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五五” 时期(2026-2030 年)是我国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攻坚期。其发展目标定位以 “粮食安全为底线、科技创新为驱动、绿色低碳为导向、城乡融合为路径、共同富裕为目标” 为核心框架,而目标背后的趋势演进则更清晰地勾勒出农业农村高质
“十五五” 时期(2026-2030 年)是我国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攻坚期。其发展目标定位以 “粮食安全为底线、科技创新为驱动、绿色低碳为导向、城乡融合为路径、共同富裕为目标” 为核心框架,而目标背后的趋势演进则更清晰地勾勒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向。
一、保障粮食安全:从 “总量稳定” 到 “质效双优” 的刚性升级
(一)目标定位
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切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计划新建与改造提升农田面积达 4 亿亩,使耕地质量平均提升 1 个等级;大力推进种业振兴,确保主要农作物自主品种覆盖率超过 95%;扎实开展粮油单产提升行动,力求单产提高 5%以上。
同时,优化粮食供给结构,积极扩大大豆和油料种植面积。到 2030 年,实现大豆种植面积达到 1.6 亿亩,将油料自给率提升至 45%。
(二)核心趋势
单产驱动:增产之核心动力
粮食供需的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在播种面积总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单产提升已然成为粮食增产的关键要素。预计在“十五五”期间,粮食单产增速将持续加快。至 2030 年,粮食单产有望逼近 410 千克/亩,相较于“十四五”末期将实现显著跃升。此发展趋势与未来 10 年粮食单产提高 7.8%的长期预期高度相符。
供给结构:向“多元化 + 自主化”纵深发展
鉴于大豆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2024 年进口量高达 10503 万吨)、油料自给率不足等状况,扩大大豆和油料种植面积成为粮食供给结构性调整的重点方向。与此同时,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正朝着“优质专用”的方向转型升级,以满足饲料、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化需求,进而构建起“主粮稳基、杂豆增效、油料补短”的供给格局。
资源保护与产能提升:协同共进之路
面对中低产田占比达 70%、东北黑土层变薄等资源瓶颈,高标准农田建设正从单纯的“数量扩张”模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模式转变,并配套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与此同时,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治理等工程也在同步推进,通过“改土”与“保地”双管齐下的方式,筑牢粮食产能根基。
二、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三链融合” 驱动的系统性突破
(一)目标定位
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效应,集中力量攻克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计划培育 300 个农作物新品种,研发 200 种新型农机具。
大力推进数字农业与智慧农业建设,建设 100 个数字农业创新中心、1000 个智慧农场,使智慧农业覆盖率超过 50%。
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新建 50 个国家级加工园区,确保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或超过 75%。同时,打造“农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旅游收入达到 1.8 万亿元。
(二)核心趋势
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关键技术正加速实现产业化,且与数字技术深度交融,构建起“生物技术 + 信息技术”的双轮驱动格局。数字农业创新中心与智慧农场协同联动,有力推动种植、养殖、加工全环节的数字化变革。智慧农业覆盖率将实现从试点示范阶段向规模化应用阶段的重大跨越。
“创新链 + 产业链 + 供应链”的融合已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模式。在上游,依靠种业创新培育具有突破性的品种;在中游,通过建设加工园区延伸产业链条,例如河南永城的面品模式;在下游,借助冷链物流降低流通成本,有效破解农村物流成本占比超过 30%这一难题,达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增值目标。
农业与文旅、康养、电商等产业的融合正从“简单叠加”转变为“模式创新”。以安康“9215”粮桑间作模式为例,该模式既保障了粮食生产,又实现了亩均增收。乡村旅游也从传统的观光型向体验型、度假型升级,逐渐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推动绿色低碳:从 “被动治理” 到 “主动转型” 的模式重构
(一)目标定位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保护 1.5 亿亩东北黑土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治理盐碱地 1000 万亩,新增耕地 500 万亩。促进绿色能源与生态协同发展。
(二)核心趋势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正从“政策驱动”模式转变为“技术驱动”模式。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朝着“资源化 + 高值化”方向升级,以契合单位农业 GDP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的发展目标。
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从单纯的“新增耕地”转变为“提质增效”。将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治理与耕地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光伏农业、农光互补等创新模式加速发展,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绿色能源开发在空间上的协同共进。
生态农场、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随着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推动农业生态价值通过市场机制得以有效兑现,从而形成“绿色生产 - 优质优价 - 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四、促进城乡融合:从 “要素单向流动” 到 “双向循环” 的格局转变
(一)目标定位
破除二元结构,促进要素双向流动,强化县域融合。以城乡融合为路径,提升乡村发展质量,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二)核心趋势
鉴于农村面临高素质劳动力流失、资本投入匮乏等问题,通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等政策创新举措,促使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从以往的“城市单向流入乡村”模式转变为“城乡双向循环”模式,县域成为要素融合的核心承载区域。
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与此同时,着力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构建起“县城带动乡镇、乡镇辐射乡村”的良性发展格局。
农村物流、数字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从“全覆盖”阶段向“高品质”阶段迈进。着力破解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农村网络覆盖不均衡等难题,推动城乡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
五、实现共同富裕:从 “政策赋能” 到 “内生驱动” 的能力提升
(一)目标定位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保障农民权益,提升农民获得感,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核心趋势
在粮食生产补贴等政策保障的基础上,产业融合所带来的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占比持续提高。例如,农民通过参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活动获取务工收入,通过土地流转、集体分红等方式获得财产收益。
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事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全国农事服务中心已达 5600 多家),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同时,广泛应用数字化治理平台,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形成“产业兴、农民富、治理优”的内生发展机制。
随着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以及乡村产业的升级,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望从 2024 年的 2.45:1 逐步降低。农村老龄化、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共同富裕正从“阶段性目标”迈向“常态化状态”。
来源:农家事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