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4日的清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大礼堂笼罩在一片庄严肃穆之中,低沉的哀乐在空气里回旋,蓝黑色的幕布上,“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几个大字显得格外凝重,一位物理学巨擘彻底走向了终点,而这同样也是一个时代的交接。
[浮云]杨振宁老先生的告别仪式在10月24日已经结束了,要说当天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翁帆了,这个舆论的焦点一出现就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目光。
她肉眼可见的悲伤,即便是眼睛已经哭肿,但气质丝毫不减,而她的独特站位则说明了自己在杨家的地位,同样也撕碎了所有谣言。
翁帆的站位有多特殊?杨老的告别仪式上还发生了什么事?
10月24日的清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大礼堂笼罩在一片庄严肃穆之中,低沉的哀乐在空气里回旋,蓝黑色的幕布上,“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几个大字显得格外凝重,一位物理学巨擘彻底走向了终点,而这同样也是一个时代的交接。
在所有闪光灯和目光的焦点中,49岁的翁帆静静地站立在亲属队列的最前端,而这一次她的现身,打破了长久以来一直围绕着杨振宁与她的种种谣言,人们看到的翁帆是杨振宁晚年21载岁月的伴侣,但此刻的她身上肩负的东西则更多了。
其实自从杨老离世过后,大家就开始讨论他的遗产到底有多少是给翁帆的,在没有一个明确数字的时候大家议论纷纷,但现在看来,杨老留下的可比真金白银更沉重,或者说是两份宝贵的“遗产”。
一份是会伴随翁帆一辈子的记忆,里面充满了爱情与争议,是外人无法理解的浪漫,而另一份则是“杨振宁精神”,是科学的投入也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这两样都是宝贵的财富,而且是别人带不走的财富。
翁帆剪短了头发,素面朝天,她穿着一件简单的黑色外套,胸前别着一朵白花,但依旧散发出端庄与沉稳的感觉,但从她那红肿的眼睛能看出事前应该已经哭过很多次了,脸上的神情也远没有看上去那么淡定。
那安卧在翠绿松柏与洁白花丛中的面容依旧平静温和,一如那张悬挂在高处的遗照,身着西装领结,神情祥和,看着那面覆盖在先生身上的鲜红国旗,翁帆的悲伤里也透出一种完成使命般的庄重。
要说怎么能看出翁帆在这次告别仪式中的特殊和地位,那就不得不说她的站位了,在她的身后依次站立着杨先生与前妻杜致礼所育的三个子女,长子杨光诺74岁,一位电脑工程师,次子杨光宇67岁,一位化学家,女儿杨又礼64岁,一位医生。
他们每一位都比49岁的翁帆年长许多,却心甘情愿地站在她的身后,以行动表达了对这位继母的尊重与认可,这不仅仅是仪式上的礼节,更是杨氏家族对她21年无私付出的感激之情,同样对她身份的认可。
这段曾让世人议论纷纷的婚姻,在时间的淘洗下终于让人们看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许多人觉得翁帆年轻时的样貌与杨先生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颇有几分神似,而杜致礼生前最大的牵挂,便是担心自己走后,无人能悉心照料丈夫的晚年生活。
从这个角度看不少人都觉得这是一种替代,但是杨先生在节目中称翁帆是“上天赐予他的最后一份礼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亲昵的称呼,两人的感情可见一斑,而今,两人的深情依旧有温度。
翁帆在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悼文中引用了《小王子》的典故,将对先生的思念化作了对满天繁星的仰望,两人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坎坷,但是却依旧梦幻非凡,曾经两人执手相伴,如今两人相隔两世,但情感依旧。
前来送别的人群中,有一位特殊的客人——86岁高龄的钢琴家刘诗昆,他特地从香港赶来,只为送老友最后一程,而他与杨先生的结识正是源于翁帆的引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手书短诗悼念,并恭敬地自称为“晚生”。
这些来自文艺界顶尖人物的崇高敬意,恰恰印证了翁帆在杨先生晚年社交圈中是不可或缺的桥梁,是她让先生的个人魅力与影响力得以“破圈”传播,她不仅连接着不同的领域,更在诠释着一种家国情怀。
仪式上那面鲜艳的国旗,与她在悼文中重点强调的“对国家的贡献”都是如此,她的文字为杨振宁晚年毅然回归、在清华大学倾心育人的选择提供了最权威、也最富感情的作用,可以说翁帆就是杨振宁晚年的代表。
告别仪式现场,人潮涌动,这里有白发苍苍的科学家,有青春洋溢的年轻学生,还有许多自发前来的市民,甚至有家长带着孩子,希望他们能亲身感受这位伟人的最后一课,这股跨越代沟、跨越专业的敬意,最终都汇聚于这场以翁帆为核心的告别仪式。
杨振宁先生的逝去令人感到遗憾,那些深奥的物理公式与颠覆性的科学理论是他赠予全人类的不朽公共财富,而他与翁帆21载相濡以沫的岁月,则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关于爱、陪伴与超越世俗眼光的完美结局。
翁帆,这个名字也在这场最终的告别中完成了升华,她从最初引发巨大社会讨论的婚姻主角,到杨先生晚年生活里最坚实的背后支撑,最终在八宝山肃穆的礼堂中,真正确立了自己作为杨老独特遗产的继承者。
杨先生那句“三四十年后,大家会看到这是一段很好的罗曼史”的预言,其深刻含义或许不仅在于爱情本身,更在于翁帆此刻所承载的一切。
信息来源:
来源:好时光放映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