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气花?其实是被冤枉的中国名花!白菊花与祭奠文化的世纪误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5 11:23 2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我们的印象里,白菊花一露面,十有八九都是和不吉利、丧事搭上关系?可你敢信吗,这种说法可不是中华老祖宗的传统,而是彻头彻尾的“洋来物”!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我们的印象里,白菊花一露面,十有八九都是和不吉利、丧事搭上关系?可你敢信吗,这种说法可不是中华老祖宗的传统,而是彻头彻尾的“洋来物”!

原本在国人心中吉祥美好的菊花,竟被外来文化误读、标签,再度出口“返销”回来,戴了顶“晦气”的帽子。

大家不妨回忆一下,七零、八零后小时候,哪家办白事家门口会插上满院子的菊花?大多数人都说没这回事。

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自古以来清明扫墓确实重要,但那是春天,菊花还没开,是压根儿找不到新鲜菊花的。古时候也没现代大棚保鲜,怎么可能演变出用菊花扎堆祭祀的传统?

追溯中国历史,你会发现菊花一贯被赋予高洁坚韧的精神寄托。它傲霜开放,农历九月盛放,正赶重阳佳节,高寿长乐、不惧风霜正是它的花语。

诗词歌赋中,哪句不是把菊花夸上天?屈原在《离骚》里说“夕餐秋菊之落英”,曹植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苏轼的“菊残犹有傲霜枝”更是脍炙人口。魏晋流行饮菊花酒为“不老酒”,志怪小说也说它能成仙,民俗里重阳节插菊、赏菊、戴菊、做器具装饰……用菊花点缀自己和家园,是热闹、美好的象征。

比如《红楼梦》,贾母头上插着大红桔和各色菊花,探春的书桌、宝钗的瓶子、刘姥姥的发间都少不了菊花点缀。那年代谁会觉得菊花晦气?事实是,文人墨客无不以菊为“花中君子”,寄托美好愿景。

其实,早年的中国,无论婚丧喜庆都没专门用鲜花的习惯。国内花圈花束这些悼念形式,清一色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西方怎么流行起来的?还得感谢意大利。

到18世纪末,欧洲才有中国菊花的身影。法国马赛引入菊花后,慢慢传播到意大利、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

恰逢万圣节与亡灵节都在深秋,别的花谢光了,只有菊花盛放耐久,又正好应节,于是就成了悼念死者的代表花卉。从此,菊花与“哀悼、死亡”捆绑上市。

传到新大陆后,在拉美因为太热种不了菊花,就用万寿菊替代,和我们常见的菊花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反而在英国、美国这样的新教国家,用于悼念的则多是百合、玫瑰——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葬礼你看见一朵菊花了吗?没有!

日本的“黄白菊定制”又是一波推动者。二战后全面西化,日本大型国葬、奥运伴随学习西式祭奠,用菊花堆祭台,国旗用白菊,背景是黄菊,从政坛元老吉田茂到安倍晋三,全是这一套流程。后来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亦步亦趋,这套“国际化”就这样渗进东亚。

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电视迅速普及,国人从影视剧、新闻画面里不断接触到西方元素。结婚讲究白婚纱,过节要喝红酒,连思念亲人也开始流行艺术菊花。

中国加入世贸后,鲜花产业兴盛,菊花花商如获至宝,拼命宣传“黄白菊=悼念专用”,久而久之,这个概念深入人心。2008年汶川地震,媒体镜头下,黄白菊铺天盖地,仿佛一夜之间,菊花真的成了生离死别的代言人。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菊花是十大名花之一,陪伴国庆、中秋、重阳等喜庆日高潮。可现在,我们却被进口文化偷梁换柱,逐渐遗忘了自身的花语底色。

而且,意大利人已经给本国菊花“翻案”:如今意大利的花店里,反而用菊花庆祝生命和喜悦。我们作为菊花的故乡,却纷纷在喜事里唯恐避之不及,三千年本土文化,真就这样输给三十年“舶来品”吗?

说到底,白菊花与晦气毫无关系,所谓“丧葬专用”、“不吉利”,不过是一场文明误会和商业包装的产物。

当我们带着敬畏重新打量这位花中君子时,不妨大胆松绑陈见,让菊花再一次成为吉祥、高洁和长寿的象征,而非忌讳的替身。真正的中华花魂,可不能靠二手传说来定义。

来源:星辰大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