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传燃灯古佛曾闭关修炼于灵鹫山圆觉洞,道成后迁往峨眉,故有"先有灵鹫,后有峨眉"之说 。作为中国佛教名山,灵鹫山自古列入蜀之八胜,与峨眉山、青城山、华山等宗教胜地相媲美。
本次深入研究已完成,今天还能使用 3 次。
芦山灵鹫山文化传承与"盛名之下的危机"研究——基于竹密、郑县令、孙雯镜诗文的考察
引言
灵鹫山位于四川省芦山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是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名山 。
相传燃灯古佛曾闭关修炼于灵鹫山圆觉洞,道成后迁往峨眉,故有"先有灵鹫,后有峨眉"之说 。作为中国佛教名山,灵鹫山自古列入蜀之八胜,与峨眉山、青城山、华山等宗教胜地相媲美。
然而,在这一盛名之下,芦山灵鹫山的佛教文化传承却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灵鹫山的佛教历史相对较短,宋时才建光相寺,明代更为灵鹫峰寺。
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缺乏著名高僧大德的加持,宗教影响力有限。民国末年,一贯道勾结匪特行劫灵鹫,佛教圣地就此毁于一旦 。这种"盛名之下的危机"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本研究以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为切入点,通过系统考察竹密、郑县令、孙雯镜等历史人物的诗文资料,从十二圆觉的佛教教义出发,全面分析芦山县关于灵山、灵山鹫峰、灵鹫峰的诗文记载。在此基础上,从文化传承、宗教保护、生态环境、旅游开发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芦山灵鹫山"盛名之下的危机",以期为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一、竹密、郑县令、孙雯镜诗文资料的全面梳理
1.1 竹密的生平与诗文创作
竹密(1573-1620),字心斋,是明万历年间芦山拔贡,列朝大夫,曾任湖广宝庆府城步县知县,由县令历升布政 。其家族以"庭训有方"闻名,培养出多位官员。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竹密父母被敕赠文林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加赠奉直大夫。
竹密的诗文创作丰富,现存多首作品反映了他对芦山山水的深厚感情。《春日张萧二先生请饮朝阳庵》一诗写道:
"山城一望晓生烟,地位清高别一天。绿树阴深迷曲径,红尘风扫见山巅。盘中唯有鸟投果,座上欣看钵拥莲。漫道登临为胜概,俨然身在五云边。"
这首诗描绘了朝阳庵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在远离尘嚣的山寺中获得的超脱之感。诗中"钵拥莲"等意象,暗示了佛教文化在当地的影响。
竹密的《天生桥》诗则直接描写了灵鹫山的自然景观:
"一派嶙峋接天地,谁人不说是天成。仙凡隔绝无来往,故设慈航渡众行。"
诗中"仙凡隔绝"的表述,反映了灵鹫山在当地文化中被视为仙境的地位。此外,竹密还创作了《山居》《山耕》《思延铁索桥》等诗作,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芦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
1.2 郑县令的身份考证与相关诗文
关于万历四十五年与竹密同游灵山的郑县令身份,需要结合多重史料进行考证。
根据民国《芦山县志》记载:
"万历四十五年丁巳,赐湖广楚府长史摄镇国将军,邑人竹密,与金溪张公、平溪郑公捐金改建,迁复南向。"
这段记载明确指出,参与文庙改建的郑公来自平溪。
而竹密的《同郑县公游灵山寺》诗中写道:
"揽辔寻山入,烟云到寺深。半空悬绀宇,万翠拥珠琳。四壁天为造,双桥石合任。上方非虚语,携手共登临。"
诗中"绀宇"指佛寺,"珠琳"指珍贵的佛教建筑,描绘了灵鹫山寺在云雾缭绕中的神秘景象。值得注意的是,竹密诗题中称"郑县公",表明这位郑公确实是县令身份。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确认:万历四十五年与竹密同游灵山的郑县令,就是参与文庙改建的平溪郑公。
虽然具体名字在现有文献中未见记载,但从"平溪"这一籍贯信息可以推断,他可能来自湖广或四川附近的平溪地区。
1.3 孙雯镜的生平与康熙二十五年灵山诗
孙雯镜,浙江贡监,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年)任芦山知县,曾修县北马口堰 。
康熙二十五年,孙雯镜登临灵山,创作了《游灵山四首》,这组诗对研究灵鹫山的佛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首诗描写登山过程:
"素有登临约,才逢此日闲。良朋联辔入,绝巘一藤攀。草没东西涧,云开远近山。老僧无个事,永昼掩松关。"
诗中"绝巘一藤攀"表现了登山的艰险,"老僧无个事,永昼掩松关"则勾勒出山寺的宁静氛围。
