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开卷 | 与一个伟大的灵魂共振:重读杨振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6 11:30 1

摘要:想真正走近一位科学巨人吗?最好的方式,就是聆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思考。下面的著作将带我们跨越时空,走进他辽阔而深邃的精神宇宙,直观感受一位顶尖科学家的思想脉络与世界图景。

他是一位活了一个多世纪的“年轻人”。

他的目光,曾与爱因斯坦交谈,

他的思考,奠定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基石。

杨振宁,这个名字所承载的,

远不止于诺贝尔奖的荣光,

更是一部浓缩的百年科学史,一种融通中西的智慧,

以及一个灵魂在时代巨变中对家国与真理的深沉眷恋。

今天,让我们翻开这些关于他的文字,

尝试去读懂这份跨越世纪的智慧与抉择。

一、科学巨擘的智慧与人生

——理解杨振宁的世界

想真正走近一位科学巨人吗?最好的方式,就是聆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思考。下面的著作将带我们跨越时空,走进他辽阔而深邃的精神宇宙,直观感受一位顶尖科学家的思想脉络与世界图景。

作者:季理真, 王丽萍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K837.126.11=6/009

本书通过一系列珍贵的访谈实录,记录了杨振宁先生对其科学生涯、重要发现(如宇称不守恒、规范场论)的回顾,以及对二十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深邃思考。他不仅分享与爱因斯坦、费米等大师的交往,更坦诚剖析其家国情怀与人生抉择。本书提供了一份基于杨振宁本人第一视角的“科学口述史”,是理解其科学思想、心路历程与20世纪科学史的权威读本。其充满哲理的见解,对后世学人具有深刻的启蒙价值。

原文拾萃

1.中华文化求“理”,西方文化求“自然规律”。求理与求自然规律有相似处,因为都是求秩序,可是重点不一样。理是人的理性,秩序是人世的秩序,是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中华文化以人世为中心;自然规律则是人以外的客观规律。这个分别,使得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化中萌芽,而在西方文化中开花结果。

2.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并不是要赶紧去解决一个什么难题,而是要懂得怎么样从他自己所学的学科里面,吸取那些最精髓的文化、最精髓的知识。如果他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他将来就会发展出他自己的一种风格。这个风格会帮助他找对他自己最能做出贡献的方向。

3.学一个东西,不只是要学到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技术上面的特别的方法,而是要对它的意义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欣赏。假如一个人在学了量子力学以后,他不觉得其中有的东西是重要的,有的东西是美妙的,有的东西是值得跟人辩论得面红耳赤而不放手的,那我觉得他念量子力学就是白念了。

4.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因为在我出生的时候,物理学正处在一个大革命的末梢。我成长的时候,量子力学刚刚才发展出来。所以我等于是站在一个历史的海岸边上,看着那些波澜壮阔的波涛,一个一个地打过来。我有机会能够参与到里面,这是最大的幸运。

5.美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广,东方的教育比较重视窄和深。美国孩子普遍比较有自信,比较能随心所欲地想新的东西;亚洲孩子呢,比较会考试,比较会跟随着已经有的规律往深里走。这两种方式,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的人,都有它的好处跟坏处。

《杨振宁传增订版》

作者:杨建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索书号:K837.126.11/022A

本书记述了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学术生涯与人生历程。书中既深入展现他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等领域的划时代贡献,如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米尔斯理论,也细腻描摹其家国情怀、中西交融的文化视野,以及晚年归国后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的努力。本书不仅是一部权威的人物传记,更通过杨振宁的百年历程,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脉络。它让公众深刻理解科学探索的价值,并见证一位学术巨匠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坚守理性、传递智慧。

原文拾萃

1.杨振宁出生时,父亲杨武之正在怀宁(今安庆)一所中学教书,因此给儿子取名“振宁”。“宁”指怀宁,其中既有对故土的眷念,也暗含了“宁静致远”的期望。小振宁在母亲的呵护和父亲深邃而温和的目光中,开始了他人生的最初旅程。他后来回忆说:“我头六年受到父母亲的宠爱,这段时光是我一生中最美好、最宁静的岁月。”

