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能有人还没太熟这个人,其实他是今年文学圈最火的作家,一本《泥潭》直接创下了纯文学图书的销量奇迹。
最近刘楚昕因为一句“财富自由”的回应,在网上讨论度特别高。
可能有人还没太熟这个人,其实他是今年文学圈最火的作家,一本《泥潭》直接创下了纯文学图书的销量奇迹。
这本薄薄的小说,今年销量据不少渠道反馈,已经到了百万册的级别。
纯文学书能卖成这样,放在以前真不多见。
我之前去逛过几次书展,每次都能碰到刘楚昕办讲演,那场面用“爆棚”形容一点不夸张。
哪怕是拿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或者是被家长围着要签名的儿童作家,现场热度都没他高。
书友们追他的劲儿,跟追肖战、董宇辉这些流量人物的粉丝差不多,又疯狂又有激情。
出版方之前也给我寄过一本《泥潭》,我看完了但没写书评。
客观说,书里把各种文学技术手法都用了,内容架构也挺有创意,作为一本纯文学作品,可读性是有的。
但有个问题,它走的是非现实主义表达的路子,对咱们中国普通读者来说确实不太友好。
所以后来看到很多网友说“看不懂”,我一点不意外,这太正常了。
本来想多了解下他的情况,巧的是之前在牌局上碰到过漓江文学奖的评委,听他们聊了不少评审细节,挺让人感慨的。
刘楚昕其实写了好多年,之前没发表过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最后走了文学竞赛这条路,才算真正打通了出道的门。
特别是他上次获奖时,说起女友离世的事,那段悲情感言直接刷爆了网络,他也一夜之间红了。
这么看,他的爆火好像带着点“天命”的意思,但细想下来,背后还是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当然也有运气的成分,只是这份运气的底色,多少有点尴尬和悲情。
刘楚昕能成为文学界的现象级人物,说真的,让人心情挺复杂的。
咱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出圈”,有时候确实有点吊诡。
就说今年,除了刘楚昕的《泥潭》,卖得最火的文学作品居然是邓紫棋写的科幻小说。
邓紫棋那本小说定价不低,再加上她有几千万粉丝加持,市场价值自然很高。
这事儿也说明,现在文学的市场生态真的变了,事件营销和网络渠道成了关键因素。
对于这种变化,咱们得尊重,也必须接受,毕竟时代在往前走,市场规则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过去。
不过有一点要拎清楚,像刘楚昕、邓紫棋这样的作家,没必要因为“火”就承受别人的道德质疑。
说到底,关键还是作家自己怎么审视自己。
刘楚昕其实也挺清醒的,他老自嘲自己是“流量作家”,但他也说,出圈的过程是意料之外的,可结果是好的“我写的这个故事、我创造的这个世界,终于有人注意到了。”他这话挺理性的。
一个作家能被更多人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没法替代的激励。
但话又说回来,关注也是监督,作家最终还是得靠作品证明自己。
《泥潭》对一个新人来说,算是合格的作品,更像是一次文学写作技术的实验。
它也告诉咱们一个真理:写出来,比纠结写得好不好要重要得多。
刘楚昕最近也透了消息,说已经开始写新的草稿了。
新书不再是《泥潭》那样的历史题材,而是关注当下的生活。
这种转变挺值得点赞的,这才是踏实的文学态度。
咱们每个人其实都得走出喧嚣,在一次次尝试里,用作品的价值来证明自己的文化价值,刘楚昕显然更需要这样做。
聊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大家最关心的“财富自由”话题。
我一直觉得,让作家有钱是件好事。
你想啊,世界上很多顶级的文艺作品,都是出自贵族阶层的创作。
一个人要是总背着生活的重担,很难有创作需要的自由和灵动。
网上很多人说刘楚昕已经“实现财富自由”,其实就算是真的,他也没必要有负担。
而且“财富自由”这事儿,对不同人来说标准不一样,本来就是个变量。
刘楚昕自己也笑话说:“说得太离谱了。
我要有1000万,马上辞职了!”这话从事实来讲没毛病,但从观念上看,确实能引发点争议。
咱们可以大概算笔账,《泥潭》定价42元,刘楚昕作为“流量作家”,虽说还是新人,但版税大概能到10%左右。
单从这本书的收入来看,他应该能获利四五百万。
再加上他现在热度高,流量就是财富,肯定还有其他的溢出效应,比如讲座、版权合作之类的。
在现在这个环境下,这笔收入其实足够让一个作家安下心来写作了。
不过过度关注一个作家的收入,多少有点猥琐。
每个人都在寻求自我实现,咱们的个人价值,说到底还是得来自真实的才华,不是吗?
刘楚昕这个现象,其实也说明咱们现在图书市场的逻辑完全变了。
销量好的,未必就是质量好的。
这种尴尬不光出现在图书领域,几乎所有文化产品,都面临着价值和市场错位的问题。
就像有的网剧播放量破20亿,评分却只有4点多;有的人文纪录片评分快到9分了,播放量却连千万都不到,跟刘楚昕《泥潭》“卖得好但争议大”的情况特别像。
那么在这样的文化传播环境和市场生态下,作为创作者,到底该怎么坚守,又该怎么突围呢?我觉得首先得认清楚现实,流量和粉丝能带来关注,但不能当饭吃一辈子。
就像刘楚昕转向写当下生活,就是在尝试跳出“流量标签”,用更贴近读者的内容来扎根。
其次,不管市场怎么变,创作的本质不能丢。
作家写东西,最终是要给读者带来共鸣,带来思考,不是光靠话题博眼球。
刘楚昕之前说“写出来比写得好重要”,但后续要走得远,还是得在“写得好”上下功夫。
最后,整个行业也需要点“文化清醒”。
不能因为流量能带来销量,就一窝蜂去追热点、搞跨界,忘了纯文学该有的深度和温度。
当然,也不能排斥新的市场规则,毕竟只有先“活下去”,才能谈“活得好”。
刘楚昕的爆火,是这个时代文学市场的一个缩影。
它既让我们看到了新人作家的机会,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市场生态的问题。
希望刘楚昕能靠接下来的新作证明自己,也希望更多创作者能在流量和质量之间找到平衡,让咱们的文学市场既有热度,又有深度。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