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时候:加班到半夜,工资到手还完房租、房贷,再扣掉吃饭钱,月底一看只剩个零头;明明跟同事一样努力做项目,可下次有好机会,领导却先想到别人;想换个工作、搞个副业,却怕手里没存款,万一失败了连饭都吃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折腾出结果?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时候:加班到半夜,工资到手还完房租、房贷,再扣掉吃饭钱,月底一看只剩个零头;明明跟同事一样努力做项目,可下次有好机会,领导却先想到别人;想换个工作、搞个副业,却怕手里没存款,万一失败了连饭都吃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折腾出结果?
咱普通人总盼着 “走个捷径”,比如突然遇个贵人、撞个好运气,可现实是,哪有那么多 “天上掉馅饼” 的事?真正能帮咱从 “越忙越穷”“越努力越迷茫” 里跳出来的,从来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两件看得见、摸得着的 “笨事”—— 存钱,存人。这两件事看着慢,却是普通人最稳的翻身路。
总有人说 “钱是赚出来的,不是存出来的”,可这话对咱普通人不适用。咱没家底、没资源,赚的每一分钱都靠自己的手,要是不存点,遇到点事儿就慌了神,更别说找机会翻身了。司马迁在《史记》里早说过:“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 意思就是,没钱的时候只能靠卖力气赚钱,有了点积蓄才能靠脑子找机会,钱够了才能抓住好时机。存钱,就是帮咱从 “卖力气” 走到 “抓机会” 的第一步。
“保命钱” 说直白点,就是应急的钱 —— 至少要存够 6 个月的基本开销,比如你每个月房租 + 吃饭 + 水电要 3000,那这笔钱就得有 1.8 万。这笔钱不用多,但必须 “能随时拿出来”,比如存在余额宝、活期理财里,别拿去买股票、基金,不然急用钱的时候取不出来,就白存了。
我之前有个同事小周,刚上班的时候月光,后来听家里人劝,每个月发工资先存 1000,存了一年多,攒下 1.5 万。去年公司裁员,他不幸中招,找工作找了 3 个多月,就是靠这笔 “保命钱” 撑过来的 —— 不用跟家里要,不用跟朋友借,每天能安心投简历、去面试,最后还找到了比之前薪资高 20% 的工作。他后来跟我说:“以前觉得存钱没用,直到失业才知道,这笔钱就是我的‘定心丸’,让我不用慌慌张张将就一份烂工作。”
现在很多人说 “工资低存不下”,其实不是存不下,是没把 “存钱” 当回事。比如你每个月少喝 3 杯奶茶(一杯 15,3 杯 45),少点 2 次外卖(一次 30,2 次 60),一个月就能省出 100 多,一年就是 1200。积少成多,慢慢就能攒下第一笔 “保命钱”。记住,这笔钱不是让你 “发大财” 的,是让你在意外来临时,能有底气说 “我不用委屈自己”。
如果说 “保命钱” 是帮咱 “兜底” 的,那 “机会钱” 就是帮咱 “铺路” 的 —— 大概存到你年薪的 50% 就够了。比如你一年赚 10 万,那存 5 万就差不多。这笔钱不用急着花,要花在 “能让自己变值钱” 的地方,比如学个能赚钱的技能、考个行业里有用的证,或者启动一个小成本的副业。
纳瓦尔说过:“财富自由的核心是拥有‘所有权’,比如股权、知识产权,而不是只靠上班卖时间。” 对咱普通人来说,“机会钱” 就是帮咱拿到 “所有权” 的本金。我认识一个做设计的朋友,工作两年存了 3 万 “机会钱”,报了个 UI 设计的进阶课,还买了些设计素材,开始在网上接小单子。刚开始一个单子只赚 500,后来越做越好,客户介绍客户,现在每个月副业收入能有 4000 多,比工资的一半还多。他说:“要是当初没存那 3 万,我就没法学新技能,更没法接副业,现在可能还在拿着死工资熬日子。”
别觉得 “小投入没用”,咱普通人的成长,就是靠这些 “小投入” 堆起来的。比如你存点钱学短视频剪辑,学会了就能帮本地商家拍视频赚外快;存点钱学文案写作,就能给公众号投稿赚稿费。这些技能学会了就是你的,别人拿不走,还能一直帮你赚钱。机会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而 “准备” 的第一步,就是有钱试错、有钱投资自己。
“赎身钱” 是帮咱跳出 “为了生存不得不工作” 的钱,至少要存够能支撑 2 年探索期的开销。这笔钱不用靠工资硬攒,得靠 “主业 + 副业” 一起赚、一起存 —— 白天上班赚稳定收入,晚上用学来的技能做副业赚额外的钱,双管齐下才能更快攒够。
《要金钱还是要生活》里有句话:“你每存下一块钱,就是向自由迈进一步。” 我之前有个读者,在国企做行政,每天干着重复的活,早就没了热情,但一直不敢辞职,就是怕没收入。后来他一边上班,一边利用下班时间做小红书,分享 “国企打工人高效摸鱼技巧”,慢慢攒了粉丝,也赚了点副业收入。两年时间,他存够了 10 万 “赎身钱”,去年果断辞职,专职做职场内容,现在每个月收入比之前在国企还高,还能自由安排时间。
对咱普通人来说,“赎身钱” 不是 “躺平的资本”,是 “敢折腾的勇气”。有了这笔钱,你才能拒绝 “消耗你的烂工作”,才能安心花 3 个月研究一个新领域,才能在遇到好机会时说 “我可以试试”。别总想着 “等存够了再行动”,先从 “主业攒保命钱、副业攒机会钱” 开始,慢慢就能靠近 “赎身钱” 的目标。
