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面翻车引热议,面馆1年关门4.6万家,餐饮真相正在被验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5 12:13 1

摘要:“免费续面一次”六个字,把一家许昌面馆直接写进了经营异常名录。2024年6月,市场监管局给出的理由是“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免费续面一次”六个字,把一家许昌面馆直接写进了经营异常名录。2024年6月,市场监管局给出的理由是“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菜单上写得清清楚楚,可顾客真去续第二碗时,店员一句“一次就是一口”,把人气得当场录像。

视频一出,评分跌到2.3,老板三次换招牌也救不回来。

一碗面,到底卡在哪?

卡在“解释权”三个字。

协会调解记录写得直白:店家把“一次”当成“一口”,顾客把“一次”当成“一整份”。

谁说了算?

法律没说,菜单没写,于是解释权成了店家的“橡皮筋”,想拉多长就拉多长。

顾客觉得被耍,店家觉得亏,双方都不满意,最后只能让监管局当裁判。

一句话,规则模糊,就是给纠纷留后门。

这场闹剧只是冰山一角。

中国餐饮协会7月刚发的数据:2024年面食门店闭店率同比再涨12%,其中“网红面馆”高达43%。

它们倒闭的共同死因不是味道差,而是“流量狂欢”后的“复购荒”。

装修打卡、限量浇头、噱头营销,第一波客人排队三小时,第二波连影子都没有。

原因简单——面可以拍一次照,却不能让胃天天配合演出。

另一边,老老实实做面的老门店反而抬头。

协会报告显示,用了“明厨亮灶+食材溯源”的传统面馆,复购率逆势涨17%。

顾客看得见的干净,吃得出的放心,比任何滤镜都香。

胖东来把食材成本直接标到58%,行业平均才35%,看似“傻”,却换来投诉率降62%。

人家算的是大账:少一次扯皮,就多十个回头客。

面子拆成里子,里子又变成票子,这才是真会做生意。

外卖赛道也在“补锅”。

面条外卖最难的是“坨”,送到手里成一坨浆糊,谁还点第二次?

美团今年在北京试点“恒温配送箱”,箱内恒定在65℃,40分钟口感不变,测试门店复购率直接抬升28%,差评砍掉四成。

技术不炫,却解决真实痛点,比再漂亮的品牌故事都管用。

更狠的打法出现在郑州。

当地冒出个“面师傅”平台,把30家老面馆的中央厨房串成一张网,凌晨统一做好半成品,冷链送到社区站点,居民下楼3分钟就能煮出一碗“刚出锅”的味道。

门店省了房租,顾客省了等待,平台抽成比外卖低,试点门店月均营收涨35%。

一句话,用工业效率保手艺温度,老面馆的“灵魂”没丢,成本却先腰斩。

资本端也在用脚投票。

曾经估值10亿的某知名捞面品牌,今年悄悄关掉全国三分之一门店,单店日销售额从1.2万掉到4800元。

高溢价、低复购的泡沫被戳破,投资人终于明白:餐饮不是互联网,规模换不来忠诚,胃比流量诚实。

Z世代把“尊重体验”写进消费观。

白皮书显示,62%的年轻人愿为“被尊重”多付15%。

什么是尊重?

规则写得清楚,承诺能兑现,出问题先道歉而不是甩锅。

便宜不再是万能钥匙,体验才是硬通货。

面馆再小,也得学会“把顾客当人”,否则下一个2.3分就是你。

山西老字号“晋阳刀削面”给出最接地气的示范:老板架起手机,每天直播后厨,和面、削面、熬汤全程裸播,再挂9.9元团购券,单日最高卖出2000碗。

传统手艺+新媒体,让“老”变成“潮”,让“潮”又落回“实”。

观众看得爽,老板卖得旺,双赢不用喊口号,把厨房亮出来就行。

从“续面事件”到43%闭店率,再到恒温箱、共享厨房、直播后厨,一条主线越来越清晰:餐饮业正在甩掉“流量遮羞布”,回归“用户思维”。

规则写明白,成本敢公开,体验做到位,就能活得久;靠噱头、靠隐瞒、靠解释权,只能加速倒闭。

面条还是那碗面条,变的是人心——谁把顾客当数字,顾客就把谁当过客;谁把顾客当邻居,顾客就把谁当食堂。

下次走进面馆,先看菜单小字,再看厨房亮不亮,最后看老板是不是站在门口迎你。

三招过完,基本就能判断这碗面能不能长久。

毕竟,胃的记忆力,比任何算法都强。

来源:雨儿妈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