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不再站在球台前挥拍了,但每天早上六点,北京训练馆里还是能看见他一个人在练发球。
马龙不打了,但中国乒乓球没少他一根筋。
他不再站在球台前挥拍了,但每天早上六点,北京训练馆里还是能看见他一个人在练发球。
不是为了赢比赛,是怕手生了,怕带不动年轻人。37岁,按说早该退休了,可他连休息日都雷打不动地出现在馆里,练完正手拉球,再蹲下来捡球,自己把地板擦干净。
没人逼他,也没人要求他这么做,可他就是停不下来。
这不是热爱那么简单,是骨子里的东西,是当了十几年队长,把责任当成了呼吸一样自然。
他退出2023年全运会男单,不是因为打不动了,是知道再上场,年轻队员就没机会了。
樊振东、王楚钦他们,正处在能拼能冲的年纪,你马龙一上,观众看的是传奇,裁判心里有数,对手也怕你三分。
可那不是公平的竞争,是压着别人喘不过气。
他不是退,是把舞台让出来,让新人敢打敢拼,让教练敢用,让媒体敢报道。
他懂,乒乓球不是一个人的运动,是队伍的命脉,是国家的脸面,不是靠一个老将撑着就能活。
他当上乒协运动员委员会主任,不是升官,是接了根没人愿意碰的担子。
以前运动员有委屈,找谁说?
教练说“服从安排”,领导说“大局为重”,没人听你讲训练条件差、比赛安排不合理、退役后没保障。
马龙不一样,他从底层爬上来,知道一个农村孩子怎么靠一根球拍改变命运。
他小时候在鞍山,冬天球馆没暖气,手冻得拿不住拍,他用塑料袋包着拍柄接着练。
他吃过没饭吃、没车坐、没医保的苦,所以他现在开口说话,不是讲大道理,是说人话:“我们队员训练费能不能按时发?
”“比赛期间能不能有热水喝?
”“退役后能不能有稳定培训,别一退役就失业。
”这些话,以前没人敢说,说了也没用。
现在他说,有人听,因为他是马龙,是赢过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拿过28个世界冠军的人。
他有资格说,也有分量让人改。
他没去当教练,是因为他不想变成“教条”。
他见过太多教练,把自己的打法强加给年轻人,说“我当年这么打才赢的”,可时代变了,球速快了,旋转强了,打法也得变。
他现在不教技术,他教的是心态。
他告诉王楚钦:“你别怕输,输一次不是世界末日,怕输才真完了。
”他跟樊振东说:“你肩膀疼就别硬撑,队里不是缺你一个球,是缺一个能活下来的你。
”他不是在当领导,是在当镜子,照出年轻队员心里的怕和倔。
他还在练,不是为了复出,是为了证明一件事:年龄不是借口,态度才是答案。
你看看那些退役的冠军,有的开公司,有的当主播,有的去当老师。
马龙没选这些,他选了最累的一条路——守着这个没人爱管的系统,一点点改。
他不是在等别人来感谢他,他是在等有一天,年轻队员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们队,不是靠老将撑着,是靠制度和尊重活着。
”
你想想,一个拿了所有冠军的人,为什么还要天天捡球、擦地板、自己搬器材?
因为他知道,乒乓球不是靠一个人的光环活着,是靠一群人,一个系统,一种习惯。
他不想让后来的孩子,再走他当年的路——没保障、没声音、没尊严。
他不打了,可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在打球。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运动员最大的成就,不是拿多少金牌,而是他走之后,别人还能继续往前走,不踩着他的影子,而是站在他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马龙做到了。
可你敢不敢问一句:我们是不是太习惯把英雄捧上神坛,却忘了给他们留一条退路?
等他们真退了,才想起该给点尊重,该给点保障?
来源:巷子里静静看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