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冰儿:《“存在主义”与“存在”,“方法论”与“方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5 09:22 2

摘要:存在主义主张“存在先于本质”,即人类通过自由选择与行动定义自身意义,而非被预设的本质或外在规则束缚。萨特的“人被判定为自由”、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均是对个体自主选择与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辨。加缪用哲学的锋芒刺破了现实状态的表皮。事实上,存在主义者拒绝将“存在”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客户端查看)

申明:原创不易,每一篇文章都是用时间、心力与灵魂浇筑的果实。请尊重每一位文字创作者,请守护好所有能让世界变得更亮堂的思想微光。

(一)

存在主义主张“存在先于本质”,即人类通过自由选择与行动定义自身意义,而非被预设的本质或外在规则束缚。萨特的“人被判定为自由”、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均是对个体自主选择与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辨。加缪用哲学的锋芒刺破了现实状态的表皮。事实上,存在主义者拒绝将“存在”简化为生物本能的延续,其追问的是,当包子的热气散去、K线停止跳动、闹钟不再响起时,那个坐在角落的“我”,究竟为何存在?这不是世俗生活的否定,而是在现实的土壤里,种下追问意义的种子。而存在,仅指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既包括人类的生理存在、社会存在,也涵盖自然万物的实际状态。一朵花的绽放、一个人的呼吸,都是最基础的存在形式,不依赖任何哲学理论而存在。

现实状态的“存在”,往往带着被规训的惯性。比如孩童时被要求好好听话,成年后被期待事业有成,老年时被定义安分守己……所有人沿着社会预设的轨道前行,像钟表里的齿轮,精准而又被动。这种存在是“被给予的”的“存在”,就像我们继承了父母的姓氏,接受了标准的价值观,甚至连喜怒哀乐的触发点,都可能源于他人的评价,却从未有人问:这些东西与“我”的生命,究竟有何关联?存在主义则让人打破惯性思维,并让人反思:何来的先天“本质”规定你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完全可以做街头弹吉他的流浪歌者,可以选择不结婚不生娃,可以拥抱独行天涯的自由——这恰恰才是带着“绝对责任”的清醒!当你决定成为某个人时,你不仅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了意义,也在向世界证明:原来,人是可以不被现实的框架囚禁的,每个人都可以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存在”常常充满偶然与荒诞。突如其来的暴雨可能打乱约会计划,意外的裁员可能颠覆生活轨迹,一次投资不利可能让自己一夜返贫……这些不可控的瞬间,让“存在”显得脆弱又无常。大多数人习惯用“运气不好”“世事难料”来安慰自己,却很少直面这种荒诞背后的真相:现实本身没有预设的剧本,所有的“应该”,不过是人类为了对抗无常而编织的谎言。存在主义却在荒诞中找到了力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明知石头会一次次滚下山,却依然坚持推石上山。这种坚持不是徒劳的挣扎,而是对荒诞最有力的反抗——他在重复的劳作中,主动赋予了行为意义:推石的过程,就是生命的全部价值。存在主义者从不奢求现实会变得完美,只是教会人们:在暴雨中奔跑时,感受雨滴打在脸上的触感;在黑暗的迷茫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在面对无常时,用主动的选择,将偶然的存在,活成必然的意义。

表面看来,几乎所有人都无法脱离现实状态的“存在”而生存,就像无法脱离空气呼吸。然而存在主义,给了人们不一样的思维逻辑:当你为了生计疲于奔命时,同时追问“这份工作,是在消耗生命,还是在靠近理想”?从而让“存在”不再沦为麻木的重复。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都只在被动承接生活的流向,在“该上班”“该结婚”“该老去”的惯性里,完成生命的流程。却很少有人追问:自己重复着朝九晚五,是主动选择的安稳,还是害怕改变的妥协?现实的荒诞是西西弗斯石头必然滚落的宿命,而存在主义者偏要在推石的过程里,赋予动作意义——每一步的坚定,都是对命运的反抗;每一次的重来,都是对自我的确认!在“存在”的不确定的烟火里,唯有存在主义才能让我们带着清醒的觉知,活成真正的拥有自由灵魂的“人”!