2.杨武之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父亲。他发现儿子在数学方面显示出过人天赋时,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缓进”的策略。他引入了近代数学的精神,却让儿子自己慢慢去领悟。他更注重的是对儿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格的熏陶。他教振宁读唐诗,天元、地元、人元,用毛笔写字。这使得杨振宁的学问根基,从一开始就兼具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底蕴。

3.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同位素守恒与规范不变性》的短文。这篇看上去似乎平淡无奇的论文,后来却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座里程碑。在这篇文章里,他们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构想:将规范不变性的思想,从电磁学中的U(1)阿贝尔群,推广到更一般的非阿贝尔群(SU(2))。由此产生的“杨-米尔斯理论”,为描述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为强大的数学框架。

4.文章发表之初,并未立即引起轰动。因为这个理论所预言的“规范玻色子”必须质量为零,而这与实验观察到的短程力(如核力)现象相矛盾。这个“质量难题”困扰了物理学界多年。然而,正是这个看似致命的缺陷,孕育着未来理论物理学的巨大突破。后来的物理学家们,通过“希格斯机制”解决了质量问题,使得杨-米尔斯理论最终成为构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

5.杨振宁曾多次谈到“科学家的品味”问题。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仅有技巧和功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高层次的是一个人的“品味”(taste)。他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是理论决定了我们能观察到什么。”而一个好的理论,必然蕴含着深刻的对称性和数学美。杨振宁对物理学之美的感受是直觉的、强烈的,这种美感指引着他在物理学的丛林中寻找到最根本的路径。

6.他的文章,总是力求清晰、优雅而深刻。他反对故弄玄虚,主张用最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最深刻的物理思想。这种风格,在他关于宇称不守恒、杨-巴克斯特方程等一系列工作中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的朋友和同事戴森称他为“对数学美具有敏锐直觉的保守革命者”,这个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二、问道者

——科学精神与人文思考的融合

杨振宁的成就,不只是刻在公式里的真理,更是闪耀在探索之路上的精神之光。让我们一起探索他如何融通文理,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温度融为一体,点亮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好奇之火。

《拓扑与物理》

作者:杨振宁, 葛墨林, 何杨辉

译者:常亮, 崔星山, 于立伟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索书号:O189/023

拓扑物理学到底是什么呢?是身边的鞋带、中国结、不停笔的连线游戏,还是科幻电影中的莫比乌指环、克莱因瓶?事实上,它们都是拓扑物理学的延伸。

本书集合了杨振宁在内的12位国内外权威科学家的前沿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拓扑学在量子信息、规范场、引力场等领域中的发展,还有在黑洞、拓扑引力、拓扑绝缘体等问题上,拓扑学与物理学之间的复杂联系。全书通过近百幅辅助学习图构建拓扑物理学的框架,带领读者探索拓扑物理学的深层涵义。

原文拾萃

1.在二十世纪物理学的进程中,一个令人惊叹的进展是认识到物理世界的基本力可以用规范场来描述。而规范场在数学上天然地与纤维丛理论,特别是与拓扑不变量联系在一起。一个最为深刻的例子是,电磁场在时空中的整体性质,即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只能用纤维丛的联络和曲率来精确描述。这告诉我们,物理世界的相位因子具有全局的、拓扑的性质,它无法被局域的场强所完全涵盖。

2.陈-西蒙斯形式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扮演了关键角色。在物理学中,它作为三维拓扑量子场论的作用量出现,其拓扑不变性使得它不依赖于时空的度量。当我们将此理论应用于凝聚态系统,例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时,陈-西蒙斯项自然地描述了分数统计与拓扑序。这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分数化激发与时空拓扑之间的深刻关联,为理解拓扑物态开辟了新的道路。

3.量子霍尔电导的平台值被证明精确地等于一个拓扑不变量——第一陈数。这个整数量子化的发现是拓扑决定物理性质的典范。它告诉我们,电导的鲁棒性并非源于材料细节的完美,而是源于系统波函数整体拓扑结构的刚性。能带理论中的拓扑绝缘体,其受拓扑保护的边缘态,正是这种整体性拓扑性质在边界上的必然体现。

