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国考340万人抢3.8万个岗位的新闻刚刷屏,老家表弟却捧着乡镇公务员的"铁饭碗"递了辞职信。这个当年考了3次才上岸的95后,曾是亲戚眼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如今却成了大伙口中"犯糊涂"的典型。他的经历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剧情,却把"铁饭碗不铁了"的真相,
2025年国考340万人抢3.8万个岗位的新闻刚刷屏,老家表弟却捧着乡镇公务员的"铁饭碗"递了辞职信。这个当年考了3次才上岸的95后,曾是亲戚眼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如今却成了大伙口中"犯糊涂"的典型。他的经历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剧情,却把"铁饭碗不铁了"的真相,掰开揉碎了摆在了明面上。
表弟2022年上岸西部某乡镇公务员,岗位是综合管理岗,听起来挺体面,实际就是"万能替补"。刚入职那阵,他还跟我炫耀"朝九晚五有保障",可没过仨月就开始吐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话真是没骗人。"
他的日常是这样的:早上八点到岗先处理村民的低保纠纷,上午写三篇迎检材料,中午扒两口饭就得去村里排查安全隐患,下午帮民政专干录数据,晚上被抽去加班整理脱贫档案,周末偶尔还要值班处理突发情况。有次他连续28天没休息,加班到凌晨三点在办公室沙发上凑合一晚,第二天还要早起去镇上开会,最后硬生生熬成了重感冒。
最让他崩溃的是2024年冬天,辖区里有个独居老人家里水管冻裂,他冒雪跑了三趟协调维修,结果老人子女回来还嫌他办事慢,跑到镇政府闹了一场。"明明是好心帮忙,最后却落一身不是,那种委屈真没法说。"他说这话时,语气里全是疲惫。
待遇方面更是戳心。每月工资3200元,加上车补300元,总共3500元。乡镇物价不高,但想攒钱根本没指望——房租每月800,吃饭1000,再买点日用品,偶尔给家里寄点钱,月底基本所剩无几。2024年年终奖只发了8000元,比他预期的少了一半,他原本还指望这笔钱给父母换个新冰箱。
比钱少更磨人的是"看不到头"的晋升。他们乡镇56个公务员,副科级以上才4个,表弟算了算,就算熬到40岁,能评上四级主任科员都算运气好。有次他跟领导提了句想调去县里,领导只说了句"年轻人要多在基层锻炼",就没了下文。身边同期入职的两个同事,一个考去了市直单位,一个辞职去了企业,只剩他还在原地打转。
去年年底同学聚会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年成绩不如他的同学,有的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月薪过万;有的开了家小超市,一年能赚十几万。反观自己,不仅钱没攒下,连陪父母的时间都没有,30岁的人了,对象都没时间找。那晚他失眠到天亮,第二天一早就萌生了辞职的念头。
家里人得知后炸开了锅。父母说"铁饭碗丢了太可惜",亲戚劝他"现在就业难,有份稳定工作就不错了",甚至有人说他"年轻气盛不懂事"。但他这次没犹豫,花了三个月备考事业单位的技术岗——他大学学的计算机专业,这几年在乡镇帮同事修电脑、做表格,手艺一直没丢。
今年5月,他成功入职县科技服务中心,做信息技术维护,月薪4800元,比之前多了不少。工作强度也降了下来,朝九晚五,周末基本能休息,偶尔加班还有加班费。更重要的是,他能用专业技能解决问题,上个月帮单位搭建了线上服务平台,得到了领导的公开表扬。
"以前觉得铁饭碗是编制给的,现在才明白,自己的本事才是真饭碗。"现在的他,下班能陪父母吃饭,周末能去周边爬山,整个人状态好了不少。最近他还报了编程培训班,打算考个高级证书,争取明年再涨点工资。
表弟的故事不是个例。数据显示,基层公务员的离职率正在逐年上升,执法岗三年离职率已经达到13.6%,乡镇岗五年流失率也有6.5%。这些人辞职的原因大同小异,要么是工作强度太大扛不住,要么是待遇太低没盼头,要么是晋升无望看不到未来。
有意思的是,一边是基层公务员陆续离职,另一边国考热度丝毫未减,2025年热门岗位竞争比甚至达到1万:1。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藏着年轻人的真实想法:不是不想要铁饭碗,而是想要"端得动"的铁饭碗。
现在的95后、00后考公,早就不满足于"有份工作就行",他们更看重性价比。同样是公务员,市直岗朝九晚五、晋升有盼头,自然有人抢;但那些偏远地区的岗位,既要24小时轮班,又要在荒郊野外驻点,月薪还只有三千多,就算没人报考也不奇怪。2025年北京铁路公安局有个岗招7个人,结果0报考,就是因为备注里写着"要在荒郊野外盯线路,一待就是半个月"。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迷信编制了。他们见过太多基层公务员"忙得脚不沾地却赚不到钱",也知道就算进了体制,想混日子也越来越难。与其在"铁牢笼"里耗着,不如靠自己的本事拼一把——毕竟编制能给的稳定,远不如自身能力带来的底气实在。
当然,这并不是说基层公务员岗位不好。边检要守国门,乡镇要管民生,这些都是刚需岗位,缺了谁都不行。问题出在供需不匹配上:既要人家去偏远地区熬夜值班,又只给温饱工资;既要人家扛高强度工作,又不给晋升空间,自然留不住人。
其实想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比如给偏远岗位加些补贴,让待遇配得上付出;给基层岗位开通遴选通道,让年轻人有上升的盼头;给冷门系统扩点晋升名额,让大家看到希望。厦门就做了个好榜样,给基层公务员提高了住房补贴,还明确了基层工作年限与晋升的挂钩政策,这两年基层岗位的留存率明显提高了。
表弟现在偶尔还会回乡镇看看以前的同事,得知镇里新来了两个985毕业生,待遇比他当年高了一千多,还有了专门的人才公寓。"要是当年有这政策,我可能还会再坚持坚持。"他笑着说,语气里没有后悔,只有释然。
说到底,"铁饭碗"的神话之所以被打破,不是因为编制不香了,而是因为年轻人的观念变了。他们不再把稳定等同于"混吃等死",而是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再觉得编制是"护身符",而是明白能力才是"硬通货"。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现在的"铁饭碗"还香吗?如果是你,会选择月薪三千但稳定的基层公务员,还是月薪过万但有压力的企业工作?身边有没有公务员辞职转型的案例?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