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荷兰政府突然出手,宣布冻结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的资金,免除CEO职务,并正式进行“接管”。荷兰这边说的是出于“安全担忧”,怕这家被中国收购的公司将所谓的技术带离欧洲;但实际上已经有文件曝光,显示这一举动的背后是美国在施压,美方专门通知荷兰要“控制”这家机构
上个月荷兰政府突然出手,宣布冻结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的资金,免除CEO职务,并正式进行“接管”。荷兰这边说的是出于“安全担忧”,怕这家被中国收购的公司将所谓的技术带离欧洲;但实际上已经有文件曝光,显示这一举动的背后是美国在施压,美方专门通知荷兰要“控制”这家机构。早些时候中方已经宣布,全面停止安世半导体在全球范围内出口产品,并正常保证国内的供应产能。
23号,安世中国发布另一条指令,强调三点:首先是荷兰总部的任何决策,在中国这里境内都不具备法律效力;其次是荷兰的“罢免”无效,张秋明仍然是全球销售市场部副总裁的职务;还有一点是公司所有业务活动、生产运营及对外合作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现在的问题在于外部势力罔顾契约精神和我国法律的干扰行动。外媒称此举标志着中资企业针对荷兰政府强制接管行为的反击正式落地,一场围绕半导体产业链主导权的博弈进入关键阶段。
面对越界干预,安世中国的反击展现出清晰的法律逻辑与产业底气。声明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与《劳动合同法》明确指出,作为依法注册的独立法人主体,其人事任免、业务运营应遵循中国法律规定,荷兰总部的单方面指令既不符合公司章程,也违背劳动合同约定。在实际运营层面,安世中国迅速启动“去欧洲化”调整:将国内业务结算货币从美元改为人民币,结算系统切换至中国跨境支付系统CIPS,ERP管理系统替换为国产软件,供应链合作对象转向中芯国际等本土企业。截至10月20日,承担全球70%封装产能的东莞工厂订单交付率已恢复至95%以上,用实际产能掌控力回应外部干预。
荷兰媒体认为,博弈的核心已从企业控制权转向规则尊重与利益平衡。安世中国的反击本质上是对“法律属地化”原则的坚守,证明在中国注册的企业法人,其合法权益不受境外政治力量的随意干涉。而荷兰政府正面临关键抉择:若坚持强硬立场,欧洲汽车产业的停产危机将持续升级,安世荷兰总部即便手握股权托管权,也将陷入“有控制权无货权”的尴尬境地;若选择妥协纠正,则需直面美方压力并重塑中荷经贸互信。
值得一提的还有,荷方的态度已出现微妙变化。10月17日,荷兰经济事务部发布声明称对安世出口受限“高度关注”,四天后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主动与中国商务部长通话,表态“愿意密切沟通寻找建设性解决方案”,却回避对强制接管行为的歉意与纠正承诺。这种“嘴硬心软”的姿态,折射出其在美方压力与自身产业利益间的两难——既要回应美国的管制诉求,又无法承受全球供应链断裂的经济代价。
来源:儒雅随和老泰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