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大闹欧洲国防峰会?俄战机入侵立陶宛领空挑衅,东欧国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5 17:22 1

摘要:当地时间10月23日,俄罗斯国防部针对此事通告全球,发布态度坚决的声明明确否认越界行为,强调俄军机严格遵循既定航线执行例行训练,相关监控数据可充分佐证清白。

编辑:欣阅

10月24日,布鲁塞尔欧洲理事会总部笼罩在紧张氛围中。原定于当日上午9时开幕的欧洲国防峰会因突发空域事件被迫推迟两小时。

两架俄罗斯军机于前一日傍晚短暂侵入立陶宛领空,引发北约成员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激烈外交交锋。这场持续仅18秒的空中接触,成为压垮峰会议程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地时间10月23日,俄罗斯国防部针对此事通告全球,发布态度坚决的声明明确否认越界行为,强调俄军机严格遵循既定航线执行例行训练,相关监控数据可充分佐证清白。

随着俄乌冲突背景下东欧类似指控频发,俄国防部此次罕见的公开对峙姿态,进一步搅动北约东翼局势,引发美西方对区域冲突风险的高度警惕。

根据立陶宛国防部公布的雷达数据,当地时间10月23日18时02分,一架苏-30SM战斗机与一架伊尔-78MD-90A加油机从加里宁格勒州切尔尼亚霍夫斯克空军基地起飞。

两机以920公里时速保持编队,于18时17分32秒侵入立陶宛与俄罗斯边境的沙尔奇宁凯区领空,深入距离700米,停留18秒后折返。立陶宛佐克尼亚伊空军基地的S-400防空系统全程跟踪,北约联合空中作战中心同步收到预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侵入路径呈现高度战术化特征。两机选择在日落后30分钟的暮光时段实施穿越,利用低光照条件降低光学探测效率。

侵入点位于立陶宛与白俄罗斯边境的三角地带,该区域因俄罗斯-白俄罗斯联合防空系统覆盖存在雷达探测盲区。侵入深度700米恰好处于国际民用航空组织规定的"可抗议最小侵入距离"临界值,显示行动经过精密计算。

事件发生后7分钟,部署在立陶宛希奥利艾空军基地的两架西班牙EF-2000"台风"战斗机紧急升空。根据北约公开的空中警务处置流程,战机需在15分钟内完成从待命到接触的全程响应。

此次行动中,西班牙飞行员通过Link-16数据链实时接收立陶宛雷达数据,在波罗的海上空与俄机编队保持12公里安全距离进行目视识别。

北约联合空中作战中心同步启动三级响应机制:一级警戒覆盖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空域;二级警戒延伸至波兰东部;三级警戒触发瑞典、丹麦的预警机升空。

这种分级响应模式暴露出北约东翼防御体系的结构性矛盾——立陶宛作为前沿国家缺乏独立空中拦截能力,必须依赖盟国战机跨区支援,而从德国拉姆施泰因基地调派增援需45分钟以上。

峰会现场,27个成员国代表围绕事件展开激烈辩论。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展示雷达轨迹图时强调:"这不是偶然失误,而是系统性挑衅。"

他要求将《北约集体防御条约》第五条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持续性小规模侵入"。波兰代表团随即提交补充议案,建议对三个月内累计三次侵入行为自动触发盟国军事响应。

但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谨慎派提出强烈反对。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展示加里宁格勒飞地最新卫星图像:"该地区新增三个机动式伊斯坎德尔导弹发射单元,任何误判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升级。"

他主张维持现有"克制优先"原则,通过外交渠道解决争端。这种分歧直接导致峰会原定的《东翼永久性驻军协议》审议被迫延期。

俄罗斯国防部在事件发生后3小时发布加密ADS-B航迹数据包,显示苏-30战机全程在加里宁格勒州空域训练。

俄方邀请德国联邦航空事故调查局、法国国防部航空技术中心参与数据验证。但立陶宛方面指出,俄方提供的数据缺失关键18秒的雷达回波记录,且训练空域与侵入路径存在12公里偏差。

技术层面的对抗延伸至认知战场。立陶宛国家安全局公开解密文件,显示2025年以来俄军机在波罗的海地区实施73次"边界摩擦",其中29次发生在北约演习期间。

俄罗斯则通过塔斯社发布加里宁格勒州民航航班记录,证明当日该空域有12架次商业航班正常起降,暗示北约指控存在系统性偏见。

事件发生时,正值美国对俄罗斯石油实施第十轮制裁。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在峰会现场表示:"任何领空侵犯都将被视为对欧洲能源安全的直接威胁。"

这种将能源议题与军事安全挂钩的表述,引发欧盟内部担忧。匈牙利代表团当场离席抗议,该国外交部长西雅尔多指出:"将技术争议政治化只会加剧东欧紧张局势。"

在军事部署层面,北约已将"东部哨兵"行动规模扩大三倍。丹麦F-16战机进驻立陶宛,罗马尼亚"爱国者"导弹系统部署至波兰边境。

作为回应,俄罗斯北方舰队"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离开摩尔曼斯克基地,前往波罗的海进行实战化演练。这种"针尖对麦芒"的军事调动,使波罗的海地区成为21世纪最危险的军事对峙前沿。

根据1944年《芝加哥公约》第3条之二规定,国家航空器未经许可进入他国领空构成"非法干涉"。但具体到18秒的短暂侵入,国际法存在解释争议。立陶宛援引国际法院1986年"尼加拉瓜案"判例,主张"持续性小规模行为可构成系统性侵犯"。俄罗斯则引用国际民航组织DOC 8168文件,强调"航迹偏差在500米以内属于可接受误差"。

这种法律真空为事件处理增添复杂性。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在峰会闭门会议中承认:"我们缺乏处理'灰色地带'冲突的有效工具。"这种制度性缺陷,正是北约东翼国家强烈要求修订《维也纳文件》的根本原因。

截至布鲁塞尔时间24日20时,峰会仍未就联合声明达成共识。立陶宛代表团宣布将向海牙国际法院提起临时措施申请,要求俄罗斯立即停止"系统性领空侵犯"。

而莫斯科通过外交渠道传递明确信号:任何军事强制措施都将触发"对等反击"。在这场18秒引发的危机中,欧洲安全架构正经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来源:怎么回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