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兰山记:数字桃花源里,看见乡村振兴新未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5 12:18 2

摘要:清晨的百花湖上,晨雾尚未散尽,我站在高寨村的观景台上,看着湖畔连绵的茶园在朝阳下泛起柔和绿光。不远处,几位年轻人正坐在民宿露台上操作笔记本电脑,他们屏幕上的代码与眼前的湖光山色构成了一幅奇妙的画面。

推窗见湖,枕山而眠,键盘声与鸟鸣共鸣,数字与自然在此完美交融。

清晨的百花湖上,晨雾尚未散尽,我站在高寨村的观景台上,看着湖畔连绵的茶园在朝阳下泛起柔和绿光。不远处,几位年轻人正坐在民宿露台上操作笔记本电脑,他们屏幕上的代码与眼前的湖光山色构成了一幅奇妙的画面。

这里是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全国首个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

作为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重点工程,小兰山在青山绿水间探索出一条以数字文化产业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创新之路。

数字企业入驻乡村,荒废鸡舍变身创意工坊

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荒草丛生的废弃鸡舍。而如今,40余家企业已签订入驻协议,其中包括贵州多彩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当虹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字视听领域的知名企业。

“我们完善了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盘活了闲置农房、老村委会、鸡舍等资源,打造集办公、会展、社交、生活、消费于一体的产业生态村落。”一位年轻的解说员介绍。园区内所有办公建筑均采用租赁形式,既保留乡村原有风貌,又为数字企业提供低成本创业空间。

漫步村中,我看到31栋闲置农房和12栋鸡舍已焕新为现代办公空间和民宿。程序员与村民共用庭院办公,主播用方言讲述非遗故事,无人机掠过茶园与湖畔,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

“一带三区”的科学布局,打造数字文化新高地

小兰山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自然风光,更在于其科学的产业规划。项目构建了“滨湖观光休闲带、总部产业集群区、产业融合示范区、综合服务区”的“一带三区”产业布局。

滨湖观光休闲带,我沿着百花湖岸慢行,观景亭、休闲步道、码头点缀其间,几步一景,美不胜收。总部产业集群区则聚集了数字视听、AIGC内容生产等业态,将村落的秀美风光和优良生态转化为数字视听产业的生产要素。

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收入实实在在增长

数字企业的入驻,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项目助力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城里人抢着来。老宅改造成了玉苑小居民宿,村民还兼任入驻超市的收银员,收入显著增长。

更令人欣喜的是,小兰山项目盘活闲置农房25栋,还解决就业300余人。全村现有民宿酒店21家、农家乐9家。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AI网格员守护村民安全

小兰山的数字化不仅体现在产业上,也融入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在息烽县流长镇,AI网格员正默默守护着村民的安全。

“一旦村民微信群里发布塌方、纠纷等问题信息,AI即刻捕捉、自动上报,自动转派至对应部门。”这种智慧响应已成常态,AI系统就像一位永不休息的“数字哨兵”,时刻紧盯村组网格群中的信息。

小兰山模式还催生了“共治协商会”这一基层治理新机制。即通过村企携手议事,高效解决农产品销售、交通优化等发展难题。

数字乡居生活:在城市与田园间找到平衡点

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乡村产业形态,也重新定义了旅居生活。游客通过线上平台下单民宿,开启“数字乡居”生活。村里开起了小商店、小餐馆,村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在贵州多彩新媒体上班令人羡慕。一位四川来的姑娘告诉我:“推开窗就能感受到百花湖的清风徐徐,敲键盘时还能听见蝉鸣鸟叫。这里不是背井离乡,而是找到了第二个家乡。”

未来展望:数字乡村的贵州样板

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一期建成后,预计可吸纳50家企业入驻,解决就业1000余人。

多彩新媒积极探索“政府+企业+村落”共建共享模式,全方位赋能乡村“五个振兴”。项目不仅成为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土,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离开小兰山时,夕阳为百花湖披上一层金光。作为一位深爱爱贵州的旅者,衷心希望未来高寨村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好。

小兰山的故事印证了数字技术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座数字桃花源,不仅是乡村振兴的贵州样板,也是未来乡村发展的方向所在。在这里,我看到了数字中国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完美结合,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真正希望。

来源:尼玛次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