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村里的闲话又多了起来,不少人聚在村口小卖部议论,说村干部干到60岁就得卷铺盖走,以后再也见不到熟门熟路的老支书老主任了。这话传得有鼻子有眼,甚至有人说镇里已经下了通知,超龄的村干部这届任期一满就必须退。
最近村里的闲话又多了起来,不少人聚在村口小卖部议论,说村干部干到60岁就得卷铺盖走,以后再也见不到熟门熟路的老支书老主任了。这话传得有鼻子有眼,甚至有人说镇里已经下了通知,超龄的村干部这届任期一满就必须退。
这下可把不少人搅得心慌。村里的老支书今年62岁,干了十几年,修水渠、引产业全靠他牵头,村民们都服他,一听要被“一刀切”赶走,大伙儿都替他抱不平。还有些想参选下届村干部的中年人,也犯了嘀咕,担心自己年纪不小,参选了也是白忙活。
其实这都是实打实的谣言。国家从没有规定过村干部60岁必须离任,相反,无论是法律条文还是政策导向,都在强调“能者上、优者下”,年龄从来不是唯一的标尺。
从法律层面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里只明确了村干部的年龄下限是18岁,只要没被剥夺政治权利,符合条件的村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压根没提60岁的上限。党内的支部工作条例甚至鼓励从退休干部职工里选拔优秀人才当村支书,也就是说,体制内退下来的老人,只要身体好、有能力,照样能到村里挑大梁。
农业农村部2025年的换届指导意见里也说得很明白,村支书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岁,但特别优秀的能放宽到65岁,从来不是“到龄就必须走”。那些传得神乎其神的“硬规定”,多半是把地方优化队伍结构的引导性政策误读成了强制性要求。比如有些地方为了吸引年轻人,会建议新任村支书年龄控制在55岁以下,但这跟“60岁必退”完全是两码事。
这谣言之所以能传开,说到底是信息不对称。换届前后村里消息杂,有些地方为了给年轻干部腾位置,会劝说年龄大、精力跟不上的村干部主动退出,被不知情的村民看到,就传成了“到龄必退”。还有些人把“法定退休年龄”套用到了村干部身上,却忘了村干部是村民选出来的“当家人”,不是机关单位的在编职工,根本没有“退休”的说法,准确的叫法是“离任”。
咱农民最实在,就怕听风就是雨,耽误了正事。今天就把这事彻底说透,这三个真相,大伙儿可得记牢了。
第一个真相,60岁从不是“红线”,能干事、村民认才是硬标准。
国家选村干部的逻辑从来都是“能者上、优者留”,跟年龄数字没多大关系。烟台高新区有个村支书,68岁了还在任,就因为连续三届全票当选,村民们都觉得他办事公道、能带动发展,上级部门也特批他留任。这样的例子不是个例,只要你身体硬朗,能把村民的事放在心上,能解决实际问题,就算过了60岁,村民照样选你。
反过来说,就算年纪轻轻,要是没本事、不为民办事,也坐不稳这个位置。有些村里来了二十几岁的大学生村官,光有热情不懂村情,村民反映水渠堵了,他只会说等通知,没过多久就被村民提了意见,最后只能主动请辞。这说明,村干部能不能干,关键看三条:是不是真心为村民,能不能带村子发展,身体精力能不能跟上,跟年龄一点关系没有。
法律和政策都给咱把路铺好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只要年满18岁、没犯过法,就有参选资格。农业农村部也反复强调,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不能搞“一刀切”,要稳妥推进,不能搞运动式调整。那些说“60岁必退”的,要么是不懂政策,要么是故意夸大,咱可不能信。
第二个真相,村干部离任有规矩,不是年龄到了就“赶人”,退出后还有保障。
村干部的离任从来都是按规矩来的,主要就三种情况。一是换届选举没选上,村民不认可了,自然就下来了。二是自己不想干了,比如身体不好扛不住,或者家里有急事要照顾,主动申请离任。三是考核不合格,比如长期完不成任务,或者违纪违规,被依法罢免。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条规定说年龄到了就必须离任。
