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气滞再加气血不足,身体会有哪些表现?专家告诉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23:4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9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今年60岁,退休后原本日子过得清闲。但最近一年,她总觉得心里憋闷,晚上常常睡不着,白天也提不起精神。

她以为自己是“更年期还没彻底过去”,拖着没看医生。

直到有一天,她在超市排队时突然心慌气短,眼前发黑,被人扶着坐下来。家人赶紧带她去医院。结果检查发现,她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中医诊断为肝郁气滞、兼有气血两虚

医生解释说,王阿姨的症状,很多中老年女性都有,但往往被忽视。长期这样下去,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是调畅情志、调节气机的关键。所谓“肝郁气滞”,就是肝的疏泄功能出了问题,导致体内气机运行不畅,情绪抑郁、脾气急躁、胸闷胁痛等症状就容易出现。

女性由于生理结构和激素变化,情绪起伏本就较大。特别是逢退休、子女离家、更年期等阶段,心理压力增加,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长期情绪压抑,会导致交感神经长期兴奋,影响内分泌和免疫功能,诱发失眠、消化不良、心慌等症状。

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动血的运行,血又滋养气的生成。肝郁气滞时间久了,气不通则血行不畅,久而久之就会伤及气血

尤其是中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饮食不规律,加上失眠情绪波动,气血更容易被“耗空”。

医院的专家指出,肝郁和气血虚常常是“搭档”出现,互为因果,要同时调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种复合型体质问题,症状常常交织在一起,不容易一眼识别。但如果你出现以下几种表现,就要提高警惕。

总觉得胸口闷闷的,不自觉地频繁叹气,是典型的肝郁气滞表现。有些人甚至会觉得“胸口像压块石头”,但检查心脏没问题。

入睡困难、夜醒早醒、梦多易惊,往往跟情绪、气血都有关。气血虚的人,大脑供氧不足,夜间更难进入深睡状态。

中医讲“血主濡养”,气血不足的人,皮肤容易干枯、无华,指甲容易断裂发软,甚至头发枯黄脱落。

女性如果情绪长期压抑、气血双亏,月经周期可能变短、变长,甚至提前闭经。

肝郁会影响脾胃运化,加上气虚体质,常常饭量变小、吃点就撑,甚至老是打嗝、恶心。

很多人一听说“气血不足”,就开始猛吃阿胶、红枣、红糖,结果补了半年没见效。其实,这些方法误区很常见。

阿胶的主要成分是明胶蛋白,含铁量极低。它确实有一定滋阴作用,但如果你脾胃虚弱、消化不好,反而容易腹胀、便秘。

红枣每100克含铁1.2毫克,还属于非血红素铁,人体吸收率只有3%—5%。而且糖分高,血糖不稳的人更要慎吃。

红糖本质上就是糖,补血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过量食用还容易导致血糖波动、蛀牙、肥胖等问题。

气血双虚者,建议每周吃2—3次瘦牛肉、猪肝等食物。血红素铁含量高,吸收率远超植物性铁。

同时搭配富含维C的蔬菜(如甜椒、番茄),能进一步促进铁吸收。

建议每天安排20分钟户外散步,或进行缓和运动如八段锦、太极。适当倾诉、写日记,也能帮你“疏肝解郁”。

不少三甲中医院会采用中药汤剂或针灸调理肝郁气滞、气血不足。建议找专业医师把脉辨证,不要盲目吃成药。

晚上11点前入睡是关键,尤其是肝脏在子时(23点—1点)活跃排毒,长期熬夜只会加重肝郁。

王阿姨后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作息,并搭配中药调理,现在已经能安心睡觉,心情也好多了。

肝郁气滞、气血不足,表面看是“小毛病”,但长期拖延就是健康隐患。通过科学调理,大多数人都能改善症状,恢复活力。

身体发出的信号不会骗人,别再用“太忙”“过段时间再说”来搪塞自己。

参考资料: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健康河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