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1年那个夏夜,清华大学教职工宿舍楼下突然涌现出紧急的脚步声。一队警察安静地入内,带走了李克与李又安。他们的颜值不高,但很会说话,总能把课堂气氛调动得热烈。许多学生都喜欢他们,他们嘴角常常挂着微笑。外籍讲师,夫妻两个人,靠教学谋生?
文 | 王亦
编辑 | 观山
1951年那个夏夜,清华大学教职工宿舍楼下突然涌现出紧急的脚步声。一队警察安静地入内,带走了李克与李又安。他们的颜值不高,但很会说话,总能把课堂气氛调动得热烈。许多学生都喜欢他们,他们嘴角常常挂着微笑。外籍讲师,夫妻两个人,靠教学谋生?
校园里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们幽默的段子。有人说他们对中国文学也有浓厚兴趣,甚至生日宴上会背唐诗。清华大学对他们也很不错——工资丰厚,住房宽敞,还赠送食物券。师生关系一度亲密无间,哪怕他们的英语口音很美式,也没人在意。他们到底怎么被怀疑是美国间谍的?这事情很突然!
1950年入秋,抗美援朝传来第一声炮响。李克夫妻表现得明显不安。据后来的调查,李克几乎每天都在图书馆与报刊之间穿梭。他一面笑着向同事请教,很快又把剪下来的报纸塞进信封里——还有谁记得,建国初期的中国,大多数教职工工资不过20美元,而他们能拿150美元。差别如此之大,却很少人多想什么。
李克很爱和师生一起做活动,总对中国政治表现出浓厚兴趣。有人觉得他们是真心喜欢中国?还是来蹭福利的?没人说得清。他们申请离境时比谁都急,甚至还没接到正式通知,就赶赴使馆领事馆闹申请。越是着急,校方就越劝阻。他们一味坚持要走,连自己宿舍也不收拾,情急之下,引起国安部门的警觉。
其实,外教在清华不算少。为什么只有李克夫妇引起这么大反应?英若诚,这个名字后来变得很有名。红色特工,22岁时被派去调查自己的老师,他犹豫了很久,到底还是决定接受任务。他与李克一家关系密切,甚至喝醉酒时也不忘察言观色。酒会那天,他借着纷扰套到一点线索,其实也不是太巧合?
有些迹象太明显——他们总选特殊时间寄信回美国,甚至用药品罐头夹带报纸碎片。可是,有时候调查就像捏面团,明明已经把证据握在手里,却总觉得还差一点。英若诚写了一份长报告,交给了国安部门。手续繁琐,调查持续了近半年。校方与国安部门来回推诿,有人怀疑他们是被误抓,但到底谁知道?李又安不止一次当面否认,却在审问时支支吾吾。
直到1951年7月,调查人员才掌握了确实的证据。警方果断采取行动。李克夫妇第一次面对审讯,坚决否认间谍指控,神情茫然。十天以后,他们坦白承认,但对具体内容含糊其辞。看起来认罪态度良好,也许是巧合,也许只是太累了?
国安部门随后暂停了强制措施,让他们回去休息。这一举动倒引发新疑点。李克吃巧克力饼干,突然剧烈腹痛,被送医急救。诊断出中毒,现场气氛突然紧张起来。李克和李又安情绪激动,怀疑美方想“杀人灭口”,自己替他们做了那么多事,一有风吹草动就被抛弃?真相未必如此,谁都不肯定。
其实,他们间谍履历并没有那么传奇。二战爆发后,李克参军做翻译,李又安也是军人。退役后,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汉语,两人都被导师赏识,被推荐到中国研究所读博。美国方面很快找上门来,希望他们能顺便搜集中国情报。李克夫妇答应时,很干脆也很果断——水到渠成。其实那时候他们没觉得这是多大事。
到中国后,学校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美方也不断给任务,情报线没断过。只是,他们的收获并不算大。中国社会秩序稳定,外籍职员很多,安全部门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之间频繁往来,也不过是把收集到的报纸和社会活动见闻寄回美国。至于重大战略机密,几乎没摸到边。有时候,间谍活动不过是传递些普通信息。
案件调查期间,其实不少细节各方说法分歧。比如那块巧克力到底是不是被下毒,国安监控如此严密,怎么可能让外部势力动手?李克有时自己都怀疑,他吃错东西,或许不是间谍行为的结果?有人猜测,这是一场间谍战中的“反间计”。真真假假,难分难解。
法院审理过程也很快,1955年北京法院公开审判。李克获刑六年,李又安四年六个月。两人在狱中接受思想改造。刑满后,他们返回美国——新闻媒体早就等着关注他们。美方记者采访他们历史,不知道是不是想从他们口中听到“痛恨中国”之类的话。李克夫妇反而承认自己错了,直言将与情报机关彻底“断联”。他们没表现出仇恨,反倒有些释然。美国政府对此无可奈何。
后来的故事就平淡了。李克、李又安大学教书,不再参与情报工作。他们合著回忆录《两个美国间谍的自述》,出版后在中国引发关注。书里的忏悔有些笼统,但细节很多。这本书到底算不算忏悔录?也没有标准答案。回国后,他们的生活变得低调,教书写作,没再参与什么特别活动。
清华大学那段旧事,原本少有人知,后来才零星传播开来。美方对中国的情报活动早有布局,李克夫妇只是其中两枚小棋子。70年后的今天,间谍新闻仍然反复出现。国家安全、间谍侦查,技术越来越高,但有时候还是要靠人的判断和细心观察。至于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没有标准答案。这故事里,谁对谁错,也不太容易说得清。
美国在中国的间谍行动,一直没有彻底停息。他们花费资源,只为得到那一丝一毫的“中国变化”信息。中国则日渐强盛,但安全工作依然不可放松。清华故事不是孤例,间谍案层出不穷,谁都不敢保证下一个会发生在什么地方。
怪的是,李克夫妇曾经深信“外国人不会被中国伤害”,但后来又害怕被美方利用。身份、立场、归属感,有时候就这样反复摇摆。有的网友说,他们其实是无辜的,只是被美方强行拉入间谍网络;也有人觉得,两人间谍行为理当严惩,无需宽恕。评论区一度争论不断。总有人问:他们真的得罪了谁?
事实是,时代推动着每个人的选择,李克夫妇也并非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背叛中国。紧要关头他们内心挣扎,最后选择坦白。中国警方没有以极端手段对待他们,美方也没有试图营救。连巧克力事件也该是疑点,不见得就必须下毒。他们接受改造后,自觉与过去割裂,但也没能彻底放下那段回忆。
其实,这种间谍案每年都会发生。搜集情报只是外籍人员的基本任务。情感、人性、利益、责任,每一步决策都和命运纠缠。谁又能说明,李克夫妇的一生到底是拖累还是救赎?有些细节我们一辈子都无法搞清,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比他们更懂世界呢!
美国对中国仍然有诸多警惕,间谍与反间谍的博弈无处不在。中国的国家安全部门也不断升级手段,应对更加隐秘的威胁。历史的脚步不会停下,每个人都会被环境推着前行。清华的那场间谍风波,不过是无数隐秘角落之一而已。
如果你有时间,不如去查查那本书——充满细节,有点自责,也有犹豫。李克夫妇也许并不完美,他们的故事也没有答案。中国要警惕各种间谍活动,这个警觉永远不能停。
关注、点赞,支持小编,没准下次能看到更离奇的故事!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