更重要的是,国家早就考虑到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离任后不是没人管。现在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建立了离任保障机制,民政部和财政部2025年还发了指导意见,明确对年满60岁、任职满5年的离任村干部,按每任职1年不低于100元每月的标准发补贴。
具体到地方,政策更实在。陕西安塞搞了“暖心工程”,离任村干部不仅有养老保险,还能按任职年限领补贴,干得越久补得越多,2024年光正常离任的补贴就发了近19万元。山东、四川等地除了月补贴,还有一次性补助,任职满20年的能拿到5万到8万元,这笔钱能帮老村干部解决看病、修房的大问题。
这些政策不是空话,是写在政府文件里的硬保障。只要是正常离任、没犯过错,任职年限够了,就能按规定领待遇。有些老村干部觉得申请麻烦,或者不知道有这政策,白白错过了,其实流程很简单,找村委会开个任职证明,带上身份证、户口本去乡镇民政办交材料就行,审核过了钱直接打银行卡里。
国家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村干部能安心干事,不用怕“干了一辈子,老了没人管”。那些说“60岁必退”还没保障的,纯粹是瞎造谣。
第三个真相,鼓励年轻干部不是要“赶走”老干部,老中青搭配才是好队伍。
这几年确实在鼓励年轻干部加入村干部队伍,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村支书平均年龄45.4岁,比2019年下降了4.62岁,年轻干部占比在不断提升。但这不是要把老干部都换掉,而是为了让队伍更有活力,老中青搭配着干。
老干部有老干部的优势。他们在村里待了几十年,谁家有啥难处、村里有啥矛盾,门儿清;跟乡镇部门打交道有经验,跑项目、办手续熟门熟路;村民信得过,调解个邻里纠纷、土地矛盾,几句话就能说到点子上。这些经验是花钱买不来的,是乡村治理的宝贵财富。
年轻干部有年轻干部的长处。他们懂电商直播,能帮村里卖农产品;懂数字化管理,能把村里的账算得更清楚;懂新政策新观念,能给村子发展出谋划策。浙江有个90后村支书,引入智慧农业系统,让村里亩产提升了30%;湖北的年轻干部去浙江学经验,回来带动了200多个项目落地,这些都是年轻力量的价值。
现在各地都在搞“新老搭配”,不是“一刀切”换年轻人。江苏南通高新区要求新任村支书35岁以下,但会保留1到2名50岁以上的“顾问型”干部;山东把60岁以上的老支书纳入“乡贤智库”,让他们帮着出主意、带新人;重庆对连任的老支书放宽年龄限制,确保经验不流失。
农业农村部的思路很明确,优化队伍结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不是搞年龄歧视。老干部的经验加上年轻干部的活力,才能把村子建设得更好。那些说“鼓励年轻人就是要赶走老干部”的,根本没看懂政策的真正用意。
说到底,村干部是咱村里的“当家人”,选谁留谁,本该由咱村民说了算,由能不能干事来决定。国家的政策从来都是务实的,既考虑村子发展需要新血液,也尊重老干部的贡献,更保障他们的待遇。
“60岁必退”的谣言,之所以能让那么多人慌神,说到底是大伙儿太关心村里的事,太在意能不能有个靠谱的带头人。但谣言终究是谣言,只要咱多问问村委会,多看看官方通知,就能辨明真假。
现在乡村振兴正需要人,不管是60岁的老干部,还是30岁的年轻人,只要真心为村民办事,能带动村子发展,就该留在岗位上。那些干了一辈子的老村干部,为村里修桥铺路、调解矛盾,付出了太多,他们的贡献不该被年龄否定,他们的待遇更该落实到位。
接下来各地陆续要开始换届了,大伙儿可得擦亮眼睛,别被谣言误导。选村干部,就看他是不是心里装着村民,是不是有本事带大家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最实在的标准。
你村的村干部多大年纪,干得咋样?你觉得选村干部,年龄和能力哪个更重要?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是快乐的海浪,我每天会分享关于社保和其它方面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村庄全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