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二十年代,山东文登人于树兰为生活所迫,闯关东来到黑龙江饶河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日上午九时许,黑龙江林口龙爪南山忽然传来呼喊声和三声枪响
这里发生了什么呢
这个故事还得从头讲起
上世纪二十年代,山东文登人于树兰为生活所迫,闯关东来到黑龙江饶河
黑龙江饶河
九一八事变后,于树兰和老家的通信中断
一九三二年某天,于树兰忽然看到从山东赶来的儿子于诗勋
于诗勋,虽出身农家、少读私塾、品学兼优
文登高等小学毕业后,于诗勋考取了文登师范
为了供于诗勋读书,父亲于树兰闯关东去了东北,来信说落脚在黑龙江饶河
在校期间,于诗勋知道父辈的艰辛,学习异常刻苦
课余时间,于诗勋关心国事,涉猎了大量进步书刊
师范学校毕业后,于诗勋拒绝县府的招聘,自愿回乡在外村当小学教员
从这件事可见于诗勋对当局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刚正的秉性
于诗勋
于家人平日很少见于诗勋,只有寒暑假例外
任教期间,由于受家人催促,于诗勋和外村姑娘完婚
一年以后,儿子于培宽出世
九一八事变爆发,兵荒马乱,于树兰在东北生死未卜
于诗勋说服妻子,端详好久儿子于培宽后,搭乘火车去东北寻父
那年于培宽只有七岁
火车开进山海关后,映入于诗勋眼帘的是,成群结队的难民,列车上、站台下态度蛮横、动作粗暴的日本宪兵
于诗勋骨子里山东人的血性,让他紧紧地握着自己的拳头
在黑龙江省饶河,于诗勋按信址找到了父亲于树兰
饶河地处偏远,日寇的魔爪还没伸到这里,但当地的反日运动已然开展得如火如荼
于诗勋秘密参加了当地反日会组织
一九三三年,由于于诗勋识文断字,在饶河县委工作,化名于化南
一九三四年二月,日军侵占了饶河,实行野蛮而残酷的法西斯统治
同年,中共吉东局遭日本宪兵破坏
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杨松(化名吴平)从苏联潜回东北,成立中共吉东特委,任特委书记兼东北抗日同盟军四军(抗联四军前身)政委
东北的严寒让吴平(湖北大悟人)患上肺结核
吴平(杨松)
同年,于化南任饶河县委委员,在饶河抗日游击队里做宣传工作
于化南不知道的是,九岁的于培宽正在遥远的山东文登日夜想念着他
一九三五年,于化南任吉东道北特委委员、吉东特委委员,成为吴平的直接下属
同年七至八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代表吴平,到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期间,吴平参与了《八一宣言》起草工作,并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提出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的建议
同年八月一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一九三六年,日伪谍报网中频频出现一个代号诵的神秘人物,经常出没于饶河、虎林、抚远、同江、富锦、绥滨、宝清、密山、牡丹江、穆棱、勃利、依兰和林口等地区,从事反满抗日活动
其实诵即是于化南,时任中共中央驻东北地区联络员,诵芬是他的字,于化南用诵作为地下活动代号
同年一月二十四日,在汤原吉兴沟(今团结林场西南),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主持召开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扩大会议
宣布成立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临时政府和东北反日联合军临时总司令部,赵尚志被推举为总司令
受吴平的委托,二月二十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东北联络员于化南以吉兴沟会议决议为蓝本,发布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
东北反日联合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从此诞生
于化南(于诗勋)
三月二十六日,于化南调任抗联四军二师政委,师长是郑鲁岩
于化南才华横溢,曾创作《四季游击歌》:
春日游击,风光特别好
风又和,日又暖,满地铺碧草
花放香,鸟歌舞,天地一乐园
革命生长似怒芽,镇压不了
夏日游击,我们不辞劳
日光晒,身出汗,天热风又少
不怕饥,不怕难,哪怕蚊虫咬
革命幸福在将来,谁能烦恼
秋日游击,精神分外爽
打日寇,杀走狗,计策最优良
整化零,零聚整,神出又鬼没
袭击夜战得胜利,四海名扬
雪地游击,我们有特长
穿踏板,扶长杆,不用喂草粮
登高岭,走洼甸,步履比马快
赶走日本强盗者,功垂霄壤
四月,北满抗联发生一件乌龙事件,有传闻说于化南牺牲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本月,在勃利大四站,抗联四军军长李延平率三十六人的马队去通河,路上忽然遭遇日军讨伐队
由于轻敌恋战,抗联马队损失过半,四军三师政治部主任邓化南牺牲
