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有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经历过“清晨大战”。为了赶在7点半前送孩子到校早读,天不亮就起床做早餐,孩子睡眼惺忪地扒几口饭就往学校跑,放学还得带着疲惫写作业。这种紧绷的状态现在迎来了转机,教育部明确要求不得让中小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学活动,把清晨的时间还给了孩子
家有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经历过“清晨大战”。为了赶在7点半前送孩子到校早读,天不亮就起床做早餐,孩子睡眼惺忪地扒几口饭就往学校跑,放学还得带着疲惫写作业。这种紧绷的状态现在迎来了转机,教育部明确要求不得让中小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学活动,把清晨的时间还给了孩子。
其实早在2021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过睡眠管理通知,划定了到校时间红线:小学上午上课不早于8:20,中学不早于8:00。但不少学校为了抢学习时间,变相要求学生提前到校早读、晨练,政策在执行中打了折扣。2025年10月,相关政策再次被重点强调,配套监督措施同步升级,就是要彻底纠正这种“提前内卷”的现象。
新规的核心不是简单推迟到校时间,而是保障学生的睡眠权。专家早就明确说过,与其让孩子带着困意在课堂上昏昏欲睡,不如让他们多睡一小时。小学生需要每天10小时睡眠,初中生也得保证9小时,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记忆力和专注力,反而拖慢学习效率,这也是政策反复强调睡眠重要性的关键原因。
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政策也做了精细化安排。除了到校时间的硬性规定,作业量也有明确限制: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生不超过90分钟。同时要求学校统筹各科作业,避免老师各自为政留作业,导致学生熬夜赶工的情况发生。
面对政策要求,各地学校都在积极调整。2025年7月就有小学尝试低年级弹性上学制,把到校时间延后到9时20分,还保留15分钟的长课间让孩子活动。校方表示,这样做就是为了确保学生睡够10小时,试行后得到了所有家长的认可,课堂上孩子的精神状态也明显好了很多。
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家庭,政策也留足了弹性空间。通知明确要求,针对那些因家庭特殊情况不得不提前到校的学生,学校要提前开门并妥善安置。有的学校安排了值班老师照看,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开展趣味游戏,既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不让孩子陷入过早的学习压力。
政策落地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前早自习时,总有学生趴在桌上打瞌睡,老师讲课还要反复提醒。现在学生早上能从容吃早餐、适当运动,课堂上注意力更集中,回答问题也更积极。不少老师反馈,调整后课堂效率反而提高了,没必要靠提前到校来“抢时间”。
家长群体的反应则呈现出多元化。大部分家长松了口气,终于不用每天早起赶时间,能给孩子准备更丰富的早餐。但也有双职工家长面临新难题,他们上班时间早,没法等到规定时间送孩子,希望学校能进一步完善托管服务,解决早晚接送的衔接问题。
为了让政策不流于形式,各地教育部门也出台了监督措施。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定期入校检查、收集家长反馈等方式,及时纠正违规提前组织教学的行为。同时要求学校公开作息时间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每一项要求都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学生。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这项政策是对“唯分数论”的纠偏。长期以来,部分学校陷入“时间越长成绩越好”的误区,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规引导学校把重心放在课堂效率提升上,通过优化教学方法、精简作业内容来保障学习质量,这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
随着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正在出现。有的学校利用延后的到校时间,开设了晨读兴趣班,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书籍阅读;有的则组织晨练活动,跳绳、跑步、做广播体操,帮助学生唤醒身体活力。这些做法既遵守了政策要求,又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政策的全面落地还需要多方协同。学校要科学制定作息计划,平衡教学安排和学生休息;家长要合理规划家庭时间,保证孩子早睡早起;教育部门要做好监督指导,及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让政策真正发挥作用,守护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充足的睡眠、愉悦的心情是成长的基础。教育部的这项新规,不仅给学生松了绑,也引导教育回归初心。你家孩子所在的学校落实新规了吗?对于解决双职工家长接送难题,你有哪些好建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出谋划策。
来源:彤彤说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