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时因为所谓工匠精神和对PC市场崛起的短视,日系DRAM产业被三星和现代以价格优势逐渐赶超。1996年之后,日系厂商陆续退出DRAM市场,日系全球市场份额从80%暴跌到25%。
尔必达的历史基本等同于日系DRAM产业的彻底消亡史。
众所周知在八九十年代美国为了搞死日系半导体产业不遗余力,不但搞出了《美日半导体协议》,很多敌对厂商甚至抛开成见暂时联合起来。
村田良平和卡拉·安德森·希尔斯签署新的五年期《美日半导体协议》
同时因为所谓工匠精神和对PC市场崛起的短视,日系DRAM产业被三星和现代以价格优势逐渐赶超。1996年之后,日系厂商陆续退出DRAM市场,日系全球市场份额从80%暴跌到25%。
东亚人头脑很好,可能因为好过头了,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抱团。吴越互殴几百年最后被楚国黄雀在后,日本那几个岛村民互殴一千多年最后被黑船打醒,半岛那三个也是掐了上千年最后被美帝见缝插针。
这时候政府坐不住了。1999年,在通商产业省的主导下,日电和日立分别剥离DRAM业务,成立了新公司Elpida。2004年三菱的DRAM业务部门也被并入尔必达。
有人可能发现这个名字比较欧化。Elpida是希腊语“希望”的意思,这个公司名,体现了日系半导体产业对最后的DRAM制造商寄予的厚望。
尔必达通过整合三家公司的技术优势,迅速成为全球第三大DRAM供应商,主要供应戴尔、索尼等PC厂商。
2004年,尔必达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在经历了早期的大举扩张后,市场占有率和产能大幅提升。同年尔必达在广岛建成12英寸DRAM晶圆厂。建设一座8英寸晶圆厂需要投资10-15亿美元,建设一座12英寸晶圆厂,资金暴增至20-30亿美元。
2006年,尔必达进入全球半导体厂商排名前20强。直到2008年尔必达还在积极投资扩产,表示将在未来3年保持每年2座12英寸晶圆厂的扩增速度。
另一边的韩国,早在1983年,三星接受夏普的技术转让,建立了DRAM厂,略有小得,注重全局的成本优化,更快、更低成本的生产出面积更小的DRAM。在市场从PC时代转向智能机、平板时代的过程中后发制人,悄咪咪坐大。这个过程里韩系是和美系勾结搞过日系的。
这时候重组型企业的弊端开始凸显。还是掐。大家都知道索尼各部门很难协调,手机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它厂家也是大差不差。
日立擅长研发,日电擅长提高良品量产率,三菱擅长集成统筹。掐了一段时间,派系斗争中日电派系最终占据了上风。之后工匠精神又开始发作了,日电派系本着精益求精的心态,无心研究低成本生产技术。尔必达在成立到破产的13年间,一直没有掌握制造廉价DRAM的方法。
尔必达尽管是临危受命,先天就握着一手好牌,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大量的专利。
2007年,经过短暂回暖后,DRAM市场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急剧下滑,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需求暴减,DRAM颗粒价格进一步下滑,从二年前的2.57美元骤降到1.74美元。刚成立不到10年的尔必达又要寄了。
这时候政府又坐不住了,再次伸出援手。2009年,在经济产业省主导下,《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修正案通过,授权政府可以对拥有国际领先技术、但面临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施以援手。
2009年6月,尔必达成了新法的首位受益者,获得300亿日元公共资金,和政府担保的1000亿日元日本政策投资银行融资。
2010年,尔必达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基于40nm制程的4-gigabit DDR3内存,又在2011年成为全球首个掌握25nm制程的DRAM厂商。
尽管有政府注资和政策扶持,尔必达在接下来的经济环境下,经营始终没有明显起色。2011年后三季度公司亏损达989亿日元。
这时欧美仅存的DRAM厂商美光想寻求一个盟友来与韩系抗衡。美光与尔必达的联合已经基本达成,但是2012年初,时任美光CEO史蒂文·阿普尔顿飞机失事遇难。美光和尔必达最关键的价格问题需要重新商讨,谈判被迫推迟。
2012年2月,尔必达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负债总额高达4480亿日元,成为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破产案。当时尔必达发型的普通公司债、转债等违约债务本息金额高达1385亿日元,政府此前投入的部分公共资金也无法回收。
2012年7月,美光以25亿美元,大约2037亿日元的低价收购尔必达。日系最后的DRAM希望彻底破灭。
2016年5月,东芝与美国闪迪在三重县四日市合资建设了12英寸晶圆厂,主要生产48层堆叠的3D NAND闪存芯片。
韩系厂商最终扛住了市场周期性变化,凭借着DRAM的暴利崛起。2017年,三星超过最初的DRAM制造者英特尔,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谁还记得三星给骁龙代工的某批天坑处理器。
二年后三星被断供光刻胶、氟化聚酰亚胺和高纯度氟化氢,三世亲自去会谈才解决,也只能说是自取其祸。
2019年11月,已经72岁的尔必达原CEO坂本幸雄带着对失败的不甘,正式加入中国紫光集团,担任高级副总裁和日本分公司CEO。
来源:由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