由于邓化南和于化南仅一姓之差,两人又同为四军师政治部主任,所以被以讹传讹
仿佛是有心灵感应,每逢年节,山东文登于家的老人们会带着后辈,朝于诗勋所在的东北方向磕头祈福
十一月,抗联四军二师改编为抗联七军
由于此时于化南担任中共驻满洲联络员、吉东局委员,故不在继续在部队任职
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于化南又在林口遇险
原来于化南化名李文生,来到林口街石印局接头,当时因叛徒出卖,地下联络站巳被敌人发现
于化南发现异常后,冒死掩护石印局工作人员转移,并迅速向吉东特委机关发出警报,使党组织避免了一次重大灾难
一九三七年一月,于化南协助抗联五军军长周保中赴下江地区,与中共北满省委领导人冯仲云、张寿笺(李兆麟)会晤
周保中
双方就统一北满和吉东地下党组织和军队的领导问题交换了意见
三月十日,在林口县三道通四道河子沟里,中共吉东道北特委改为吉东省委,省委书记宋一夫(后叛变),于化南当选省委常委
四月,于化南通过国际秘密通道经海参崴去莫斯科,向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汇报工作
党组织安排于化南进入莫斯科方大学深造
一九三八年二月,杨松(吴平)和于化南从莫斯科转赴延安
杨松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于化南从事党中央保卫工作
一九四O年,在胶东文西县,于化南的儿于于培宽入伍,任第三区中队文书,时年十五岁
一九四一年五月,党中央创办机关报《解放日报》,杨松任总编辑
东北的严寒和超负荷的工作,让杨松的肺结核病逐步加重
一九四二年,杨松在延安因病逝世,年仅三十五岁
在推动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中,杨松功不不没
于化南在清凉山参加了杨松的葬礼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于培宽回家探亲,奶奶不止一次向他寻问自己儿子于诗勋的消息
于家人不知道的是,于化南此时巳由延安启程,随中共中央工作团挺进东北
十一月十二日,合江省政府主席李延禄、省工委书记李范伍派于化南赴勃利,任勃利地委书记兼专员
负责勃利、密山、虎林、穆棱和林口等地的建党、建政和建军工作
勃利
十二月十一日晚,勃利县忽然发生国民党政治土匪叛乱事件
勃利独立团团长孙荣久,被张雨新(国民党第十五集团军挺进军总指挥)策反叛变,率部袭击中央工作团驻勃利分团
生死存亡之即,于化南迅速组织人员抵抗
三天后,由于寡不敌众、弹药几尽,为保存实力,于化南率队撤出勃利县城
于化南带队转移到林口,向张闻天(合江省委书记)、方强(合江军区司令员)作了汇报
张闻天派于化南带队挺进鸡西开辟新区
途中,部队被土匪打散,于化南仅带两人向牡丹江转移
在路过向阳车站附近高丽屯时,由于打水暴露了腰间短枪,于化南等三人被孙荣久部土匪抓捕
在林口龙爪村匪二十四团团部,敌团长段振久见于化南身着八路军服装,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怀疑他是从关里来的干部
于化南
此时匪团副梅双吉从外面回来,此人曾是抗联叛徒,他指认了于化南
段振久和梅双吉唤人对于化南进行酷刑拷问
于化南的膝盖骨和脚踝骨都被打成了紫黑色,他只承认自己是老八路,别的什么也不说
段振久想获取我方机密,对于化南施以官禄诱惑,然而他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
十二月二十日上午九时许,两辆汽车在风雪中开往林口龙爪南山
于化南遍体麟伤、光着脚板,昂首挺胸站在车上
在龙爪南山,面对一大群被驱赶来围观的群众,于化南正气凛然
他说:老乡们,我叫于化南,以前是抗联的,共产党打回来了,这帮土匪蹦跶不了几天了
段振久气急败坏,忙命令手下开枪
两声罪恶的枪响后,于化南仰面倒在土坑里
在生命最后时刻,于化南的嘴唇仍在颤动,似乎还想说什么
残暴的土匪又上前补射了一枪,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于化南牺牲时年仅四十一岁
土匪撤走后,龙爪村的群众怀着悲愤的心情就地安葬了于化南
杀害于化南的匪首段振久和梅双吉,不久即被我军剿匪部队消灭
解放后,林口县人民政府将于化南的遗骨移葬于烈士公墓,并立碑铭
于化南烈士证书
于化南之子于培宽在山东财经部门工作,曾去东北父亲战斗和牺牲的地方凭吊
一九八五年九月,林口县人民政府在于化南殉难地--龙爪乡南山建立纪念碑,以示纪念
一九八八年,于培宽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农经委委员
一九九三年,于培宽离休
于培宽(左)
于化南二十八岁从山东到东北,直至牺牲,十四年里没有回过家乡
于化南和家乡亲人的分手即是永别
他像擦亮天际的流星、短暂而璀璨
他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播洒在东北的黑土地上
于化南是东北抗日联军建军的发布者,在东北抗联军史上是位绕不开的人物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致敬抗日民族英雄于化南
黑龙江林口
来源:草原神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