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讲述的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核心围绕北齐名将兰陵王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率五百骑兵突入敌阵、扭转战局的壮举,以及由此诞生的《兰陵王入阵曲》的兴衰流转。事件发生在公元564年,北周权臣宇文护集结二十万大军进攻北齐,北齐三杰——段韶、斛律光、高长
【导语】
本文讲述的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核心围绕北齐名将兰陵王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率五百骑兵突入敌阵、扭转战局的壮举,以及由此诞生的《兰陵王入阵曲》的兴衰流转。事件发生在公元564年,北周权臣宇文护集结二十万大军进攻北齐,北齐三杰——段韶、斛律光、高长恭合力抗敌,最终高长恭的勇猛冲阵成为传奇。但胜利并未挽救北齐的衰亡,而《兰陵王入阵曲》也在后世几经沉浮,一度失传。下文从曲子的命运回溯历史现场,还原人物与细节。
【人物介绍】
1. 高长恭(兰陵王):北齐宗室名将,以俊美外貌和勇猛战风著称,在邙山之战中面具冲阵,一战成名。
2. 斛律光(大将军):北齐军事支柱,与段韶、高长恭并称“北齐三杰”,以箭术闻名,后遭猜忌被杀。
3. 段韶(太尉):北齐老将,娄昭君外甥,擅长谋略,在邙山之战中担任指挥核心。
4. 宇文护(北周大冢宰):北周实际掌权者,为扩张势力背信弃义进攻北齐,却因轻敌惨败。
《兰陵王入阵曲》那悲壮浑厚的乐声,如今还能听到零星的复原版本,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曲子原本是南北朝时期最热血沸腾的战歌,它的诞生源于一场几乎改写历史的冲锋。时间倒回公元6世纪中叶,中国分裂为北齐和北周两个政权,双方在黄河流域厮杀不断,而564年的邙山之战,恰似一台戏剧的高潮,台上是北齐三杰的力挽狂澜,台下却是北齐王朝无可救药的腐朽。
先说说这首曲子的结局吧,因为它本身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历史的无常。在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以“伤及祖辈颜面”为由,将《兰陵王入阵曲》从宫廷乐舞中剔除,转而推广他与杨贵妃的软舞艳曲。战歌逐渐褪去武曲本色,沦为靡靡之音,更讽刺的是,它被遣唐使带往日本后,反而在当地皇室的节庆中传承不衰,直至近代才被重新引回中国。这种流转,仿佛预示了北齐的命运——英雄用热血铸就的辉煌,终被当权者的昏聩所吞噬。
回到564年那个寒冷的十二月(北齐河清三年,北周保定四年),地点在洛阳城外的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北周大冢宰宇文护亲率二十万大军,分四路进攻北齐,主力直扑金墉城(洛阳西北角要塞),围城三十余日,筑土山、挖地道,势在必得。北齐皇帝高湛(北齐武成帝)吓得手足无措,他曾因北周将领杨忠的武装示威而抱头痛哭,这次更是急召老将段韶从晋阳南下救援。段韶精骑一千,五日疾驰渡黄河,与斛律光、高长恭会合,三人登邙阪观察敌情时,恰遇周军先锋,一场大战就此引爆。
插一段背景:宇文护为何敢如此大举进攻?根源在于北齐的软弱和天灾。此前,北齐东部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宇文护趁火打劫,更因北齐主动送还其母阎氏而轻视对手。阎氏之事又是一段插曲——宇文护掌权后,向北齐索要为人质的母亲,北齐皇帝高湛在段韶劝谏下本应谨慎,却因胆小如鼠,急忙“快递”送回,试图讨好宇文护。这种懦弱,让北周和突厥(北周盟友)变本加厉,频繁劫掠北齐边境。
邙山战场上的戏剧性一幕,发生在十二月初八清晨。段韶左军、高长恭中军、斛律光右军结阵对峙,周军骄横率先攻击,段韶佯退诱敌至山坡,再俯冲反攻,周军阵脚大乱。此时,高长恭戴上面具——因他貌若女子,恐杀气不足——率五百骑兵直插周军核心,一路冲至金墉城下。城内守将独孤永业苦守月余,见援军到来士气大振,高长恭摘下面具自报家门,周军目睹其天神下凡般的冲锋,顷刻溃败。老将王雄欲生擒斛律光,反被一箭射死,周军最终在宇文宪和达奚武的指挥下狼狈撤退。
高长恭的冲锋,被时人誉为“入阵”,北齐民间据此创作《兰陵王入阵曲》,曲调激昂,模仿冲阵击刺动作,很快风靡四方。但高长恭本人却未得善终,战后其堂弟高纬(北齐后主)猜忌问道:“入阵太深,出事如何?”数年后,高长恭被毒杀,斛律光亦遭诛戮,唯段韶因外戚身份幸免。北齐在苟延残喘十一年后灭亡,而宇文护的失败,反而为北周武帝宇文邕提供了韬光养晦的机会,最终统一北方。
那首战歌的沉浮,英雄的生死,政权的兴衰,皆在细节中无声诉说。
来源:开心柠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