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干过保安的朋友都知道,这种工作确实挺辛苦的。社会认可度极低,背后原因复杂,远不止工资低这么简单。结合现实观察,多数人不待见保安,往往出于以下深层心理和现实因素。
干过保安的朋友都知道,这种工作确实挺辛苦的。社会认可度极低,背后原因复杂,远不止工资低这么简单。结合现实观察,多数人不待见保安,往往出于以下深层心理和现实因素。
社会刻板印象:保安常被与“看门的、没技术含量”划等号,甚至成为不求上进的代名词。这种偏见缘于对服务行业根深蒂固的歧视,认为不能创造直接价值的工作低人一等。
对比效应:在高档办公区,白领月薪5000可能被羡慕有前途,保安月薪5000却被质疑混日子,尽管两者劳动强度可能相反。
隐形高风险:处理突发事件(如醉酒闹事、盗窃等)时,保安是第一时间面对的人肉盾牌,但多数企业给的意外险保额可能还不如保洁高。曾有案例:小区保安为阻止持刀歹徒受伤,医疗费却需要众筹。
情绪劳动透支:要求对待业主,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面对外卖员、业主的故意刁难需要保持笑脸…长期压抑导致心理问题,但这类损耗却无法计入工资。
工具人化:部分企业为省钱,让保安兼保洁、维修、绿化、快递分拣,却不愿多付一分钱,本质是默认“你闲着也是闲着”。
尊严剥夺:某些商场保安上个厕所都要登记计时,吃饭限定15分钟,必须各归岗位,甚至试用期内不允许坐凳子。这种羞辱化的军事管理,加剧“低人一等”的自我认同。
负面事件放大:个别保安监守自盗或粗暴执勤的视频冲上热搜后,公众自动忽视99%的恪尽职守者,形成保安相当于潜在危胁的条件反射。
年龄结构失衡:超六十岁的老人穿保安服睡岗的图景被反复传播,强化养老院收容所印象,掩盖了年轻专业安保在地铁、机场、银行…的关键作用。
合法伤害权的尴尬:保安只有禁止权,如不让进、不让停,却缺乏服务权,如帮你找车位。这种单向权力极易激化矛盾,业主记不住保安365天的开门,却记恨一次拦车。
背锅侠效应:外卖迟到、物业涨价、车位被占,业主常把对系统的愤怒发泄到保安身上,他们是整个物业链上唯一能即时惩罚的活人。
数字化弃民:外卖员有骑手群,保洁有大姐帮,而保安常被禁止玩手机,聚岗,这种人为制造的社交隔离,让他们成为城市中沉默的群体,连吐槽都发不出声音。
必要却边缘的存在:人们每天接触保安10次,却叫不出他们的名字。这种高频互动零情感交流的特性,让保安沦为人形设施,类似电梯按钮,用的时候不会多看一眼。
人们待见的不是职业,而是定价权,保安岗位多数被定价为两三千元,买你十二小时的尊严。当某一天,社会愿意为一个深夜帮忙挪车,凌晨巡逻的保安支付与风险匹配的工资,这种偏见才会瓦解。毕竟,没有谁会嘲笑那个保护自己财产的人,除非他的保护被默认成廉价应该。
来源:建康无价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