4.物理学,尤其是理论物理,为数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直觉和深刻的问题,而数学则为物理概念提供了精确的语言和坚实的框架。拓扑学与物理学的这次联姻,始于对诸如狄拉克磁单极子、瞬子等解的研究,它让我们看到,自然界最深刻的定律可能正是那些具有优美拓扑结构的定律。对物理学家而言,学习拓扑学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修养,而是探索前沿所必需的工具。

《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作者:江才健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电子书:https://sxcup.chineseall.cn/book/read/ddhAg

本书完整呈现杨振宁的童年和成长历程、爱情与亲情生活、科学品味与成就,透露出他的待人处事风格、对祖国的特殊情感,以及他与李政道先生之间关系的微妙转变,不仅详实描绘杨振宁一生的行止,更表述了他在物理科学历史地位的一个总体评价。本书由杨振宁先生审定认可,是有关他最厚实、最全面、最专业的一部传记。它以翔实的史料收集、扎实的物理论述和踏实的写作态度见长,是了解杨振宁先生的人生历程、科学成就、思想轨迹的扛鼎之作。

原文拾萃

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代物理科学接续战前量子力学的辉煌革命成就,继续展现它丰沛的创造力。但是,其中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像费米等一些重要物理学家由欧洲转到了美国,使得近代物理科学发展的重心,渐渐地由欧洲移转到美国。另外粒子加速器科学工艺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促成粒子物理学这门科学领域的蓬勃进展,也因而在战后10年左右的光景,造就出在物理科学上所称的“宇称不守恒的革命”。

杨振宁会成为这个“宇称不守恒的革命”的缔造者,一方面是物理科学发展趋势的客观条件相配合,另外也有他自己对于物理科学品位和穿透能力的主观因素。

“宇称守恒”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物理定律的左右对称,所以又有一种说法叫作“镜像对称”。事实上,对称在人类对宇宙的观察经验中,是早有的概念。

到了20世纪,物理学家对于对称定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用杨振宁自己的话说,就是“随着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出现,对称性定律获得了新的重要性:他们与动力学定律之间有了更完整而且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古典力学里面,从逻辑上来说,对称定律仅仅是动力学定律的推论,动力学定律则仅仅偶然地具备了一些对称性”。

所谓宇称守恒,简单地说,就是物理定律在最深的层次上,是不分左右的,左边和右边是没有区别的。也就是说,依这个定律,一物体及其左右相反的镜像所发生的运作是相同的。

事实上,真正物理作用中的宇称守恒定律,并不仅止于“镜像对称”而已。在真正的物理作用当中,应该是左右、上下、前后整个空间的置换对称,而在量子力学中所讨论的,是空间坐标变数的宇称数守恒的问题。

在物理科学的进展中,通常是由理论和实验交互验证而向前推进,但是和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这中间并不全是有系统而且理性的交流,也包含许多天马行空的猜测和谬误。20世纪50年代初期,宇称守恒突然会成为一个热门的问题,事实上和实验方面发现的一些不可解释的奇怪现象有密切的关系。

三、家国之间

——一代学人的使命与抉择

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如何安身立命?科学的追求又如何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下面的著作,将为您讲述杨振宁与那一代学人,在个人理想与民族未来之间做出选择的动人故事。

《你好,杨振宁:成长启示》

作者:白泽

插画:信号灯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书:https://sxcup.chineseall.cn/book/read/otjaj

本书聚焦于杨振宁先生从童年至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深入剖析其家庭熏陶、战时求学西南联大以及海外深造等关键阶段。它并非一本全面的传记,而是旨在挖掘其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与抉择,展现他如何锤炼品格、奠定学识根基并形成科学品味。本书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一份珍贵的“成长启示录”。通过杨振宁的真实故事,读者能汲取关于理想树立、逆境抗争、学业精进与人生规划的宝贵精神养分,激励年轻一代在探索科学与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

