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胃病就是吃点不好、受点凉、压力大,顶多胃疼几天就过去了。可有一种细菌,悄悄藏在你胃里,没感觉,却能一步步把胃推向“癌变”——它就是幽门螺杆菌。
张阿姨平时胃口好得很,哪怕是早上油条豆浆、晚上火锅啤酒,也从没喊过胃痛。
可就在体检时医生一句话把她吓懵了:“你这个幽门螺杆菌阳性,得注意了,它可是胃癌的高危因素。”
听说过胃病,没想到这么严重!难道日子过得好好的,竟藏着这么大的隐患?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胃病就是吃点不好、受点凉、压力大,顶多胃疼几天就过去了。可有一种细菌,悄悄藏在你胃里,没感觉,却能一步步把胃推向“癌变”——它就是幽门螺杆菌。
这名字听着陌生,其实很常见。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中国有超过一半的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尤其在农村地区和中老年人群中比例更高。张阿姨就是其中之一。
幽门螺杆菌在胃里可不是“安分守己”的。它钻进胃黏膜,破坏保护层,引起慢性炎症,时间久了,就可能发展成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
很多人会问:“我又不胃疼,怎么会中招?”这就是它可怕的地方。它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伤害是一点点积累的,就像白蚁蛀木头,等发现时,可能已经晚了。
说到这儿,有人就好奇了:“那要怎么对付这玩意儿?吃抗生素吗?”确实,医生通常会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时使用抗生素疗法,可副作用也不少,比如腹泻、肠道菌群紊乱等。
但最近,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发现:一种平时就能吃到的益生菌,竟然对抗幽门螺杆菌有点“门道”。
它不是啥稀奇玩意儿,而是我们常听到的“双歧杆菌”。这类益生菌原本就存在于人体肠道中,很多酸奶、益生菌饮品里也有它的身影。
那它怎么对抗幽门螺杆菌的呢?原来,科学家发现双歧杆菌在胃肠道活动时,能调节局部的酸碱环境,影响幽门螺杆菌的生存条件。
它还能抑制幽门螺杆菌释放一种叫CagA的毒性蛋白,这种蛋白被认为是引发胃癌的“始作俑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显示,双歧杆菌可以阻断CagA蛋白在胃黏膜中的信号传递路径,相当于切断了幽门螺杆菌“发号施令”的线路,让它没法继续作妖。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以菌制菌”?这也是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微生态平衡”的原因。身体内部就像一个小社会,好菌多了,坏菌自然就混不下去了。
但问题来了,很多人年纪大了,肠道里的有益菌数量就会慢慢减少,尤其是有过长期使用抗生素、消化不良、饮食不规律的情况,就更容易让坏菌趁虚而入。
就像张阿姨,年轻时候一顿饭三碗米饭,肉菜都不挑,肠胃“杠杠的”。可现在一上年纪,吃点凉的就胀气,胃也没以前那么皮实了。
这时,想办法补充一些有益菌,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关注肠道菌群,生活里还有很多细节,其实都跟胃的健康息息相关,只是咱们平时太容易忽略。
饭菜刚出锅就猛吃,滚烫的食物会刺激胃黏膜;有些人喜欢剩饭剩菜反复加热,其中可能滋生细菌;再长期口味重,重油重辣,其实都在悄悄破坏胃的自我修复能力。
还有一个“看不见”的问题是家庭共用餐具。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唾液传播,共用筷子、碗碟是家庭感染的重要途径。尤其家中有检测出感染者时,最好分餐制或使用公筷。
张阿姨后来回忆,家里一家五口,围着一桌菜吃饭几十年,她老伴也查出了幽门螺杆菌阳性。医生一说,她才反应过来,这么多年可能早就互相传染了。
我们不能把益生菌当成对抗幽门螺杆菌的“灵丹妙药”。它不是药,不能替代抗生素治疗。但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你建立一个更强壮的“肠道防线”。
就像平时锻炼身体不是为了治病,而是让你少生病、扛得住。
很多靠谱的医生也建议,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之后,适当补充一些益生菌,既能减少副作用,也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
选益生菌产品时也要看清成分表,选择正规品牌、含有活菌数量明确标注的产品。别盲目跟风,更别轻信“包治百病”的宣传。
说回张阿姨,她听了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后又调整了饮食和生活习惯。她现在每天早上喝点酸奶,中午吃饭用公筷,晚上饭后会散散步。
“以前觉得年纪大了,吃啥都一样。现在才知道,身体是一天一天养出来的,坏毛病也是一天一天积下来的。”她笑着说。
她那句“身体是养出来的”,讲得真不赖。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个小改变,可能都是在帮自己“提前打扫战场”,让坏细菌无处容身。
幽门螺杆菌不会敲锣打鼓地提醒你它来了,它悄悄埋伏着,等机会“下手”。但我们可以主动一点,多一些了解,多一点防范。
不管是通过体检早发现问题,还是平时注意饮食、补充益生菌、改善生活方式,都是在给自己和家人一份安心。
胃是吃出来的,但健康也可以是“养”出来的。
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判断和处理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益生菌产品也应选择正规渠道并遵循说明使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12):711-720.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中国共识报告(第五次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1):60-73.
3.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双歧杆菌抑制幽门螺杆菌致癌因子CagA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3,32(4):245-249.
来源:内科冷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