第二首诗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
"燃灯曾说法,遗迹到如今。水滴真三昧,崖悬古万寻。残碑题岁月,飞鸟语升沉。随意留诗去,聊酬乞句心。"
**"燃灯曾说法,遗迹到如今"**这一表述,是目前发现的文献中首次明确提到燃灯古佛在灵山说法的记载。
这标志着灵鹫山佛教传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单纯的"燃灯闭关修炼之所",发展为"燃灯说法之地"。
第三、四首诗继续描绘灵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
"万叠山如抱,孤峰似掌擎。云疑从地起,桥说是天生。仄迳通番汉,深林少送迎。到来凡思寂,何用访篷瀛。"
"夹道松篁合,行行露亦浓。欲寻香界路,但听远山钟。风雨棲岩虎,晨昏卧钵龙。劳人闲憩息,归骑一从容。"
诗中"香界路""远山钟""卧钵龙"等意象,进一步强化了灵山的佛教氛围。
1.4 三人诗文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竹密、郑县令、孙雯镜三人的诗文,构成了研究芦山灵鹫山文化的重要文献体系。
从时间跨度看,竹密(万历年间)到孙雯镜(康熙年间)跨越了约70年,反映了明末清初这一历史时期灵鹫山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竹密的诗文奠定了灵鹫山"仙山"的文化基调,其"仙凡隔绝""俨然身在五云边"等表述,为后世文人的灵山书写提供了基本意象。
郑县令虽无诗文传世,但他与竹密同游灵山并参与芦山文庙改建的行为,体现了地方官员对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并重的态度。
孙雯镜的诗文则实现了重要突破,首次提出"燃灯曾说法",将灵山的宗教地位从"修炼之地"提升为"说法之地",这对灵山佛教文化的建构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十二圆觉与芦山灵山诗文记载的系统分析
2.1 十二圆觉的佛教教义内涵
十二圆觉菩萨是佛教密宗所崇奉的著名菩萨群体,即十二位大士。
根据《圆觉经》记载,十二位菩萨向佛祖请问修行法门,佛祖以长行和偈颂形式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 。
这十二位菩萨分别是: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唐代罽宾沙门佛陀多罗于693年译于洛阳白马寺 。
此经在《开元释教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收入华严部,是唐、宋以来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盛行讲习的经典 。
十二圆觉的核心教义是**"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这种平等的成佛观,对中国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芦山圆觉洞的历史记载与文化意义
在芦山灵鹫山,有一处与十二圆觉密切相关的重要地点——圆觉洞。
根据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的记载:
"圆觉洞位于灵鹫寺西下方悬崖上。悬崖上有大小三洞,大洞内有十二圆觉、十供奉塑像,称圆觉洞,相传为燃灯古佛闭关修持之所。"
这段记载包含了三个关键信息:第一,圆觉洞确实供奉有十二圆觉塑像;第二,洞内还有十供奉塑像;第三,这里被认为是燃灯古佛闭关修持的地方。
从建筑形制看,圆觉洞的大洞内有十二圆觉和十供奉塑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奉体系。十二圆觉作为主要供奉对象,体现了《圆觉经》教义在芦山地区的传播。
而"十供奉"的身份虽未明确记载,但很可能是与燃灯古佛相关的弟子或护法。
圆觉洞的位置选择也颇具深意。它位于灵鹫寺西下方的悬崖上,地势险峻,"要进洞,只能按方向于藤蔓修竹中攀爬而上,到洞下,方有几十步笔陡的人工开凿的石梯,集雄险于一身"。这种险要的地理位置,既体现了修行场所需要远离尘嚣的传统,也暗示了通往觉悟之路的艰难。
2.3 从灵山到灵鹫峰:诗文记载中的名称演变
通过梳理历代诗文,可以发现芦山这座佛教名山在名称上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在竹密的诗中,多称"灵山",如《同郑县公游灵山寺》《天生桥》等。
而在孙雯镜的诗中,则明确使用了"灵山"这一名称,如《游灵山四首》。
到了清代,名称开始出现分化。竹全仁(康熙年间)创作了《游灵山四首》,其中第一首写道:
"鹫岭多尘静,游观因政闲。竹悬欲凤附,藤挂作龙攀。猿鸟鸣空谷,烟云补破山。相如今宛在,极目望灵关。"
这里出现了**"鹫岭"**的称谓。
而康熙五年的张启鼎则写有《游灵山二首》,其中一首云:
"鹫峰石起万层巅,上得巅来唯有天。蹑足分苔寻古迹,低头抚石听流泉。沙门拱瑞灵偏应,枯木生春色倍鲜。细问来由何自得,老僧指点说因缘。"
这里使用了**"鹫峰"**的称谓。
值得注意的是,张启鼎诗中"沙门拱瑞灵偏应"一句,表明当时灵山已有僧人居住,佛教活动较为活跃。
从"灵山"到"鹫岭"再到"鹫峰",这种名称演变反映了什么?
