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无管化技术(tubeless,指不放置气管插管、尿管、胸腔引流管)逐渐被胸外科医生掌握,既能减轻患者疼痛,又能加速康复,并不断向其他科室落地。
近年来,无管化技术(tubeless,指不放置气管插管、尿管、胸腔引流管)逐渐被胸外科医生掌握,既能减轻患者疼痛,又能加速康复,并不断向其他科室落地。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无管化技术已成为胸外科医生的常规“武器”,目前已惠及千人,并不断革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主任,谢谢您,我一直以为手术完出来身上也是插着各种管子,没想到这么轻轻松松就能出院了。”不久前,一位患者给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一科副主任徐国兵发来短信,分享术后的感受。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有这样感慨的患者不在少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一、肺移植科主任郑斌介绍:“无管化技术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团队首创。没有了管路的刺激,患者的气管损伤得以避免,术后疼痛感明显降低,康复活动也不再受导尿管束缚,康复速度与诊疗体验感都大幅提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胸外科专家陈椿教授告诉记者,医院是目前福建省内开展该项技术数量最多的单位,手术已超千例,患者年龄最大达86岁,涵盖了复杂肺段切除、气道肿物切除、肺叶切除等多种高难度手术类型。
“不少海外华人、华侨患者特地从国外‘打飞的’来医院做手术。”陈椿教授说。
▲陈椿院长(左一)、郑斌主任(前排右一)团队在手术中
无管化技术离不开麻醉医生的支持。麻醉科副主任翁险峰告诉记者,无管手术无需使用肌松药,术后患者苏醒更快、状态更好。同时,无管手术中采用的椎旁神经阻滞等方法,也能起到精准镇痛的效果,进一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详实的临床数据进一步印证了无管技术的优势。徐国兵医生通过对照研究发现,同等情况下接受无管手术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均低于传统组,炎症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对于患者本身来说,术后疼痛评分更低,平均住院时间降至3天。
▲徐国兵团队正在进行无管微创手术
胸外一科8区护士长李伟感慨:“无管微创手术的患者,身上几乎没有外露管路,有的患者在术后麻药恢复后,就能自主下床、恢复饮水进食,3天左右就能出院,也减轻了照护者的负担,形成患者受益、医院高效、社会减负的良性循环。”
创新延伸“微创边界”
让中国前沿技术亮相国际舞台
在福建协和医院胸外一、三科,无管微创技术已与乳晕旁隐匿微单孔切口、精准肺段切除等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满足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微创、美观、保肺”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与医疗理念的不断革新,在福建协和医院,tubeless理念也有了新的延伸。
郑斌主任告诉记者,完全无管虽理想,但术后若患者胸腔引流液较多,无引流管难以观察,存在安全隐患。为此,团队进行了“Lesstube”探索,即在患者胸腔放置极细的“猪尾巴管”引流,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追求创伤最小化。
“我们一直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起,不断推进和革新无管化技术。”郑斌主任介绍,今年7月,科室还代表福建协和医院与全国25家权威医疗机构共同参与《无管中心建设及工作规范》的制定。
此前,陈椿、郑斌团队受邀参加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分享了经乳晕旁隐匿型微单孔肺结节切除术、lesstube理念在内的6个研究报告,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医生前沿的治疗理念。
“科技的进步始终是以病人的需求为动力,我相信未来,无管化手术也会在骨科、泌尿外科、心脏外科等领域逐步推广。”郑斌主任说。
今年6月,陈椿教授牵头省内医疗机构成立福建省肺肿瘤早筛与无管微创专科联盟。
陈椿教授表示,医院正通过学术讲座、手术带教、远程指导等方式,将技术推广至基层医疗机构,未来还计划与更多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持续推动技术创新,让无管微创惠及更多患者。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陈坤
来源:福建卫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