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和二十届四中全会最新精神,结合权威解读,农村的未来可归纳为以下几大方向和目标:
根据《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和二十届四中全会最新精神,结合权威解读,农村的未来可归纳为以下几大方向和目标:
一、总体目标: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二、“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具体内涵
权威解读(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曾衍德等)指出,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主要体现为:
1. 出行便捷:农村道路网络通达便捷,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健全,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
2. 生活便利:水电气讯房等生活设施齐备,现代家用设备和家具户户享有,农村生活舒适舒心。
3. 服务提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加,社会管理服务便民高效。
4. 环境优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到位,乡村风貌各美其美,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简言之,未来农村将实现“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便利、人居环境舒适、生活文明富足”,城乡生活条件趋向等值化。
三、实现路径与重点任务(一)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农村公路、供水、电网、清洁能源、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全覆盖和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
推进“四好农村路”、城乡交通一体化,提高路网通达水平和供水供电保障。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优化县域教育布局,推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
健全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县域医共体,提升应对重大疫情能力。
完善养老网络,发展互助养老,推动普惠托育和残疾人关爱服务。
(三)产业兴旺与农民增收
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做强“土特产”品牌,发展休闲旅游、电商等新业态。
鼓励返乡入乡创业,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四)生态环境与人居改善
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五)乡村治理与文化振兴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保护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和数字乡村建设。
四、城乡融合与制度保障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破除制度壁垒,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下乡,实现城乡资源均衡配置。
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激活农村资产。
财政金融支持:优先保障农业农村投入,完善农业保险、农村金融、乡村振兴基金等多元投入机制。 五、未来展望
到2035年,中国农村将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宜居宜业、生态优美、文化繁荣、治理有序的现代化家园。农民可以“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乡村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人民幸福美好的重要空间。
权威出处: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曾衍德等解读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研究报告2024》
结论:
未来十年,中国农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在党和国家的战略指引下,通过持续补短板、强基础、兴产业、优治理、促融合,农村将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亮丽的风景线之一。
来源:村庄全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