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一老人摸着白公馆墙上一张照片痛哭:晓轩,我来看你了 !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5 01:52 1

摘要:1981年春天,重庆歌乐山下,白公馆监狱旧址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慢慢走过阴冷的牢房,最后停在一块展板前深情地看着一张年轻男子的照片。

1981年春天,重庆歌乐山下,白公馆监狱旧址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慢慢走过阴冷的牢房,最后停在一块展板前深情地看着一张年轻男子的照片。

她颤抖的双手轻轻摸着那张黑白照片,眼泪从她布满皱纹的眼角悄悄流下。“晓轩,我来看你了,老人声音哽咽的轻声说着!

老人叫姜绮华,照片中的男子是她牺牲了32年的丈夫许晓轩,《红岩》中齐晓轩的原型之一。

许晓轩在1940年被捕,1949年11月27日牺牲,那时距离重庆解放只有3天。

这位坚强的共产党员在监狱里坚持了近9年,却没能亲眼看到五星红旗在重庆升起。

在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整理物品时,工作人员发现了1947年许晓轩关在白公馆时写给妻子姜绮华的信。这封信如今已成为国家珍贵文物,静静诉说着监狱墙后的深情。

许晓轩在信中写道:“七年了!我实在对不起你,让你痛苦了这么久”。

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字里行间的真情依然动人。这位钢铁般的革命者,在冰冷的监狱中展现出了铁血男儿的柔情。

最后我还是要请你少惦记我,多关心孩子,把希望多放在孩子身上,她在你身边是可靠的。少把希望放在我身上吧,因为我是身不由己的人。

许晓轩在信中反复安慰妻子,把牵挂和希望都放在了女儿身上。

这位被关在监狱的丈夫和父亲,在信中想象女儿的未来:我想馨儿长大了,她长得很结实,比你我都强。她读我读过的书,做我做过的事。

通过这些文字仿佛能看到一位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和期待。

这封信珍贵不仅因为它是烈士亲笔写的,更因为它真实记录了一位革命者在生死不明的囚禁生活中,对家人最朴实、最真诚的感情。

许晓轩1916年出生在江苏江都,姜绮华1917年出生在同一个县。两家原本就认识经常来往。1935年19岁的许晓轩和18岁的姜绮华按照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了。

姜绮华后来回忆第一次见许晓轩的场景时说道:结婚那天我在花轿里颠簸了一整天才到夫家。

因为一路上都有人在场,没能好好看看这位要共度一生的男子,只能趁没人注意时偷偷看几眼。对他最初的印象就是身材修长、文质彬彬。

虽然是包办婚姻,但两人婚后相互理解、十分恩爱,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

许晓轩通过哥哥介绍进入无锡一家铁工厂工作,姜绮华则专心照顾家庭,两人各尽其责,经营着美满安稳的小日子。

然而,时局动荡国家面临危难。少年时期就亲眼看到国家贫困弱小、百姓流离失所的许晓轩,内心早已埋下变革的种子。“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许晓轩组织护厂大刀队,在工厂搬迁过程中冒着敌人飞机轰炸的危险保护账册和资料,几经周折终于到了重庆。

这次离别竟成了他与妻子漫长分离的开始。

在重庆,许晓轩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逐渐明白了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1938年5月经人介绍,许晓轩加入了共产党。

1939年秋天,他们的女儿许德馨出生了。刚当爸爸的许晓轩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眼中满是柔情。但这样温馨的时光太短暂了。

随着形势越来越严峻,许晓轩知道自己随时可能面临危险。一天晚上他对妻子说:“如果我被捕了,你一定要坚强,照顾好自己和女儿。”

姜绮华紧紧握住丈夫的手:“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等你回来。”

危险在1940年4月到来,许晓轩去兵工厂开会时,因为叛徒出卖被秘密逮捕。他被捕时与姜绮华结婚才6年,女儿许德馨刚出生8个月。

许晓轩被捕后,先被关进重庆望龙门看守所。

特务提出只要他在悔过书上签字,就可以放了他。许晓轩坚定地回答:要枪毙就枪毙,要我签字不可能!

敌人为了切断他与狱中地下党组织的联系,把他关进终日不见阳光的地牢。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许晓轩以惊人的意志坚持对敌斗争。

1941年10月,许晓轩与其他“犯人”一起被转到贵州息烽集中营。他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机智勇敢多次挫败敌人阴谋。

1946年7月,许晓轩被押到重庆“白公馆”监狱。

白公馆原来是四川军阀的别墅,后来被军统特务买下,改为看守所。这里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重要的政治犯。

在监狱中,许晓轩展现了他坚强不屈的一面。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残酷折磨和威逼利诱,许晓轩始终大义凛然,坚强不屈。

作为狱中中共秘密支部的核心成员,许晓轩鼓励大家:“越是关键的时刻,我们越要叫敌人知道,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

他和狱友重新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许晓轩任支部书记。他组织领导狱中斗争,为改善狱中生活条件,组织学习,坚定信念。

当家人设法营救他时,许晓轩从牢里请人带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宁关不屈”,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

