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是不是搞错了?我每年体检都正常,就是最近胃有点不舒服...”王先生拿着胃镜报告单,手指微微发抖。
“医生,是不是搞错了?我每年体检都正常,就是最近胃有点不舒服...”王先生拿着胃镜报告单,手指微微发抖。
“你的胃癌不是突然出现的,”消化科李医生轻轻推了推眼镜,“从胃粘膜上皮化生到早期胃癌,通常需要5-10年时间。你五年前体检就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当时没重视吗?”
王先生愣住了。
五年前,体检报告上确实有那么一行小字,他以为是普通的胃炎,吃点药就好了,谁想到...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医院的消化科诊室里上演。
许多人像王先生一样,错把胃癌的“预警信号”当成小毛病,直到为时已晚。
胃癌的来临,其实有迹可循
很多人认为癌症是突然找上门的,尤其是胃癌,早期症状与普通胃病如此相似,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然而,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漫长的过程,从正常胃粘膜到完全癌变,犹如一场持续数年甚至十多年的“渐变之旅”。
这个过程通常遵循着这样的路径:
正常胃黏膜 → 慢性浅表性胃炎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肠上皮化生 → 异型增生 → 胃癌
你看,在胃癌真正出现之前,我们的胃已经发出了多少“求救信号”?
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疾病,在此阶段,胃黏膜腺体减少,胃功能逐步减退。
若同时伴有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细胞变成了类似肠道细胞的模样),癌变风险便会明显增加。
国内一项涵盖5000例患者的随访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患胃癌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出5-6倍,而伴有中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风险更是飙升到普通人的10倍以上。
为什么胃癌一发现就是中晚期?
胃癌的狡猾之处在于其症状的“普通性”——胃痛、腹胀、反酸、嗳气,这些症状太常见了,常见到让人轻易地归咎于“吃坏了东西”或“老胃病又犯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早期胃癌往往没有任何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到可以忽略不计。
当肿瘤逐渐长大,影响到胃功能时,才会出现明显不适,而此时,癌症可能已经进展到中晚期。
这四类人,需格外警惕胃癌找上门
根据临床数据和研究成果,以下四类人群被列为胃癌高危人群,需要比普通人更加关注胃部健康:
第一类: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者
幽门螺杆菌是唯一能在胃酸环境下存活的细菌,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
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研究数据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人群的4-6倍。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40%-60%,这意味着近半国人面临这一风险因素。
第二类: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
胃癌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
如果你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人患胃癌,那么你的胃癌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出2-3倍。
这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相似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及幽门螺杆菌的家庭内传播都有关系。
此类人群建议将胃镜检查年龄提前至40岁,或比家族中最早患癌年龄提前10年。
第三类: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者
胃是消化器官,饮食习惯直接影响胃部健康。
长期保持以下饮食习惯的人,胃癌风险显著增高:
高盐饮食:盐分直接损伤胃黏膜屏障,增加致癌物敏感性腌制、熏烤食物爱好者:这类食物含大量亚硝酸盐和多环芳烃类物质,在体内可转化为强致癌物新鲜蔬果摄入不足: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摄入不足,削弱了对致癌物的防御能力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扰乱胃酸分泌节律,损伤胃黏膜值得关注的是,长期食用烫食(超过65℃)也被列为致癌因素,高温会反复烫伤食道和胃黏膜,引发慢性炎症和不典型增生。
第四类:特定胃病患者
已患有某些胃病的人群,胃癌风险明显增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如前所述,这是明确的癌前疾病胃息肉患者: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10%-30%既往接受过胃部手术者:胃部分切除术后10-20年,残胃癌发生率上升恶性贫血患者:因内因子缺乏导致的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常伴有严重萎缩性胃炎防癌于未然:这三招为你的胃部健康保驾护航
胃癌虽然可怕,但却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的癌症。
做好以下三件事,能大大降低患癌风险:
第一招:根除幽门螺杆菌
如果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特别是伴有消化不良症状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进行根除治疗。
标准的四联疗法通常能在10-14天内有效清除细菌,成功率在85%-90%之间。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癌发生风险降低约50%,尤其在胃黏膜尚未出现萎缩性改变前进行干预,效果更为显著。
第二招:建立“护胃”饮食模式
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胃癌的基础:
减盐行动: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咸菜、腊肉等高盐食品多彩膳食:每天摄入至少5种不同颜色的新鲜蔬果,保证维生素和抗氧化物的摄入节制烹饪:减少煎炸、烧烤,多采用蒸、煮、炖等温和烹饪方式温度适宜:避免过烫饮食,给食物足够的冷却时间特别推荐增加大蒜、洋葱、绿茶等食物的摄入,研究表明这些食物中的活性成分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第三招:定期胃镜筛查
胃镜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金标准”,它能直接观察胃黏膜变化,并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
建议普通人群从40岁开始考虑首次胃镜检查,高危人群则应提前至35岁,并根据首次检查结果决定后续复查频率:
检查正常且无危险因素:可每3-5年复查发现轻度萎缩或肠化:每2-3年复查发现中重度萎缩或异型增生:每6-12个月复查对于畏惧普通胃镜的人群,可选择无痛胃镜,在短暂睡眠中完成检查,大大减轻不适感。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
今天开始,不妨试试调整饮食习惯,关注胃部发出的信号,定期给胃做个检查。
胃癌从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只是一场被长期忽视的渐变过程的最终结果。
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本文提供的建议仅供参考,个体差异会影响实际效果。
参考资料: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
《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指南》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与治疗指南》
《全球胃癌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策略》
《胃镜筛查在胃癌早诊中的应用价值》
《饮食因素与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