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气一热,很多人开始拼命喝水。可你有没有注意过,有时候一喝水,肚子就隐隐作痛,或者背后跟着一阵酸胀?身边有个病人,五十多岁,平时身体挺好,最开始就是喝水的时候觉得胃不舒服,后来才发现,问题根本不在胃,而是胰腺。耽误了几个月,确诊时已经是晚期胰腺癌。
天气一热,很多人开始拼命喝水。可你有没有注意过,有时候一喝水,肚子就隐隐作痛,或者背后跟着一阵酸胀?身边有个病人,五十多岁,平时身体挺好,最开始就是喝水的时候觉得胃不舒服,后来才发现,问题根本不在胃,而是胰腺。耽误了几个月,确诊时已经是晚期胰腺癌。
这个病太“狡猾”了,尤其早期的时候,信号弱得可怜,常常被忽略。很多人还以为自己是胃病、胆囊或者消化不好,结果却错过了最宝贵的干预窗口。
别以为喝水只是润喉解渴这么简单。对于胰腺功能开始出问题的身体来说,喝水反而会“暴露”出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有研究指出,胰腺癌最早期的一种信号,是喝水或进食后上腹部隐痛或不适,这种不适感可能伴随背部钝痛,尤其在吃得油腻、喝温热水之后更明显。很多人误以为是胃酸、胃炎,殊不知,这种痛是胰腺在“抗议”。
胰腺位于胃的后面,贴着脊柱,位置非常隐蔽。一旦出现病变,最初的炎症或肿块常常会牵连到后背,所以有时候患者会觉得“喝点热水,背就开始酸”,这其实是一个很微妙但危险的信号。
胰腺癌,是癌中“刺客”级别的存在。它不像肺癌那样咳嗽咳个不停,也不像肝癌那样会在体检中露点马脚。大多数胰腺癌患者,等发现时基本已经是中晚期。
这是因为早期胰腺癌的症状太“含蓄”。最常见的表现,是消化系统的一些小毛病,比如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体重悄悄下降,这些太容易和“肠胃不好”混淆了。尤其中老年人,常把这些归结为年纪大了、吃得少、消化慢。
更隐蔽的是,有些人会出现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但如果黄得不明显,根本不会引起警觉。还有些人会突然查出血糖升高,以为自己得了糖尿病,殊不知是胰腺功能失调的“信号弹”。
别觉得夸张。临床上确实有病人,是因为喝水时产生不适感才来就诊的。这种情况,常见于胰腺头部或颈部的肿瘤压迫到周围组织,尤其是当水分或食物刺激了胃肠蠕动后,胰腺周边的炎症或肿瘤也会“被牵动”。
这类不适可能是一种钝痛,也可能是隐隐作痛,甚至有时候是阵发性钻痛,特别是在饭后或者喝温水、热茶后出现的腹背痛,值得高度警惕。
不能说一喝水痛就是胰腺癌,这样太武断。但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尤其伴有体重下降、厌油、腹泻、皮肤发黄等现象,那就千万别拖。
不是吓唬人,胰腺癌虽然发病率不算最高,但一旦得了,五年生存率不到10%,是所有癌症里“最冷酷”的那一类。
高危人群包括:有家族癌症史(尤其是胰腺癌)、长期吸烟饮酒、患有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多年控制不佳、肥胖、饮食高脂高糖等群体。
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波动大的人,未来罹患胰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如果你属于高危人群,那就要比别人更敏感一点。体检时,除了常规的腹部彩超,建议加做胰腺磁共振(MRCP)或增强CT。这些检查比普通B超更能看清胰腺的结构和异常。
另一个重要手段是肿瘤标志物检测。CA19-9是胰腺癌的一个参考指标,虽然不是百分百准确,但如果数值异常升高,结合影像学检查,就能大大提高早期发现的可能性。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事,体检正常就放心了。但别忘了,体检项目是“笼统”的,如果你有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适,或者喝水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那就要主动向医生强调,让医生帮你查得更深入一点。
道理都懂,关键是要做得到。胰腺最怕累,最怕油,最怕烟酒。所以第一步就是戒烟限酒,饮食清淡。尤其是油炸、烧烤、肥腻的东西,尽量少吃。
其次是作息规律。熬夜、暴饮暴食、情绪不稳定,都会让胰腺处于“高压”状态。特别是经常空腹喝酒的人,胰腺会直接中招。
有一点被很多人忽略了:长期便秘或腹泻,也可能是胰腺负担过重的表现。肠道和胰腺其实是一家人,消化系统一环出问题,其他部分很快就会跟着“罢工”。
如果你已经是糖尿病患者,每次监测血糖时,也要留意有没有体重异常下降、食欲改变等情况。胰腺是调控血糖的“总指挥”,一旦它出了问题,血糖一定会跟着“翻车”。
说到底,身体不会无缘无故地出问题。很多小信号,是它在拼命给你打招呼。如果身体在喝水、吃饭时,总是在同一个部位产生不适,尤其是腹部和背部联动的痛,千万别再拖了。
胰腺癌很“沉默”,但它不是无声的。只要你愿意听,它早在你喝水那一刻就发出过警告。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胡建民.胰腺癌的早期诊断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6):485-488.
[2]王莉,周庆华.胰腺癌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9,35(9):769-772.
[3]赵文静,陈宏.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及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1,37(3):456-459.
来源:陈晨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