在漫长的牢狱生活中,许晓轩依然保持学习热情。他在狱中自学英语、俄语,读了很多书。他组织狱友学习外语、历史和政治经济学。

没有教材他就凭记忆编写,没有纸笔,他们就用树枝在地上写。他常说:“监狱可以关住我们的身体,但关不住我们的思想。”

在白公馆监狱,许晓轩种下了一棵石榴树。有一次,监狱看守强迫许晓轩在院子里做苦工,要他挑水浇一棵石榴树。

许晓轩却利用这个机会,悄悄将一根石榴树枝插在土里。令人惊奇的是,这根树枝竟然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新的石榴树。

狱友不明白他为什么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还有心思种树,许晓轩微笑着说:“我们要相信,总有一天会获得自由。到那时这棵树就会开花结果。”

这棵石榴树成了狱中希望的象征。

每当狱友们感到沮丧时,看看这棵顽强生长的树,就会重新燃起斗志。他总是在放风的时候,为它浇水松土,细心照顾它。

如今这棵高大挺拔的石榴树每年还会开花结果,被称为“歌乐山烈士陵园唯一活着的文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依然年年花开似火。

1949年,解放战争的炮声越来越近,国民党反动派在逃跑前开始对关在狱中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大屠杀。

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3天,军统特务将关在白公馆的革命志士分批秘密押往松林坡,进行了疯狂大屠杀。

临刑前许晓轩十分镇定。特务在牢房外喊他:许晓轩,出来!许晓轩明白,这是他为了党献出生命的时刻到了。走出牢门时,他认真地对狱中的同志们说:

“请替我告诉党组织,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依然会坚持党的信念。也希望党组织不断加强建设,保持队伍的纯洁。”

说完他镇定地走向刑场英勇牺牲那时他才33岁。

消息传到上海,姜绮华悲痛欲绝。她不敢相信,苦苦等待了近10年,等来的竟是这样的结局。

她拿出丈夫的照片泪如雨下:晓轩,你说过会回来的,你说过要看女儿长大的。

女儿拉着母亲的衣角,怯生生地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她紧紧抱住女儿,强忍泪水:“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但他会一直活在我们心里。”

得知丈夫被害的消息,姜绮华悲痛万分,肺病复发。但她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想着丈夫家信中对她的期望,这位几乎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从来没工作过的家庭妇女决定自力更生。

新中国建立后,许晓轩的妻子决定不再结婚,一个人辛苦把女儿养大。她在上海一家纺织厂上班,干活踏实肯干,从不抱怨辛苦。

面对别人对她个人幸福的关心,她总是温柔而坚定地摆手说:“我心里已经装得满满的,再也容不下其他人了。”

姜绮华坚持工作,用自己劳动挣的钱抚养女儿,从不向别人求助。

她一直精心保管着丈夫留下的书信、照片等遗物,还经常给女儿讲爸爸的英雄事迹。

在她的教育下,女儿从小就以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长大后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像父亲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默默奉献。

1963年,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成立后,向烈士家属发出倡议,希望能收集烈士的遗物。虽然非常舍不得,1965年,姜绮华还是毅然把这封家信捐给了展览馆。

时光流逝,姜绮华一直有一个心愿:去重庆看看丈夫牺牲的地方,看看那棵他亲手种下的石榴树。但因工作和经济原因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直到1981年,时隔30多年后,姜绮华终于来到白公馆关押过丈夫的牢房,用手抚摸着展墙上丈夫的照片,泪如雨下,很久才泣不成声地说:“晓轩,我回来看你来了。”

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许晓轩和姜绮华在一起的婚姻生活虽然只有短短的6年,但姜绮华却用了近半个世纪坚守这份感情。

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她走到那棵许晓轩亲手种下的石榴树前,将从上海家中带来的泥土轻轻撒在树下。

随后她又小心地取了一些树下的土,装进另一个布袋里。用这个土放在家里的花盆里,长出的植物就有了他的生命。”

老人轻声说:“他可以天天与我一起看新中国,看看自己的家乡了!”

回到上海后,姜绮华将带回的泥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放在家中的花盆里,种上了一株石榴另一部分,她撒在了自家窗台上的小花盆里,种上了许晓轩生前最喜欢的茉莉花。

每天清晨,她都会为这些植物浇水,和它们说说话。邻居们常常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窗边对着一盆茉莉花低声说话,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头条创作嘉年华#

晓轩,今天阳光真好。你还记得我们在上海的小院子吗?那里的茉莉花也是这么香。

2005年,姜绮华安详去世,享年88岁。按照她的遗愿,家人将她的一部分骨灰与许晓轩的遗物合葬,另一部分则撒在了家中那株从白公馆带回的泥土培育出的茉莉花下。

女儿许德馨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了一本已经陈旧的日记本,最后一页这样写着:

晓轩离开我已经56年了,但我从未感到孤单。每当茉莉花开,我都能闻到他的气息,每当石榴结果,我都能看到他的笑容。

有些人一旦走进你的生命,就永远不会离开。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我走完这一生。

晓轩,我来了。这一次,我不再离开!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