(二)

有人曾将方法论与方法的差异比作“道”与“术”的分野,我认为是非常客观的。方法论是贯穿始终的“道”,是底层逻辑与系统思维的总和;而方法是具体执行的“术”,是应对特定场景的工具与步骤。这种分野在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效率、深度与最终成果。

“方法”的本质是“术”,是解决单一问题的“即时工具”。它就像工匠手中的锤子、锯子,每一件都对应着明确的任务:钉子要靠锤子敲,木板要靠锯子切,工具与动作之间有着直接、固定的关联。在工作与生活中,这样的“术”无处不在:写报告时用“总分总”结构,是文字表达的方法;做数据分析时用“漏斗模型”,是数据拆解的方法;背单词时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记忆管理的方法。这些方法的价值在于“即时可用”,能快速应对眼前的具体问题,就像给迷路的人一张详细的街道地图,顺着走就能抵达目的地。但“术”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它依赖特定场景,一旦环境变化,旧方法很可能失效。比如在传统媒体时代,“标题党+三段式正文”是吸引读者的有效方法,但到了短视频时代,这种文字方法就无法适配“黄金3秒抓注意力”的内容逻辑,若固守旧“术”,只会陷入“方法失灵”的困境。

“方法论”的核心之所以是“道”,皆因其整合了目标、逻辑、路径与复盘的完整体系,就像给迷路的人一套“导航思维”——不仅告诉对方“走哪条路”,更教会对方“如何判断方向”“如何应对路况变化”“如何根据目的地调整路线”。真正的方法论,是对“如何解决一类问题”的深度思考。比如同样是做营销,“方法”可能是“发10条朋友圈广告”“找5个KOL带货”,而“方法论”则是“先通过用户画像明确目标人群,再根据人群触达习惯选择渠道,接着通过A/B测试优化内容,最后用数据复盘ROI并迭代策略”。这套方法论不局限于某一次营销活动,无论是卖美妆还是卖家电,无论是做线上推广还是线下活动,都能基于这套逻辑调整执行细节,实现“以不变应万变”。就像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本质上不是一套具体的管理方法,而是“人人成为经营者”的方法论——通过划分小组织、独立核算、全员参与,让企业具备自我迭代的能力,这正是“道”的力量。

“道”与“术”的分野,最终指向的是“短期成事”与“长期成事”的差距。只懂“术”的人,就像手握大量钥匙却没有锁芯图纸的人,遇到熟悉的锁能快速打开,遇到陌生的锁就只能束手无策;而掌握“道”的人,即便没有现成的钥匙,也能根据锁芯的结构原理,自制出适配的工具。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差距尤为明显:过去,掌握一套专业方法或许就能安身立命;如今,技术迭代与行业变革加速,旧方法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只有掌握方法论的人,才能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逻辑,不断生成新的方法,始终站在解决问题的前沿。当然“道”与“术”,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没有“术”的“道”是空谈,就像只懂导航思维却不会看具体路标,终究无法抵达目的地;没有“道”的“术”是盲目,就像手握一堆工具却不知该用在哪,只会白白浪费精力。真正的成事者,必然是“以道驭术”——用方法论指导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用具体方法验证与完善方法论。唯有如此,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走得稳当下的每一步,又看得清长远的方向,在“道”与“术”的平衡中,实现从“做成一件事”到“做成一类事”的跨越。

就像千年前庖丁解牛的刀刃游刃有余,世人赞其技法精妙,却不知他早已参透“以无厚入有间”的规律——这便是道与术的分野。术是可见的招式,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道是无形的脉络,是支撑方法的底层逻辑,两者从来不是并列,而是根基与枝叶的关系。工匠雕琢玉器,精湛的刀法、精准的力度是“术”,能让玉料成形;而对玉性的理解、对美学的洞察、对匠心的坚守,才是“道”,能让璞玉成为传世之作。没有术的道,是空中楼阁,空有理念却无法落地;没有道的术,是无源之水,即便技巧再高,也终究只能停留在“模仿”,难成真正的突破。古往今来真正的成事者,皆以道驭术。术可以学、可以仿、可以迭代,今天的顶尖技巧,或许明天就会被新方法取代;但道一旦领悟,便能穿越时空,成为应对万变的定海神针。人这一生,与其在“术”的层面反复纠结、追逐捷径,不如沉下心来修“道”。当你摸清事物的本质规律,当你确立内心的价值坐标,那些所需的“术”,自会成为水到渠成的延伸。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从来不是手中的工具,而是心中的方向(信仰)!

来源:谭冰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