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发生液化气罐车爆炸”?公安部公布调查进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11:09 2

摘要:先说最近一例,广东佛山的。36岁的栗某在短视频上发了条“有人因感染基孔肯雅热抢救无效死亡”的视频,配了很煽情的文字,结果本地气氛被带得慌。网警查了才知道根本没这事,纯粹为博眼球编出来的。把病死的事随手捏编,很容易把普通人吓得手足无措,影响公共秩序,代价不小。

公安机关对一批散布谣言、扰乱网络秩序的人进行了集中查处:

这事儿不是瞎说两句就能了结的,各地网安一条条核实、逐个排查,最后把十起典型案子捋清楚了,再依法追责。简单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发帖点赞也得对得起事实。

先说最近一例,广东佛山的。36岁的栗某在短视频上发了条“有人因感染基孔肯雅热抢救无效死亡”的视频,配了很煽情的文字,结果本地气氛被带得慌。网警查了才知道根本没这事,纯粹为博眼球编出来的。把病死的事随手捏编,很容易把普通人吓得手足无措,影响公共秩序,代价不小。

回头看山东威海那起。26岁的刘某元在开学季发帖说“某小学开学第一天校舍塌了”,这话一出,家长和孩子都炸了。网安介入后确认是假消息,发布者自己也承认是瞎编的,目的就是想蹭热度。学校、家长被牵得一身懵,幸好查得快,没有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还有山东另一例,29岁的梁某鹏在短视频里编了个“12岁孩子跑完400米倒在塑胶跑道上热晕”的故事,时间、温度、画面细节写得跟亲眼看见似的。警方核实后发现根本没发生过,纯属杜撰。这样的内容一旦火了,好心人、义愤网友就会大力转发,反倒把注意力和资源往不存在的事件上堆积。

有的谣言是拿真事改头换面放大。山西一名36岁男子把自己见过的交通纠纷包装成“司机持刀伤人”的警情发到平台上,话题迅速发酵。网安追溯原始线索后发现,当事情况并没那么严重,发布者承认是想冲粉、制造话题,把旧事摆了个“惊悚版”。

重庆那起更离谱。53岁的何某会在平台上发了“某小区发生6.8级地震”的信息,并配上夸张图片和文字。当地地震台和公安核查后说明并无地震记录,信息属虚构。自然灾害类消息一旦被编造,容易引发大范围恐慌,处理成本高,影响也大。

技术造假也开始常见。山西有个57岁的王某先用文字生成工具写了“大同地震”的稿子,又用视频合成工具配了“废墟画面”,发出后引发很多人转发。网安通过技术溯源查到内容是人工合成的,发布者的目的同样是吸引眼球。AI工具在手,造假门槛变低,但痕迹并非查不到。

四川德阳那起牵涉安全风险。58岁的李某江发称某村有辆运液化气罐货车行驶中剧烈燃烧并连环爆炸,周边玻璃大面积破碎。这样的险情类谣言会直接吓坏周边居民,相关部门不得不出面辟谣并安抚群众。警方调查后认定信息为编造,确认是为了博关注。

再看浙江的技术造假案。28岁的王某彪伪造了“女儿被抱走”的寻人信息,还配上从网上找来的小女孩照片,上传到短视频平台。许多好心人跟着转发、求助,社会资源被调动去应急反应。最后查明是无中生有,发布者为博同情和点击量。

云南那例针对政策类信息。50岁的刘某峰在短视频上散布所谓玉溪市开始收取“进城维护费”200元、500元终身通行之类荒诞说法。政策类谣言一旦传开,容易导致群众误解和不必要的恐慌。网安核实后确认并无此规定,发布者系为博取关注。

最先被提到的是上海的案子,情节稍复杂。34岁的刘某明为了提升自家奢侈品回收店曝光,和店员李某洋(25岁)、经纪人找来的62岁方某庆共同在太古汇摆拍了“上海老伯捡到名包,向失主勒索5万元”的情节,店里的主播盛某琳(29岁)也参与出镜。视频上传后迅速发酵,引来大量负面评价,也影响了城市形象。公安介入后认定这是故意捏造并传播不实信息,相关人员接受调查。

把这些案子放一起看,会发现几条共性:有人摆拍制造“现场”、有人用AI合成文本和画面、有人把旧事加工成更耸动的版本、也有人干脆编造治安、灾情、政策类消息。动机通常差不多——涨粉、博流量、靠热度变现。影响上的差别在于内容的类型和传播规模,有的造成地方性恐慌,有的动员大量志愿者去寻找不存在的失踪者,有的把政府部门拖出来辟谣,浪费公共资源。

公安机关处理流程也是有章法的:接到报警或发现异常后,网安会先锁定信息源头,做技术溯源,调取发布记录,现场核实发布者身份和动机;确认是编造或合成后,依法追究责任。很多被查处的人在面对警方时承认了编造事实或使用工具篡改内容的行为,线索脉络清楚,调查取证流程也比较标准化。

这些案子把几个现实问题摆在台面上:内容为了流量没底线,会带来法律风险和社会成本;技术工具被滥用,造假门槛降低;公众在转发信息时要有点甄别意识,别把好心当作放大镜去放假消息。警方这次集中查处的例子,多是从群众提醒或平台监测中发现,最后逐条核实后依法处理,既是对当事人的追责,也是对社会秩序的一次维护。

来源:小模型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