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周大咖说 | 嗜酸粒细胞表型“精准打击”,生物制剂开启重度哮喘精准治疗新时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5 17:47 1

摘要: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据估算,20岁以上人群中哮喘患者多达4000余万[1]。其中,重度哮喘是哮喘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高度的疾病未来风险,同时也动用了额外的医疗资源,造成严重社会经济负担[2]。提高重度哮喘的诊

呼吸系统疾病始终是全球公共健康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据估算,20岁以上人群中哮喘患者多达4000余万[1]。其中,重度哮喘是哮喘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高度的疾病未来风险,同时也动用了额外的医疗资源,造成严重社会经济负担[2]。提高重度哮喘的诊治和管理水平对改善哮喘整体控制水平和疾病预后,及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为构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汇聚创新产业资源,培育青岛呼吸健康产业新生态,青岛市人民政府拟于2025年11月1日青岛香格里拉酒店举办“2025年青岛呼吸产业大会暨第二十四届呼吸周”。为深入探讨重度哮喘诊治和管理的关键话题,会前特邀在呼吸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孙永昌教授,为大家解析疾病防治的最新进展与应对策略,以便为大家带来更多启发。

Q:请您结合我国重度哮喘的现状谈谈重视重度哮喘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孙永昌教授回答: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1],重度哮喘(severe asthma)是指连续3个月及以上规范使用中-高剂量ICS-LABA治疗方案并且针对共患疾病和环境因素等进行处理后仍未控制,或者在高剂量ICS-LABA治疗方案降级时出现加重的哮喘。其中“未控制”“出现加重”等词,说明了重度哮喘在治疗选择中的难度。

全球哮喘患者达3.58亿,其中重度哮喘(SA)约占5%~10%[3,4]。我国>14岁的重度哮喘患者临床特征调查显示,超过80%的患者过去1年急性发作≥1次,超过60%的患者过去1年急性发作≥2次[5]。

重度哮喘患者常表现为频繁的症状发作,包括白天哮喘症状发作2次及以上,需缓解治疗、夜间憋醒及活动受限等,或每年至少发生1次需急诊并危及生命的急性发作,急诊就医次数和住院次数分别为轻中度哮喘的15倍和20倍,高达54%的重度哮喘患者可进展为不可逆性气流受限[6-8]。重度哮喘患者普遍存在糖皮质激素(ICS)不敏感问题,依赖升级激素剂量收效有限,且长期使用导致骨质疏松、代谢紊乱等副作用[1]。据统计,重度哮喘相关医疗费用占哮喘患者医疗总成本的60%以上,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9]。因此,重视重度哮喘的防治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社会经济成本及推动精准医疗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Q: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SEA)是重度哮喘2型炎症表型中的常见类型,我国重度哮喘患者的表型特点及其控制现状如何?

孙永昌教授回答:嗜酸性粒细胞哮喘(EA)是常见的哮喘临床表型,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SEA)则是重度哮喘2型炎症表型中的最为常见类型,在临床上具有需接受更高级别的治疗(包括口服激素)、急性加重次数更多、症状控制欠佳、气流受限更严重、生活质量下降更明显、伴有合并症比例更高等特点[10]。国内C-BIOPRED研究表明,我国重度哮喘患者中76.8%表现为EOS表型(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SEC)≥2.5%)[11]。另一项全球多中心重度哮喘流行病学研究ISAR研究从多维度识别(血EOS≥150细胞/μL,FeNO≥25ppb,长期OCS使用,是否合并鼻息肉等)显示,重度哮喘中嗜酸性粒细胞(SEA)表型占比可高达83.8%[12]。

我国重度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不佳。中国哮喘整体控制率仅28.5%,重度哮喘患者中近75%未得到良好控制,急性发作风险高[1]。针对我国8个省市 14岁以上人群的问卷调查显示,81.3%的重度哮喘患者在过去1年重症急性发作次数≥1次。而与得到控制的重度哮喘患者相比,未控制的重度哮喘患者的症状负担更严重、健康状况更差、生产力更低下[5],所消耗的医疗卫生资源较控制稳定的哮喘至少增加约80%[13]。

Q:可以看出,目前我国SEA诊疗还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也带给我们更多思考:临床中如何更好地识别SEA?治疗策略有哪些?生物制剂治疗会带来哪些诊疗的变化?