首先,"灵山"是最古老的称谓,来自古蜀的灵关
其次,"鹫岭"和"鹫峰"的出现,表明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山体的形态特征——山形如鹫鸟。
这种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转变,体现了文人对灵山观察的深入。
2.4 灵山诗文的主题类型与文化意象
通过对现存灵山诗文的系统分析,可以将其主题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一,自然景观描写。这是最主要的主题类型。如竹密的"万翠拥珠琳""四壁天为造,双桥石合任";孙雯镜的"万叠山如抱,孤峰似掌擎。云疑从地起,桥说是天生";竹全仁的"群峰欲地拔,怪石似天擎"。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灵山的险峻山势、云雾奇观、天生石桥等自然景观。
第二,佛教文化意象。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诗文中开始出现大量佛教意象。
如竹密诗中的"绀宇"(佛寺)、"钵拥莲";孙雯镜诗中的"燃灯曾说法""香界路""远山钟""卧钵龙";
张启鼎诗中的"沙门""灵应""因缘" 。这些意象的出现,标志着灵山从自然之山向宗教之山的转变。
第三,历史传说引用。诗文中常常引用历史传说来增强文化底蕴。如竹全仁诗中"相如今宛在,极目望灵关",
引用了司马相如"镂灵山"的典故;孙雯镜诗中"燃灯曾说法,遗迹到如今",则创造了新的传说。
第四,修行感悟表达。部分诗文表达了作者在灵山获得的修行感悟。如孙雯镜的"到来凡思寂,何用访篷瀛",表达了在灵山的宁静环境中,世俗杂念顿消,无需再寻访蓬莱仙境的感悟。
三、芦山灵鹫山"盛名之下的危机"多维透视
3.1 文化传承维度:佛教历史的短暂与底蕴的缺失
芦山灵鹫山虽然享有"先有灵鹫,后有峨眉"的盛名,但从历史考证来看,其佛教历史却相对短暂。根据文献记载:
"灵鹫山古名'灵山',隋、唐时称为卢山,与今天的芦山县名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相传,汉司马相如镂灵山,宋建光相寺;明代更名为灵鹫峰寺;
清康熙五十一年,释照聪建灵山文星楼……经历代修缮,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伽蓝房等。"
从这段历史脉络可以看出:
- 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司马相如"镂灵山",但这主要是开辟道路,与佛教无关
- 宋代(960-1279年):始建光相寺,这是灵鹫山佛教建筑的开端
- 明代(1368-1644年):更名为灵鹫峰寺
- 清代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释照聪建灵山文星楼
关键问题在于,从宋代建寺到现在(以康熙五十一年为节点),灵鹫山的佛教历史仅有约700年,这在佛教名山中是相对较短的。
相比之下,峨眉山的佛教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公元1世纪),比灵鹫山早了近千年。
更严重的是文化底蕴的缺失。峨眉山历史上高僧辈出,如晋代的宝掌和尚、唐代的慧通禅师、宋代的别峰宝印禅师等,这些高僧大德不仅推动了峨眉山佛教的发展,也为其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灵鹫山在历史上缺乏著名高僧大德的加持,宗教影响力极为有限。
民国末年的一场浩劫更是雪上加霜:
"民国末年,一贯道勾结匪特行劫灵鹫,佛教圣地就此毁于一旦。"
这场灾难不仅摧毁了灵鹫山的寺庙建筑,更重要的是中断了其佛教文化的传承。到20世纪80年代,当人们试图恢复灵鹫山的佛教活动时,发现"寺庙远没有《芦山县志》所记的108间寺房那样恢弘,也没有记载的长8尺的铁铸神龙" 。
3.2 宗教保护维度:信仰体系的脆弱与重建的困难
灵鹫山的宗教保护面临着结构性困境。首先是信仰体系的脆弱性。与峨眉山、五台山等佛教名山相比,灵鹫山从未形成稳定的佛教宗派传承体系。
从现有资料看,灵鹫山历史上的佛教活动主要依赖于个别僧人的努力,缺乏系统性的宗教组织支撑。
其次是重建的困难重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有香客自发重建简易寺院,香火渐盛 ,但这种自发性的重建存在诸多问题:
1. 缺乏专业指导:重建工作主要由当地信众完成,缺乏佛教界专业人士的指导,导致建筑形制、供奉体系等都存在不规范之处。
2. 资金来源有限:重建资金主要依靠信众捐款,数额有限,难以恢复历史上的规模。
3. 人才匮乏:由于历史原因,当地缺乏受过正规佛教教育的僧人,宗教活动的开展受到严重制约。
4. 文化断层:民国时期的破坏导致了文化断层,许多传统的宗教仪式、修行方法等已经失传。
3.3 生态环境维度:开发压力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灵鹫山的生态环境本底优良,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动植物种类繁多,负氧离子含量远超国家标准 。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历史上的生态破坏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灵鹫山的植被遭到破坏。
后苗溪茶场建于斯,伐树垦荒种茶,古木无存。"
虽然近年来随着茶场的搬迁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植被有所恢复,但要完全恢复到历史上"古树参天,几人合抱之大树随处可见"的原始状态,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当前的开发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设施建设:为了发展旅游业,需要建设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这些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2. 游客活动影响: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垃圾处理、水资源消耗、植被踩踏等问题日益突出。