原文拾萃

戴森是移民,来自英国。作为同事和好友,戴森除了对杨振宁的学术成就非常敬佩,对杨振宁对于美国爱恨交织的复杂内心感情也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杨振宁退休报告会晚宴上,戴森特别提到杨振宁在《父亲和我》一文中表述的对父亲和中国的感情。戴森说,对杨振宁来说,他个人的离开父亲,以及离开中国,是一个悲剧的两部分。戴森还特别提到杨振宁在《父亲和我》结尾处写到亲眼看到香港回归时的激动心情。

在《父亲和我》的结尾,杨振宁写道:

“1997年7月1日清晨零时,我有幸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回归盛典。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音乐声中冉冉上升,想到父亲如果能目睹这历史性的、象征中华民族复兴的仪式,一定比我还要激动。他出生于1896年﹣-101年前,马关条约、庚子赔款的年代,在残破贫穷,被列强欺侮,实质上已被瓜分了的祖国。他们那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目睹洋人在祖国的专横,忍受了二十一条款、五卅惨案、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说不完的外人欺凌,出国后尝到了种族歧视的滋味,他们是多么盼望有一天能够看到站了起来的富强的祖国,能看到“大英帝国”落旗退兵,能看到中国国旗骄傲地向世界宣称:这是中国的土地。这一天,1997年7月1日,正是他们一生梦寐以求的一天。”

“父亲对这一天终会到来始终是乐观的。可是直到1973年去世的时候,他却完全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会躬逢这一天的历史性的盛典。否则他恐怕会改吟陆放翁的名句吧:“国耻尽雪欢庆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我知道的杨振宁》

作者:葛墨林,金鑫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索书号:K826.16/050

本书并非传统的传记,而是由杨振宁先生的亲友、学生和同事,从亲密视角撰写的回忆文集。它聚焦于杨先生晚年回归清华后的工作与生活,通过大量日常交往、学术讨论和个人感悟的细节,生动描绘了他作为科学家、师长、丈夫和朋友的丰满形象,揭示了他许多不为人知的性情、趣味与家国情怀。书中大量的一手记述,为了解他的科学思想、教育理念、人生哲学及其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独特心路历程,提供了珍贵而温暖的史料。

原文拾萃

1.很多人通过论文和教科书认识杨振宁,但我所认识的杨先生,却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与热情的人。他曾指着办公室窗外的一棵大树对我说:“你看,这树的枝干分叉,多么像物理学中的分形几何。自然界的规律,在基础层面是相通的。”这种随时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科学美感的能力,是他不同于常人的特质。

2.我常常想,我是非常幸运的。在西南联大,我接受了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老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教会了我们物理学的精神。后来到了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我又站在了物理学革命的前沿。有人问我后悔加入美国籍吗?我说,历史的发展不是个人能预料的。在当时的环境下,那是一个有利于我进行物理学研究的选择。而最终回归故土,为清华、为中国的物理学发展尽一份力,则是我对父亲、对祖国的一份夙愿。

3.杨先生对国内科学发展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他创建高等研究中心,不是为了虚名,而是有长远的规划。他常对我们说:“我们不仅要有一流的设备,更要有一流的问题。要引导年轻人去思考那些根本的、有生命力的方向,而不是仅仅追逐热点。”他在讨论物理问题时,眼神会变得异常锐利,任何逻辑上的瑕疵都休想逃过他的眼睛。

4.有一次,一个学生问他应该如何选择研究课题。杨先生沉思片刻,回答说:“不要追着热门跑。你要去找那个你对它有‘touch’(感觉)的题目。如果一个问题,你白天想了,晚上睡前还在想,甚至做梦都梦到,那它就是你的问题。坚持下去,总会有所发现。”

5.杨先生的一生,是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与追求的缩影。他身上兼具了中国传统的士人精神与现代世界的科学理性。他的人生抉择,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个人生活上的,都曾引来诸多议论。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平静与坚定,因为他的一切出发点,都源于对物理学的极致热爱与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当我们阅读他的文字,

便触摸到了一段跨越百年的科学求索;

当我们理解他的人生,

便读懂了个人命运与家国天下的交织。

大师虽已远行,

但精神与智慧的火种长存,

照亮后来者前行的路。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