
前者是岛内政治力量的重新洗牌,后者是大陆对历史与法理主权的制度化确认。
两者叠加,预示着两岸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过去,大陆对台政策长期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主轴,强调耐心与等待。
但近年来,随着美国干涉加剧、民进党“台独”动作频繁,大陆的策略也在调整。
从军事上加强威慑,到法律上完善反“独”促统体系,再到舆论上重塑历史叙事。
大陆正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统一工程。
而郑丽文的出现,恰好为这一进程提供了岛内合作的可能性。
她不是民进党的对手,而是真正主张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力量。
如果她能兑现承诺,带领国民党重回主流,那么两岸对话的大门就有可能重新打开。
当然,前路并不平坦。国民党内部仍有分歧,民进党也不会轻易让步。
郑丽文要面对的,不仅是政治攻击,还有如何重建国民党的信任基础。
但她已经表明态度:不怕被贴标签,不怕被清算,只要能为两岸和平做点事,就值得去做。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统一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远景,而是正在推进的现实进程。
大陆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而“台独”势力的生存空间则被不断压缩。
无论是法律、军事还是舆论层面,大陆都在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做准备。
10月25日,这个原本可能被遗忘的日子,如今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宣示。
当国家以法律形式铭记台湾光复,就意味着统一的法理和历史基础已被牢牢锚定。
郑丽文是否能“把台湾带回家”,现在还无法下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两岸关系的主动权,正在向大陆倾斜。
无论岛内政局如何变化,历史的大势不会改变。
和平统一仍是首选,但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都将面临越来越严厉的反制。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今天的每一步,都在为明天的结局铺路。
来源:不似少溓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