孙永昌教授回答:多项研究显示:嗜酸性粒细胞(EOS)是哮喘炎症的关键效应细胞,EOS升高引起气道高反应、黏液分泌过多、组织损伤及气道重塑等一系列炎症反应。新英格兰文章指出:EOS是重度哮喘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和主要干预靶点[14]。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1]指出,外周血EOS≥150个/μL可作为判定嗜酸性粒细胞表型或2型炎症内型的依据,亦可作为评估抗炎治疗疗效和启动及评估生物制剂是否有效的指标之一,并建议重度哮喘患者应每3个月检测外周血EOS。

目前临床常用的生物靶向药物包括抗IgE单克隆抗体、抗IL-5单克隆抗体、抗IL-5受体α(IL-5Rα)单克隆抗体、抗IL-4受体α(IL-4Rα)单克隆抗体等[1]。《重度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认为,对于EOS增多的重度哮喘,生物制剂选择抗IL-5/IL-5R单抗更为恰当[2]。IL-5是嗜酸粒细胞生存、分化、激活的重要因子,因此IL-5是一个治疗重度哮喘的关键靶点,特别是在嗜酸粒细胞性表型中[13]。针对IL-5的美泊利单抗和瑞利珠单抗,用于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哮喘患者,能减少患者外周血和诱导痰的EOS并减少哮喘急性发作[15,16]。针对IL-5α受体的本瑞利珠单抗可直接靶向EOS细胞表面的IL-5受体,除了抑制IL-5炎症通路,还可以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快速降低外周血EOS[17]。

总之,重度哮喘患者相较非重度哮喘患者控制水平更差、肺功能下降更明显、急性发作更频繁,死亡风险也相对更高。作为重度哮喘最常见的表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往往症状控制不佳、急性发作风险增加,这类患者可从靶向EOS的治疗中获益。未来应进一步提高EOS检测意识、落实指南推荐、加强表型识别意识,以促进哮喘诊疗向精准化、个体化发展,最终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2025青岛呼吸产业大会暨第二十四届呼吸周】:大会将设立1个主会场和6个分会场,涵盖嗜酸性粒细胞相关肺疾病、慢阻肺病、支气管哮喘、肺癌、儿科呼吸、上皮科学等多个领域,届时,还将有众多呼吸领域大咖莅临参会,并就各领域研究热点、最新进展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活动日程

嗜酸性粒细胞相关肺疾病分会场

扫码预约观看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5,48(03):208-248.

[2]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哮喘联盟. 重度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J]. 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20):1759-1789.

[3] GBD 2015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Collaborators. Lancet Respir Med,2017, 5(9):691-706.

[4] Andréanne Cté ,et al.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2020,179(1):1-7.

[5] 王文雅,林江涛,周新,等.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14)1106-1111.

[6] Chastek B,et al. Economic Burden of Illness Among Patients with Severe Asthma in a Managed Care Setting. J Manag Care Spec Pharm. 2016;22: 848–861

[7] Hartert TV,et al.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asthma hospital visits and death among a population of indigent older adults with asthma.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02;89: 467–73

[8] Price D,et al. Asthma control and management in 8,000 European patients: the REcognise Asthma and LInk to Symptoms and Experience (REALISE) survey. NPJ Prim Care Respir Med. 2014; 24: 14009

[9]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WAO).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asthma: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cost of treatments for severe asthma. Available at: https://www.worldallergy.org/educational_programs/world_allergy_forum/anaheim2005/blaiss.php. [Last accessed: August 2024]

1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1):21-35.

[11] Zhang Q, Fu X, Wang C,et al.Severe eosinophilic asthma in Chinese C-BIOPRED asthma cohort. Clin Transl Med. 2022 Feb;12(2):e710.

[12] Heaney LG,et al. Chest. 2021 Sep;160(3):814-830.

[13] Ding B, Chen S, Srivastava D, et al. Symptom Burden, Health Status, and Produ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and Controlled Severe Asthma in NOVELTY. J Asthma Allergy. 2023;16:611-624. Published 2023 Jun 11.

[14] Brusselle GG, et al.N Engl J Med. 2022 Jan 13;386(2):157-171

[15] Ortega HG, et al. N Engl J Med. 2014 Sep 25;371(13):1198-207.

[16] Li J, et al. J Asthma. 2017 Apr;54(3):300-307.

[17] Nair P et al. N Engl J Med. 2017;376:2448-2458.

来源:医师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