光有钱还不够,咱普通人没背景没资源,很多机会不是 “自己找的”,是 “别人给的”。就像老话里说的 “一个好汉三个帮”,你身边有什么样的人,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机会。存人,就是攒那些能帮你打开眼界、托举你成长、最终成就你的人,不是靠 “巴结”,是靠 “真心换真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认知盲区”,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永远不知道井口外的世界有多大。“破局者” 就是能帮你跳出 “井口” 的人 —— 他们可能比你高 1-2 个段位,比如年薪是你的 2-5 倍,或者是跨界的朋友(比如你做销售,认识做互联网的人),能给你讲你不知道的行业信息、赚钱逻辑。
找 “破局者” 不是让你去 “攀高枝”,是从身边比你强一点的人开始。比如公司里的资深同事,你可以在他加班的时候递杯咖啡,问他 “这个项目您是怎么想到这个思路的”;行业分享会结束后,主动跟讲师说 “您刚才讲的 XX 点,我特别有启发,能不能加个微信,以后有问题想请教您”。记住,高手愿意帮的,是 “愿意行动、能接住建议” 的人,不是只会说 “我不会” 的人。
我之前在一家小公司做新媒体,一直没起色,后来在一个社群里认识了一位做了 5 年的运营前辈。我每次看到他分享的内容,都会认真留言说自己的思考,偶尔还会把自己做的账号数据发给他,请他指点。后来他给我推荐了一个做内容的兼职机会,我靠这个机会积累了案例,最后还跳槽去了更好的公司。你看,不是高手难接触,是你没让他看到 “你值得帮”。
“托举者” 就是那些愿意拉你一把的人,可能是欣赏你的老板,信任你的客户,或者愿意给你机会的合作伙伴。但贵人不会平白无故帮你,他们更愿意托举 “值得托举” 的人 —— 就是你能把小事做好,还懂得感恩。
想被托举,先得成为 “靠谱的容器”。第一,有 “最小价值”,能把小事做到位。我有个做策划的朋友,第一次接客户的单子,预算只有 3000,客户只要求做个简单的活动方案。但他花了一周时间,查了客户行业的 3 年数据,还做了 3 个不同的方案版本,最后客户不仅用了他的方案,还把全年的策划业务都交给了他,还介绍了好几个新客户。第二,有 “感恩心”,懂得反馈。比如客户帮你介绍了新业务,你可以送份小礼物,或者项目结束后发个红包,说句 “谢谢您的信任,这次项目能成全靠您”;老板给你机会做重要项目,你做完后主动汇报结果,说 “这次能学到这么多,多亏您给我机会”。
咱普通家庭没资源,不用羡慕那些 “有靠山” 的人。社会上的 “托举者” 更看重你的 “成长性”:你有没有执行力?能不能把事做成?懂不懂感恩?把这三点做好,不用刻意讨好,贵人自然会向你靠近。
有人说 “能力强就能成功”,但现实是,再强的能力,没人看到、没人认可,也很难发光。“成就者” 就是那些认可你、愿意为你付费、愿意帮你传播的人 —— 你的客户、粉丝、读者,甚至是陌生的支持者。很多普通人就是靠 “存成就者” 实现了逆袭。
我之前关注过一个做手工饰品的博主,刚开始就在小红书发自己做的耳环,没什么人看。但她对每个咨询的粉丝都特别耐心,粉丝买了饰品,她会送小礼物,还会手写感谢卡。慢慢的,越来越多粉丝喜欢她,不仅自己买,还介绍朋友来买。现在她开了自己的工作室,雇了两个帮手,月收入比之前上班高 5 倍。还有个做职场咨询的朋友,刚开始只在朋友圈分享干货,有个粉丝找他咨询后觉得特别有用,就把他推荐给了公司的同事,后来他的客户越来越多,还开了自己的线上课程。
记住,成就你的从来不是 “某一个大人物”,而是无数个 “愿意选择你” 的普通人。你做的每一个产品、每一次服务、每一篇内容,都是在 “攒人”—— 把客户当朋友,把粉丝当伙伴,他们就会成为你最稳的 “铺路石”。
说到底,存钱和存人,都是在为自己攒 “底气”。存钱让你有 “拒绝的勇气”—— 不用为了钱将就烂工作、委屈自己;存人让你有 “破局的机会”—— 不用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能看到更多可能性。这两件事都不难,难的是 “坚持”:存钱要忍住一时的消费欲望,比如别看到新款手机就换;存人要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别刚认识人家就求帮忙。
咱普通人的翻身,从来不是 “一夜暴富”,是 “每天进步一点点”:今天存下 50 块,明天多认识一个朋友,后天把手里的小事做好。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积累,终会在某天让你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用慌慌张张过日子了,有了选择的权利,也有了面对困难的底气。
从今天起,别再纠结 “先有钱还是先努力”,先从每月存 10% 的工资开始 —— 哪怕一个月只存 200,也比月光强;别再抱怨 “没贵人帮”,先从认真做好手头的事、真诚对待身边的人开始。存钱存人,看似慢,却是普通人最稳、最靠谱的路。慢慢来,你想要的,都会慢慢攒出来。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