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全世界都爱吃中餐,这样的论断是真的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5 17:41 1

摘要:首先,从逻辑上讲,全世界不太可能都在学说中国话,因为中文很难,语法与发音都不简单,即便有外国人学说中国人主要目的还是想挣中国人的钱,毕竟说两句:“我爱中国”就能有不小的订单。

副标题:文学与历史杂谈56-从“天下”到“世界”,国人的认知变迁与平常心的建立

我们偶尔能听到这样一个说法,说:“全世界都在学说中国话,中国菜在全世界各地都备受喜欢。”我相信不少屏幕前的朋友,对此深信不疑。但实际上呢?

首先,从逻辑上讲,全世界不太可能都在学说中国话,因为中文很难,语法与发音都不简单,即便有外国人学说中国人主要目的还是想挣中国人的钱,毕竟说两句:“我爱中国”就能有不小的订单。

其次,也不可能全世界都爱吃中国菜,中国菜重油重盐,在海外也就是华人会吃。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身边总有这么多“赢”的传说?到底是谁喜欢听这些不着边际的言语,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好吃您就多吃点

作为一个喜欢讲述历史故事的博主,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当我们敞开视野,打开格局,或许我们就能看到表象下的内在逻辑。

漫步在今天的世界任何一座大城市,您或许总能找到中餐馆的踪影。从纽约曼哈顿的高档餐厅到罗马街头的快餐小店,中国菜确实拥有不少海外爱好者。但这是否意味着“全世界都爱吃中国菜”?

同样,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地的建立,学习中文的外国人确实越来越多,但中文真的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吗?

这表象下的感知,有时候最能扣动人的心弦,让人陷入华丽的想象中。并且,那些年,您我也在被这样的宣传话语长时间影响,故,对此深信不疑。

要理解当下中国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认知,我们不得不回顾历史。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以中国为天下中心的观念,也即是这片土地便是“天圆地方”之下的中心。这种“天下观”建立在地理学认知与文化认知,两大框架所束缚的基础上。

首先看地理学认知所造成的束缚。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中国位于天下的中心,最主要原因还是东面与南面都是大海,出不去;北面是茫茫草原,寒冷异常;西面则大漠与高山,难以逾越。综上所述,一群未能感知世界到底有多大的人,认为此地就是天下的中心。

再者看文化学的认知,这也是束缚古人思维的另一大原因。由于周边地区文化长期落后于中原文化,逐渐形成了 “华尊夷卑”的观念。所谓的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一个不落下。

天下中心

这种观念因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封闭的小农经济结构而不断强化。在中国历代刻印的“华夷图”、“广舆图”中,“都把周边国家的位置标得模糊不清,中国的区域画得颇大,而汪洋大海却绘得很小”。这种现象说到头也并非是咱们特有,有机会您可以搜搜朝鲜半岛上的人绘制的地图,那块地分明就是宇宙的中心。

所以,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与世界的联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限。在1840年之前,“中国与中亚以西的地区从来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冲突,东方与西方两种文明从来没有正面碰撞的机会”。

当我们捋清了历史的“天下观”之后,再来细看语言交流的历史真相。

汉语作为欧美人的外语学习则是从晚明开始,来自意大利的入华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开启了这个历史。这是中西语言接触的第一步。所以,在西方人学习与研究汉语的四百余年里,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双语对照词典、汉语语法书、词汇手册、汉语教材等珍贵资料。

今天的汉语国际传播确实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就。然而,一个清醒的认识应该是,中文的国际地位虽然提升,但与“全世界都在学说中国话”的夸张说法仍有很大距离。中文仍只是全球众多语言中的一种,其影响力更多集中于经济领域。说直白一点,那些唱着“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的老外,目的也就是为了多挣点钱,挣高于其自身价值的钱。

您大概率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中餐全球流行。”

但实际上,都不用列举任何详细的事例,咱们从逻辑的角度上思考,中餐如果严格按照中国人的口味,重油重盐重辣,不可能被太多人接受。所以,中餐最终只能被迫与当地口味进行妥协。

所以,一些中餐馆出于生存压力,普遍迎合外国人口味,弄得中不中、西不西。

如果这时候有个老外上节目用蹩脚的中文说:“我无论走到哪里,首选就是中餐,我特别爱吃中餐!”对不起,事实是,他缺钱了。

中文也好,中餐也罢,在信息相对透明化的今天,早已经逃出了曾经编织的茧房。不过,真正令中国人从历史的角度上认知世界,后来进而又构筑茧房的,还真实咱们多次提及的鸦片战争。

之前诸多文章提及,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挑战。地理学知识和文化的传入使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原来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既然是圆的,就没有所谓的边缘和中心。原来这个世界上有四大洲、五大洋,有上百个国家,中国只是这近百个国家中的一国,位置不在地球的中央。

以魏源、徐继畬为代表的一批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地理学知识和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各国家的情况。

他们发现中国并不是世界上最文明进步的国家,西方国家“殿阙巍峨,规模闳钜”,交通便利,人民富裕,政治民主。

但当时这种观念转变的影响范围其实非常有限。传统“天下观”的真正瓦解和新的世界意识的形成是在甲午战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的世界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换言之,一个国度用了七八十年的时间流逝,才真正认识到自己身处于世界的客观现实,这是何其荒唐的一件事。

从历史长河看,中国只是世界普通的一部分,既不特殊,也不卑微。

引用学者的观点,近代以前,也即是1840年之前,华夏这片大地的兴衰基本与外界无关,而西方的治乱也不受中国的影响。所以即使一方正处于颓势弱势,另一方也未必会乘人之危;即使一方如日中天,另一方也未必会纳贡称臣。

古代地图

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中,很难说哪一方的作用更大,贡献更多。中国曾经向世界贡献过“四大发明”,但中国也从世界各国的发明中获益。

但如果到达信息高度发展的今日,依然抱着夸大自己的影响力或沉迷于被害想象都无助于真正认识世界。如果说,咱们经济快速发展是事实,那么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脚步无疑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回望历史,当19世纪末的中国人逐渐摆脱“天下观”束缚,接受中国为万国之一的现实时,这个古老国家才真正开始融入世界潮流。

今天的我们,或许可以既不夸大中文和中国菜的全球影响力,也不陷入“被害想象”的误区。中国本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既不特殊,也非卑微,在人类共同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只是其中一股水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前行。

来源:兴弘智能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