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蓝色大桶中清水微漾,桶边整齐摆放着毛刷、抹布、钢球和洗衣粉。接触网作业车司机程振和郭明立在车底灵活穿行,手执抹布,细致擦去部件表面的积尘与油污。他们或仰首清除车轴油垢,或侧身探入转向架的狭小间隙,动作专注而娴熟。
秋日检修保安全
“双节”氛围尚未走远,武汉供电段维修车间接触网作业车工班的司乘人员已全员收心,迅速切换至“战斗状态”,全力冲刺四季度的安全生产任务。
10月10日10时许,秋光正好。武昌东接触网工班轨道车专用线上,碎石道床间,深色工作服的身影已分散在各作业车底部,开始了新一轮的检修保养。
蓝色大桶中清水微漾,桶边整齐摆放着毛刷、抹布、钢球和洗衣粉。接触网作业车司机程振和郭明立在车底灵活穿行,手执抹布,细致擦去部件表面的积尘与油污。他们或仰首清除车轴油垢,或侧身探入转向架的狭小间隙,动作专注而娴熟。
“每一颗螺丝都必须紧固,每一处油污都不放过。”工班长彭军一边仔细检查刚清洁完毕的走行部,一边强调。在他身后,刚刚完成保养的接触网作业车在秋阳映照下泛出金属光泽,仿佛随时待命,准备投入下一轮运行。
两人一组默契配合的身影在轨道车专用线上随处可见,一人俯身拆卸螺栓、调整鞲鞴行程,另一人手持抹布紧随其后擦拭清洁,确保复杂的车底结构无一遗漏。偶尔有人抬头,传递工具,简短交流几句工作要点,眼神交汇间,是多年并肩沉淀的默契。
从整体清洁到局部检修,从外观擦拭到核心部件维护,他们不仅清理着车辆的尘污,更在一遍遍的重复动作中,筑牢行车安全的防线。远望,接触网作业车整齐列队;近观,职工们专注忙碌——共同勾勒出一幅“凝心聚力、决胜全年”的生动画面。(韦子豪 王颖琦)
“调灯师”云端漫步
“攀爬的时候抓牢扶手、脚步踩稳,移动前先确认安全带已经紧固……”10月13日12时20分,武汉动车段动车组存车一场,设备维修一班的王乐斌、熊超互相叮嘱安全注意事项。
连日来,武汉动车段抓紧秋季设备整修“黄金期”,高质量开展灯桥、灯塔、平台灯等检修辅助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助力动车组运用检修有序推进。
“灯桥是为动车组夜间检修和调车提供照明保障的重要设备,由于常年在云端‘漫步’,我们常常被戏称为高空‘调灯师’。”现场防护员、班组长常世林介绍道。
12时30分,检修命令下达,王乐斌、熊超迅速穿戴好防护用具,沿着竖梯向灯桥顶部进发。15分钟后,两人先后抵达灯桥顶部的检修栈道。检修栈道长约百米,距离地面高20多米高,由一根根直径12mm的钢条焊接而成,每走一步,身体都会伴着栈道轻微晃动。“第一次上顶,我几乎是一点点往前挪的,生怕栈道断了。”王乐斌对初次登桥的场景记忆犹新。
片刻调整后,两人迅速投入到工作中。王乐斌固定好安全带,检查照明灯外表状态,确认无锈蚀、断裂等隐患后,取出扳手依次校验各固定螺栓的紧固程度。与此同时,正蹲坐在栈道中央的熊超将拆卸下照明灯后盖小心放置在工具包上,从口袋中取出备用灯具完成更换。
“灯桥下方是密集的接触网,还有停放的动车组,我们在取用工具物料时必须轻拿轻放,一但发生掉落,碰到接触网或动车组都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完成校验的王乐斌小心地将扳手放回工具包内并拉好拉链。
14时20分,王乐斌、熊超完成作业安全返回地面,额间布满晶莹剔透的汗珠。他们用双手守护每一盏灯,为动车组照亮安全、明亮的回家路。(赵中印 张磊 邹政)
珍贵的“诊断报告”
10月13日1时,如烟似雾的小雨笼罩着夜色,武汉桥工段汉川线路车间检查工区班长宋斌,正带着3名工友,用四束头灯光柱“扫描”汉川站内的钢轨,为关键道岔开展全面“体检”。
“地上滑,都注意脚下!重点查1号、3号道岔动程部分!”宋斌的陕北口音划破雨夜,班组迅速分工。只见宋斌走到道岔前取下头灯,以60度角重新照射轨面:“盯着光带变化,再小的问题都躲不过光线!”记录员丁帅紧跟其后,随时准备记录。检查人员夏至手持道尺,反复弯腰、测量、报数,“水平+0.2毫米,轨距+0.3毫米。”紧接着用检查锤敲击连接件,凭听感判断紧固度,“33号螺栓扭矩不足,得复紧。”丁帅一边复诵数据,一边快速记下问题。
“丁帅、夏至快过来,这里缝隙可能超0.5毫米了!”宋斌突然蹲在3号道岔尖轨前喊道。他擦去眼镜上的雨雾,指着尖轨与基本轨密贴处的细微阴影。“联系驻站联络员,来回操动3号道岔!”道岔复位后,宋斌从工具包掏出塞尺,一起塞入阴影处测量。“最大缝隙0.6毫米。”他轻皱眉头,“丁帅记好,3号道岔尖轨第一牵引点有0.6毫米间隙,回去做维修方案。”
