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集古装大剧开机,张黎联手马伯庸,成毅林更新上演大明版“生死时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20:01 1

摘要:近日,一部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古装剧《两京十五日》正式开机,这个消息瞬间勾起了我们的期待。这部剧将明朝太子朱瞻基的生死逃亡浓缩为15日的极限挑战,以新颖的“水路竞速”模式,为我们展现历史缝隙中的暗流涌动。 这一次,顶级导演张黎与“IP爆款制造机”马伯庸的强强

近日,一部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古装剧《两京十五日》正式开机,这个消息瞬间勾起了我们的期待。这部剧将明朝太子朱瞻基的生死逃亡浓缩为15日的极限挑战,以新颖的“水路竞速”模式,为我们展现历史缝隙中的暗流涌动。 这一次,顶级导演张黎与“IP爆款制造机”马伯庸的强强联手,再加上成毅、林更新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让该剧未播先火,就被大伙称为“2026年最值得期待的古装剧”。

历史为骨,一场源于史书缝隙的冒险

《两京十五日》的灵感来自于《明史》中一句简短的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 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马伯庸便从这寥寥数语中捕捉到戏剧的张力,将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返回北京继位的史实,扩展成一场贯穿运河两岸的权谋与逃亡传奇。

剧情中,洪熙元年,明仁宗病重,身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突然陷入绝境。他必须在15天内沿大运河奔赴北京,然而皇叔朱高煦的截杀阴谋却已悄然布网。 这场两千里的旅程,既是他的皇权争夺生死局,也是无数小人物的命运转折点。

“水路片”创新,大运河成叙事主角

不同于传统古装剧的宫廷叙事,《两京十五日》开创了“水路片”的全新类型,创造性地将京杭大运河作为核心舞台。 在剧中,太子一行人需要乘船经过瓜洲渡、扬州、淮安等一系列地区,路途中水道上的围追堵截和市镇间的暗礁险滩,将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

概念海报以一支穿云箭划开墨色水道,孤舟下的血色暗流,暗示旅途中的阴谋与杀机。 这种设定不仅还原了明代运河作为经济命脉的繁华景象,还通过“限时任务”强化了紧张感。从《长安十二时辰》的24小时到《两京十五日》的15日,马伯庸擅长的“时间压迫式叙事”再次成为亮点。

群像突围,四人小队的逆袭与成长

剧中的核心人物并非可不是什么单打独斗的英雄,他们是一个各怀秘密的“临时团队”:朱瞻基(成毅 饰)从养尊处优的太子沦为逃亡者,在生死边缘重塑责任;吴定缘(林更新 饰)是南京总捕头之子,玩世不恭却身负绝技;女医苏荆溪(姜珮瑶 饰)以医术为刃,暗中追查挚友死亡真相;小官于谦(吴幸键 饰)则怀抱理想,成为太子的忠诚辅佐。

这四个人从互相猜忌到生死相托,在扬州水牢、淮安堤坝、济南叛乱等险境中层层破局。 这种“小队突围”模式,既融合了冒险与悬疑元素,也让历史中的小人物拥有了改变王朝走向的高光时刻。

金牌班底,张黎的历史质感与马伯庸的叙事巧思

导演张黎曾凭借《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作品成为历史剧的品质代名词。此次他与马伯庸合作,将扎实的历史底蕴与快节奏的叙事结合,试图在宏大主题与大众审美间找到平衡。

马伯庸的作品一贯擅长“历史中的微观叙事”,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风起陇西》,他透过小人物视角解构大时代。 《两京十五日》延续这一特色,在已知史实结局的框架下,用虚构细节填充过程的悬念,让观众沉浸于“明知结局却仍揪心”的观剧体验。

制作野心,从概念海报到运河实景

开机当日发布的概念海报以黑、金、红三色碰撞,孤舟血色的意象引发广泛解读。 而先导概念片则通过光影切换,暗示角色在明暗势力间的挣扎。 剧集宣布将在无锡等地取景,还原明代运河沿线的市井风貌与漕运文化。

制作团队亦透露,剧集将采用电影级镜头语言,例如用投影技术实现时空切换,模拟“运河航行”的流动感。 这种尝试与此前舞台剧版的“电影化表达”一脉相承,旨在打破古装剧的叙事定式。

市场期待着古装剧赛道的新变量

《两京十五日》凭借着40集体量与顶级制作规模,成为了爱奇艺未来片单中的重点剧目。 成毅与林更新的“双男主配置”,可谓是兼具市场号召力与角色适配度。成毅此前在《琉璃》中的表演展现其驾驭复杂情感的能力,而林更新在《楚乔传》中演绎的冷面将领也与吴定缘的亦正亦邪有所呼应。

这一次,剧集选择“水路”作为叙事主线,区别于常见的宫廷权斗或仙侠玄幻,试图以运河文化打开历史剧的新视角。 这种差异化定位,让《两京十五日》有望在古装剧同质化竞争中找到突破口,为大家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来源:工业新动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