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民国时期,鲁迅14年的民国教育部公务员生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6 00:48 1

摘要:仅过两个月,1912年初,好机会来了。鲁迅的朋友许寿裳从南京来信,已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教育部长蔡元培推荐,任命他为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

公务员时期的鲁迅

随想】

散文,形散神不散——

京城翎管王\辑自网络

1911年,鲁迅从日本回国后,应聘为师范学校的普通化学老师。

绍兴“光复”后,他便被委任为“浙江山(阴)会(稽)初级师范学堂监督”,也就是校长。

仅过两个月,1912年初,好机会来了。鲁迅的朋友许寿裳从南京来信,已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教育部长蔡元培推荐,任命他为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

鲁迅毫不犹豫地辞职,前往南京。他后来回顾当年从政的心情写道:“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

鲁迅入职时是“普通教育科科员”。数月后,国民政府北迁。鲁迅半年后获升迁,官阶定为“佥事”,实职则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当时,鲁迅相当兴奋。1912年8月22日,鲁迅日记记载:“晨见教育部任命名氏,余为佥事。”当晚,鲁迅约好友钱稻孙、许寿裳到北京广和居欢宴,“每人均出资一元”。饭后回家,日记记载“归时见月色甚美”。

当时,鲁迅的上级是司长,按今天的级别,他的职务相当于处长。至于官阶“佥事”,比今天的处级还要高些。“佥事”是民国沿用清末的官阶名,所以鲁迅的官位,从品级看相当于清代从四品,也就是现在的副司局级。佥事之下,还有主事、技正、办事员、录事、工友等级别。

鲁迅在京生活了14年,他的主业其实一直都是公务员,而我们所熟知的在高校当老师,其实都是兼职。

鲁迅这个“官”,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管辖以下内容:关于博物馆、图书馆事项;关于动植物园等学术事项;关于美术馆、美术展览会事项;关于文艺、音乐、演剧等事项;关于调查及搜集古物事项;关于通俗教育及讲演会事项;关于通俗图书馆及巡行文章事项。管辖范围颇广。

1920年以前,鲁迅对他的工作是相当尽职和努力的。作为民国创始阶段的中级官员,鲁迅在文化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最初都是由他参与首创的。

设在故宫午门的“民国历史博物馆”

中华民国的国歌审定也是鲁迅的工作内容。1919年,他被指派为“国歌研究会”干事。

中华民国的国徽更是由鲁迅直接设计的。据钱稻孙回忆:“总统府要定国徽,由陈任中传达,让鲁迅、许寿裳和我同拟……国徽的说明是鲁迅写的。图案并不很好,但文章写得很好,是用六朝文写的,部里其他的人是写不出来的,教育部的人都很佩服。”

鲁迅受蔡元培所托为北大设计校徽,这校徽沿用至今。

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徽

鲁迅还参与制定注音字母方案。1913年2月,他参加“读音统一会”,因与会人员达不成统一意见,鲁迅作为主办方人员,努力居间调停,促成了解决方案。

戏曲也归第一科管理。1912年6月,鲁迅为考察戏剧曾出差天津,日记记载:为此专门“购领结一”“革履一”。

鲁迅进入公务员体系半年,就成为中级官员。如果再晋升,就会成为司长,数年乃至十数年后成为次长乃至总长。

事实上,他的很多同事此后纷纷“进步”。1915年,老同学伍仲文升为普通教育司司长,与他同级别的佥事陈仲骞升至代理次长。他的下级主事李梦周做到司长。甚至小小技正范吉陆后来也做到司长。老友许寿裳先到外省当教育厅厅长,后回京当高校校长。1922年,也曾留日、当过师范学校校长的汤尔和出任教育总长。此人早先曾巴结鲁迅,鲁迅在日记中记他“似有贺年之意”,语气颇为鄙视,没想到数年后成了自己的最高领导。

不过,鲁迅的仕途起点虽高,却后劲不足。1915年之后,他在仕途上陷入停滞。

鲁迅从32岁到46岁做了14年京官,离职时级别仍是“处级”。

鲁迅的公务员薪水堪称丰厚,1912年8月,魯迅成为五等佥事,月工资240元。1914年8月,晋升为四等,工资涨至280元,与当时的大学一级教授薪俸相同。1921年,鲁迅又获佥事最高薪俸360元,属“年功加俸”。

这样的薪俸购买力如何?“北京1911年至1920年大米每斤3分,猪肉每斤1角至1角1分……植物油每斤7分。”

当时北京普通四口之家,每月伙食费是12元。

鲁迅所雇女佣,每月工资2至3元。因此鲁迅的收入是普通市民的数十甚至上百倍,堪称巨款。

1919年,鲁迅、周作人兄弟以近3000银元的积蓄,加上卖掉绍兴故宅所得的1000余银元,买下北京新街口八道湾一套四合院。那可是北京典型的“三进”大型四合院。前院坐南朝北的前罩房共9间,每3间1套,当中3间是鲁迅的书房。中院有高大的北房3间,东房西房各3间,后院内有后罩房9间。这在当时颇为阔气,今天价值更是起码过亿。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薪俸,鲁迅在北京才能过上比较优裕的生活。下馆子、看戏、逛琉璃厂买书籍碑帖文物,这都是有钱有闲阶级才能做的事。他上下班常坐黄包车。午饭他是到馆子吃包饭的。

1920年8月,他接受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聘请,兼任北大国文系讲师,每周一小时讲授“中国小说史”,月薪18元。之后,他又接受高等师范学校、世界语学校、女子师范学校甚至黎明高中等校邀请,频繁奔波,以积少成多的讲课费来维持高水准的生活。

当然,班还是要上的。那时鲁迅每天至少要到部里点个卯,再偷偷开溜。鲁迅曾向郁达夫描述他亦官亦教的生活:“……同唱戏的一样,每天总得到处去扮一扮。上讲台的时候,就得扮教授,到教育部去,又非得扮官不可。”这种半官半学的生活持续了5年多。

当时,因文学创作已出名的鲁迅,经好友林语堂介绍,收到创办不久的厦门大学抛来的橄榄枝,担任该校研究教授,月薪400元。

文学家鲁迅

这时,在北京的鲁迅开始积极讨薪。1926年1月,他与各校代表同赴国务院索薪。1926年7月21日,鲁迅发表《记“发薪”》,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积欠他应得薪水共两年半,共计9240银元。据钱稻孙后来回忆,民国教育部所欠薪金后来都没有还清。

1926年8月26日,鲁迅收到厦门大学提供的差旅费100元和月薪400元,离开北京,结束了14年的公务员生活。

鲁迅离京两年后,1928年,民国教育部迁出宣武门内教育部街,该处改为北平市党部,街的名字也随之改为市党部街。

解放后,此地为北京33中北院,后成为北京市外事服务职业高中的实习饭店。

(2025.10.25,下午,16:16分)

民国时期教育部旧址,鲁迅在此工作了14年

鲁迅和大文豪萧伯纳

当公务员时,鲁迅(后排左一)和家人合影

来源:京城翎管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