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60岁的老人,糖尿病史十年,平日血糖控制尚可,却在出现一阵腹泻、嗜睡后不到72小时内猝然离世。医生无奈地说:“如果能早几个小时来,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在很多人眼中,糖尿病不过是一种“慢性病”,只要控制好饮食、坚持用药,一辈子和平共处也不是问题。但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
临床数据显示,一些糖尿病并发症发作后,仅需短短三天,患者就可能陷入不可逆的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许多家庭因此陷入猝不及防的悲剧。
一位60岁的老人,糖尿病史十年,平日血糖控制尚可,却在出现一阵腹泻、嗜睡后不到72小时内猝然离世。医生无奈地说:“如果能早几个小时来,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为什么糖尿病会在短时间内“夺命”?哪些症状必须引起高度警觉?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和家属都必须掌握的“生死信号”。今天,我们就聚焦一个核心问题: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并非仅仅是“血糖高”,它更像是一场慢性系统性代谢紊乱。当身体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胰岛素抵抗逐步加重,多个器官系统开始悄然“崩塌”。关键在于,一些危险信号并不典型,甚至常被误当成普通劳累、感冒或胃肠不适。一旦拖延处理,死亡可能只在几天之内。
第一种信号,是持续呕吐伴随意识模糊。这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早期症状,尤其常见于1型糖尿病或胰岛功能严重受损者。
酮体堆积会导致酸碱失衡,进一步引发脑水肿、电解质紊乱。很多患者误以为是“吃坏了肚子”,直到出现昏迷才被送入ICU,往往为时已晚。
第二种危险症状,是呼吸变深变快,甚至伴有“烂苹果味”口气。这不是口腔卫生问题,而是酮体代谢异常的典型表现。
医生称之为“Kussmaul呼吸”,是机体试图通过加快呼吸排出多余酸性物质。这是一种身体正在“自救”的信号,若此时不立即补液、纠正酸中毒,患者极可能进入休克状态。
第三种信号,是突发腹痛但查不到明确原因。糖尿病患者出现顽固性腹痛时,往往容易被误诊为胆结石、胃炎。
但这可能是乳酸性酸中毒的前兆,尤其在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中更为常见。这种酸中毒极其凶险,死亡率高达30%以上,而它的早期表现却极其模糊——仅仅是“肚子疼”。
第四种警示,是极度口渴、频繁排尿却伴随脱水症状。这是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的典型表现,尤其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见。
血糖水平常常超过33.3mmol/L,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内水分被大量“吸出”,最终引起电解质混乱、神志障碍、甚至猝死。它的“杀伤力”不亚于酮症酸中毒,但往往更隐蔽。
第五种表现,是突发视力模糊甚至短暂失明。这并不一定是糖尿病进展那么简单。糖尿病急性高血糖状态可引起眼内晶状体渗透压变化,导致屈光异常,此外也可能是脑水肿或中风的信号。如果伴随言语迟缓、半身无力,更需警惕糖尿病脑病或脑梗死。
第六种症状,是皮肤突然变冷、出汗并伴随心率加快。很多人会误以为是“低血糖”,赶快吃糖应对。但对某些患者来说,这其实是糖尿病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征兆。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感染后极易迅速恶化。尤其是尿路、肺部、皮肤感染,极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迅速发展为败血症,三天内死亡的案例并不少见。
第七种信号,是情绪异常、极度疲乏甚至精神错乱。这类症状常被家属误认为是“老年痴呆早期”或“更年期抑郁”。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这很可能是高血糖高渗状态下的神经系统损伤。
尤其当患者出现行为紊乱、答非所问时,须立即检查血糖、电解质和肾功能。这是机体正在“崩溃”的信号,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脑损伤。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危险”是缓慢展开的,其实在临床上,真正致命的往往是“急性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发作急、进展快、死亡率高,且症状隐匿易误判,即便是医生也需高度警觉。
一些关键指标如血酮、乳酸、渗透压,并非普通家庭血糖仪可监测,这使得“早发现”变得更加困难。
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患者在出现这些症状时,往往并没有极高的血糖水平。这意味着,即便血糖控制“达标”,也不能掉以轻心。糖尿病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整套代谢系统的“整体病变”。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迅速引发危机,而这些危机在短短三天内就可能“收割生命”。
医生反复强调,糖尿病的管理不是看血糖数字,而是识别“全身状态的变化”。尤其是高龄、有基础病、或曾经出现过酮症、感染、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一旦出现上述七类症状,必须第一时间前往医院,不能观望、不能自我判断,更不能拖延。
从古至今,中医讲“上工治未病”,意在于防患于未然。而现代医学则用“多系统监测”强化对慢病的早期干预。糖尿病的真正挑战,不是血糖,而是它背后的“多器官协同失控”。了解这些高危信号,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更是对家庭、社会的尊重。
说到底,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掉以轻心。一旦出现这些非典型但高度危险的症状,三天之内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分界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2):93-183.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治规范(试行)》[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12-17.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马医师健康小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