雨夜里,检查锤敲击轨件的脆响、数据报读声、笔尖划过记录本的沙沙声,偶尔夹杂几声鸟鸣,成了最特别的“作业交响曲”。
3时5分,距离天窗点结束还有50分钟。190分钟里,宋斌班组完成了138个检查项点,宋斌拍掉记录本上的水珠,小心翼翼揣进口袋,仿佛收起一份珍贵的“诊断报告”。(冀茂东)
为设备“强身健体”
连日来,为确保秋冬季运输安全,襄阳机务段聚焦关键设备和环节,全面启动秋季设备检查维护工作。
该段依据机务行车设备特性,将设备分为特种设备、救援设备、检修设备等7个类别,细化整修方案,明确检查范围和验收标准,确保设备运行良好。同时,对设备隐患进行风险评估,按技术质量标准分类制订整治措施,责任到人,确保整修一台、达标一台。
针对机车常见故障,该段选派技术骨干成立秋检小组,对走行部、牵引装置、车顶高压电器、制动机等关键部件进行全面检修。对配属机车开展防漏雨普查整治,加固大顶螺丝,顺畅排水路径,防止漏雨影响电器线路;对车顶关键设备进行保养整治,做好电器线路包扎和防水、防潮处理;对机车走行部的车钩、轮对部件进行探伤检查,消除松、脱、断、裂隐患;对制动系统风管路接头、闸件及阀件进行检查试验,确保状态良好。
此外,该段严格落实设备记名式检查和干部包保制度,逐级落实监管责任,跟踪整改落实情况,严把设备验收关。针对发现的普遍性和突出问题,认真查找设备管理、使用、养护、维修中的不足,制定整改措施,完善设备管理手段,夯实运输安全基础。(龙成波 马仁林 董柏麟)
秋整秋鉴期间,武昌客车车辆段组织各运用(乘务)车间技术骨干对进京,进沪,进穗方向“三进”列车上部服务设施进行“包车制”集中整治。图为该段周口运用车间职工正在紧固衣帽钩。(王世龙 李晓纪)
一丝不苟探伤忙
秋雨绵绵,10月的武汉已透出几分凉意,武汉大功率机车检修段转向架车间内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10月14日8时刚过,探伤组工长尤磊带领10名职工精神饱满地开始一天的探伤任务。
“秋季整修是给机车‘贴秋膘’‘强筋骨’,大家一定要认真细致,车轮上哪怕一丝裂纹都可能埋下行车隐患。”班前会上尤磊叮嘱职工。
作业现场,尤磊与徒弟梅善坤共同负责2台HXD1型机车的探伤任务。他左手持超声波探伤仪,双眼紧盯屏幕,右手匀速移动探头,不时为徒弟讲解技术要点。为捕捉细微波形变化,他始终保持着微弓腰的姿势。
“这里有铸造缺陷嫌疑,做好标记,后续用双晶探头复查,绝不能大意!”发现异常波形后,尤磊果断标记并嘱咐徒弟。
下午,尤磊转战转向架库车钩探伤区。发现钩耳裂纹后,他立即向同事交接,并用标记笔清晰圈出位置。秋季整修启动以来,探伤组任务繁重,每日需完成大量部件探伤工作,尤磊和同事们需要长时间弯腰、蜷腿、高举仪器,尽管身体很疲劳,但他们始终一丝不苟、坚持按标准把每一个配件都检测好。
截至当天18时,班组已配合完成36台电力机车秋季整修探伤任务,全力保障机车安全上线运行。(马天佑 徐安宏 罗静怡)
“记名式”检查检修
入秋以来的鄂西大地秋雨绵绵,使铁路供电设备再次经受严峻安全考验。襄阳供电段结合设备秋检工作,严格落实设备“记名式”检修,抓实抓细各项措施,确保供电设备安全稳定状态良好。
该段加大了对接触网、电力支柱基础、接触网补偿装置、锚段等供电安全重点设备的全方位检查,及时处理支柱塌方等问题。根据设备秋检结果,进行拍照、存档,建立问题库,组织人员对问题进行限期整改销号。在秋检中发现和处理的问题,要求检查负责人和现场维修人员进行“记名式”检查检修,对出现漏检、漏修的,严肃追责确保设备秋检扎实推进。
在检查过程中,结合降雨天气热频繁出现这一突出情况,重点检查接触网、电力线路支柱是否下沉、有无开裂现象,接触网导线距轨面高度是否符合技术标准;接触网定位装置是否移位,下锚装置是否完好,避雷装置是否安全有效。
在此基础上,该段还加强了应对连续降雨造成接触网坍塌的应急抢修工作准备。提前安排人员对防洪重点处所进行巡视值守,及时掌握和发现现场情况。该段各供电车间对抢险机具、车辆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抢修机具和车辆状态良好,做好随时出动的准备,确保供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邹自成)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