3. 商业开发冲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存在过度开发的倾向,如建设索道、缆车等设施,可能对山体和植被造成永久性破坏。
4. 防火安全压力:大量游客的进入增加了森林火灾的风险,而一旦发生火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是灾难性的。
3.4 旅游开发维度:同质化竞争与文化特色的丧失
灵鹫山的旅游开发面临着严峻的同质化竞争问题。
在四川省内,佛教名山众多,除了峨眉山这座世界级名山外,还有青城山、宝光寺、文殊院等著名宗教场所。灵鹫山在知名度、文化底蕴、交通便利性等方面都不占优势。
更严重的是文化特色的丧失风险。为了吸引游客,一些地方在开发过程中盲目模仿其他景区,导致灵鹫山的独特性逐渐消失:
1. 建筑风格趋同:新建的寺庙建筑往往采用现代仿古建筑风格,失去了传统的地方特色。
2. 宗教活动商业化:为了迎合游客需求,一些宗教活动被包装成旅游项目,失去了原有的神圣性和庄严感。
3. 文化内涵空洞化:在旅游开发中,灵鹫山的历史文化内涵往往被简化为几个景点介绍,缺乏深度挖掘和阐释。
4. 品牌定位模糊:灵鹫山虽然有"先有灵鹫,后有峨眉"的说法,但在旅游宣传中未能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结论
通过对竹密、郑县令、孙雯镜等历史人物诗文资料的系统梳理,以及对十二圆觉教义和芦山灵山诗文记载的深入分析,本研究揭示了芦山灵鹫山"盛名之下的危机"这一复杂现象。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灵鹫山虽然享有"先有灵鹫,后有峨眉"的美誉,但其佛教历史仅约700年,远短于峨眉山等佛教名山。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缺乏著名高僧大德的加持,导致文化底蕴严重不足。民国末年的浩劫更是造成了文化断层,使得传统的宗教文化难以恢复。
从宗教保护角度看,灵鹫山从未形成稳定的佛教宗派传承体系,信仰体系脆弱。当前的重建工作面临着缺乏专业指导、资金有限、人才匮乏、文化断层等多重困难,宗教保护形势严峻。
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历史上的破坏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虽然近年来有所恢复,但要完全复原仍需时日。当前的旅游开发又带来了新的环境压力,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旅游开发角度看,灵鹫山面临着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在知名度、文化底蕴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文化特色丧失的风险,可能导致灵鹫山失去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文化研究与挖掘。应组织专业团队对灵鹫山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十二圆觉等佛教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档案。同时,要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为文化传承提供可靠依据。
第二,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应制定灵鹫山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在宗教保护方面,要积极与佛教界合作,引进专业人才,恢复传统的宗教活动。在生态保护方面,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第三,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应摒弃同质化竞争的老路,探索具有灵鹫山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可以将灵鹫山打造成"禅意体验"目的地,重点发展文化体验、禅修养生等特色旅游产品。同时,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阐释,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第四,加强区域合作。灵鹫山应加强与峨眉山等佛教名山的合作,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可以开发"灵鹫山-峨眉山"佛教文化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总之,芦山灵鹫山的"盛名之下的危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治理。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灵鹫山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让这座千年名山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林徽因仰望的灵鹫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