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00亿元、蒋凡回归中央、饿了么并入电商事业部,全链路的重组和资源聚焦,把局势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500亿元、蒋凡回归中央、饿了么并入电商事业部,全链路的重组和资源聚焦,把局势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别让那句“微信扫一扫抢红包”模糊了阿里下注的真正意图,这一仗瞄准的不是美团,也不是京东,而是一个10万亿级别的、即将重塑中国消费版图的全新战场,即时零售。
时间回到2023年7月。在那一年的财报中,蒋凡悄悄重新出现在阿里的合伙人名单中,标志着他完成“试水”。
2024年11月,阿里电商事业群重组,蒋凡从海外被扶正,掌舵全球电商。
到了2025年6月23日,饿了么、飞猪正式并入阿里电商,蒋凡集权成功。
蒋凡要打的是一场互联网巨头之间的“淮海战役”,而不是一场流量噱头的“补贴秀”。
有人说蒋凡太激进,500亿元撒出去,明显是“烧钱换市场”。你只看到他在花钱,没看到他压根没费多少营销费,反而可能整体亏得更少。
淘宝一年花千亿做广告、买流量,现在直接砸500亿砸进淘宝APP内的“闪购”,看起来亏了,其实用户全留在自家池子里,流量闭环和用户心智一箭双雕。
简单粗暴的说法就是:“你想省钱?好,只能通过淘宝APP点单。”
营销的事,不用找广告公司了,由补贴自动完成。
这不只是静悄悄砸流量池,更是强行把“即时零售”等于“淘宝闪购”的概念,钉进用户大脑。
蒋凡在财报会上亲口说:“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用户规模和心智,我们已经超预期完成。”
从一开始的目标就不是赢一次外卖补贴战,而是改写行业规则,把淘宝重新打造成一个用户高频高黏性的大消费平台。
美团在外卖+到店业务上的利润率,从过去的25.1%暴跌至5.7%,核心商业利润同比下降超过75%,蒸发了整整超百亿元。
对美团来说,这不只是一场价格战,是对流量和运力系统的正面碰撞。
阿里这边,虽然一季度就亏了231亿,但这次至少“亏得明白”。
比起美团不得不应战的被动、京东两个月认输的尴尬,阿里虽然亏,但战略清晰、目标明确,而且背后还有一整套庞大的生态协同系统在持续放血。
2025年7月至2026年6月,三巨头合计在外卖领域将亏损超1000亿元。阿里独占410亿,美团亏掉250亿,京东被爆亏260亿,直接开启“认怂”模式。
东哥烧掉自家利润的140%,换来的是一夜之间消失的野心。
阿里根本不是冲动补贴,而是看透了这个市场的底层逻辑后,玩了一把“慢打快输”的战略长线。
最受伤的其实不是平台本身,而是那些处在中间地带的小餐饮商家。
一边是平台补贴要求“跟进活动”,一边是商品被“满18减18”直接贴着成本买。商户不参与,就无曝光。参与,就亏得血流不止。
2025年7月15日,遵义红花岗区的餐饮商会直接发布声明,呼吁停止“恶性补贴”。
更有南城香的老板直言:“流水涨了35%,但我们开不出笑脸。”
这种悲剧不是第一次发生,在团购、共享单车、直播带货等战场上轮番上演。
补贴固然来了,订单也确实涨了,可最终受益最小的,还是生意人。
即时零售不是一锤子买卖,它需要:成本的持续可控、运力的稳定优化、消费者心智的再教育消费者、商户生态的长期良性循环。
目前这一切,阿里还只是刚刚铺好地基,根还没稳,人已经冲了。
蒋凡赌上的是规模论,把平台“做大做满”来压低边际成本。眼下是拼钱、拼速度,更重要的是拼内功。
未来的这盘棋,不止蒋凡一个在下,还有王兴、刘强东,当然也包括那个还没真正出招的黄铮。
平台干的是资本对抗,商户拼的是最低成本生存,消费者追的是短期便宜,而监管层盯的是行业秩序。
这场仗终点可能不在于谁赢谁输,而在于“谁能活得久,活得好”。
蒋凡这场战役,看起来像是在对抗美团,但其实阿里真正想追求的,是改变整个用户对淘宝APP的理解,不止是买衣服买日用品,而是“急什么都能买”。
阿里的野心不是“夺走外卖市场份额”,而是抢占用户“找最快”的第一动作。
你可以继续玩拼价格的游戏,阿里已经在布局心智入口。
500亿烧下去,蒋凡赢的是效率、是平台体量、更是用户习惯。
如果不能在规模起来后及时完成盈利闭环、商家生态重建,反而在风口上烧穿了盈利模型,那这盘棋再大也只是美丽的泡沫。
所以这500亿,不是简单的赌局,而更像一场关乎“阿里接下来十年命运”的押注。
蒋凡用一纸500亿“烧钱令”,重新坐回了权力中央。
这一仗,他在赌的是时间、用户习惯、平台战略协调力和全局调度能力。
外卖之争,其实争的是即时零售的主导权,是阿里下一个10万亿时代的船票。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