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的“斯德哥尔摩情节”说的是,你被歹徒劫持之后,你恐惧,你求生,你密切关注歹徒的一举一动,歹徒有一点点客气,他说你渴了?你饿了?你就感激涕零,还会得出他是一个好人、好歹徒的结论。这就是曼德拉所说,如果习惯了黑暗,你便会为黑暗辩护。
著名的“斯德哥尔摩情节”说的是,你被歹徒劫持之后,你恐惧,你求生,你密切关注歹徒的一举一动,歹徒有一点点客气,他说你渴了?你饿了?你就感激涕零,还会得出他是一个好人、好歹徒的结论。这就是曼德拉所说,如果习惯了黑暗,你便会为黑暗辩护。
我们津津乐道的宫廷戏,实际上是封建糟粕,那些权斗,阴险肮脏,那些纸醉金迷,都是民脂民膏,而我们却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欣赏,把玩,甚至把皇帝当作楷模,当作传统文化加以宏扬,还振振有词的说皇恩浩荡。显然,如果我们习惯了黑暗,我们便为黑暗辩护。
一个山村三十年没喝上自来水,终于喝上了。这个工程被树为样板来歌颂,喝上自来水的人们感谢感谢再感谢。其实,我们的幸福生活不是谁的恩賜,我们劳动,我们创造,我们上税,我们养家糊口。
没人喜欢黑暗,我们没有理由为黑暗辩护。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取得过英国在19世纪所取得的成就?她从一个湿冷、偏僻的群岛国家变身为当时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她的疆域从接近北极的加拿大到接近南极的新西兰,从东方的印度次大陆到西方的加勒比群岛;她的语言、文化、制度传播并改造着整个世界;她的信仰、价值观、教育模式甚至体育和娱乐方式都在深刻影响着这个星球的大部分国家。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2.7-1870.6.9),英国作家。
然而在那样一个盛世时代,却有一个叫狄更斯的年轻人,他对祖国的这些非凡成就从来“视而不见”,他只观察肮脏的社区、流浪的孤儿、贫困的工人,他只思考人性的阴暗和社会的不公,他只表达痛苦和仇恨这些“负能量”的情绪。但这些都不妨碍他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不妨碍他被人民和国家所爱戴:他去世后得到最高的哀荣,被安葬在西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抨击时代、鞭挞社会的狄更斯,为什么反而赢得时代和社会的尊重?因为他揭露黑暗,是向往光明;他挖掘丑恶,是呼唤美好。也正是由于狄更斯们的揭露和挖掘,才有了人民的抗争,才有了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而他们笔下的黑暗和丑恶才会真正走进历史。
请保持一种原始的正义感,对不平事,不指望一般的群众能站出来强力干预,但要与正义站在一起。而不是幸灾乐祸,认为不平的事自己遇不上,冷眼看笑话。
群众就是沉默的大众。只是一个群体的表述而已,本无贬义褒义之分。但不知何时群众这个概念变得高大上起来,仿佛只要带上群众这个帽子,就瞬间伟光正了,好像就是正义的化身,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手画脚了。殊不知群众有时就是错误的代名词,清朝向谭嗣同身上抛白菜帮的是群众,二战前的德国选举希特勒上台的也是群众,文革中打砸抢的也是群众,乌干达百万人的大屠杀也是群众对群众下的狠手,现在以抵制日货为名破坏同胞财物的也是群众。
难道群众是坏的吗?非也,只不过是盲从的群众太多。很可惜,盲从的群众也是群众的一部分,并且在一定时期还是主流。有的群众在推动历史进步,而这部分群众却成为绊脚石。
再也不要嘲笑那些为了公众利益发声的人,不要轻易相信任何宣传,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尽量接收反对和支持的信息,只有两面看问题才能明辨是非。也请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要灌输仇恨。记住历史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而不是记住仇恨。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相信.。不要驯化和奴化孩子,让孩子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疑问。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