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画面中,捐赠人尹愚夫正娓娓道来他所捐赠的日军军刀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故事。这把军刀的来历,要追溯到1941年6月的如皋高明庄战斗。彼时,尹愚夫的父亲、身为新四军敌后游击队队长的尹之本,在枪林弹雨、血火交织的激烈战斗中,凭借着英勇无畏的气概和卓越的战斗智慧,从敌人
该图片来源互联网,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画面中,捐赠人尹愚夫正娓娓道来他所捐赠的日军军刀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故事。这把军刀的来历,要追溯到1941年6月的如皋高明庄战斗。彼时,尹愚夫的父亲、身为新四军敌后游击队队长的尹之本,在枪林弹雨、血火交织的激烈战斗中,凭借着英勇无畏的气概和卓越的战斗智慧,从敌人手中缴获了这把承载着历史伤痛与抗争精神的军刀。
在9月2日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庄重举行了一场文物史料捐赠仪式。此次仪式意义非凡,共有126件(套)饱含历史印记的文物史料正式入藏该馆。这些文物史料犹如一部部鲜活的史书,深刻反映了侵华日军所犯下的累累罪行,同时也生动展现了抗战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主题。它们的到来,为纪念馆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也让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美籍华人鲁照宁捐赠了多份揭露日军暴行的英美报刊。其中,1938年6月2日出版的美国《肯》杂志在12—15页刊发了题为《The Sack of Nanking》(《南京浩劫》)的长篇纪实报道。该文根据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的口述撰写,详细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惨案:“1937年12月,日本军队占领南京,造成了现代史上真实可信的、规模最大的屠杀。老人、婴儿,乃至腹中胎儿,无一幸免……”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两本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合订本刊载了日军空袭南京造成巨大破坏的照片,并记录下日军侵占上海、苏州等地的情况。
鲁照宁还捐赠了多件反映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实物,包括1945年8月14日美国《代托纳海滩晚间新闻》的号外,其在头版头条宣告日本投降消息;1945年美国国家档案馆发行的《太平洋战争的结束 日本投降》的文件摹本,包含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的日本投降书、日本天皇裕仁投降诏书的影印版;一枚盖有“1945年9月9日9时 南京 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典礼纪念”邮戳的信封等。
在1941年如皋高明庄战斗中,新四军敌后游击队队长尹之本从敌人手中缴获了一把日军军刀。此次,尹之本的儿子尹愚夫和孙女尹强将这把军刀捐赠纪念馆。经鉴定,该军刀系日本一家专门生产陆海军军刀的店铺“寿屋”制造,是能精确追溯至具体战斗的日军侵略实物罪证,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直接物证。
兰州止观澜青铜文化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杨勇向纪念馆捐赠其在日本征集到的一面铜镜,该铜镜镜身贴有“昭和十三年二月 南京”标签。“昭和十三年”为1938年,当时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仍在持续,这枚铜镜印证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对南京文化财产的疯狂掠夺。
当日,诸多珍贵的文物史料同步入藏纪念馆。其中有《前日本陆军军人因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审判材料》,这份材料宛如一把利刃,精准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违背人伦的罪恶行径。还有1996年12月11日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比发给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的一份关于《拉贝日记》重要性的声明(影印件),它如同一位公正的历史见证者,以权威之姿强调了《拉贝日记》作为记录南京大屠杀铁证的关键价值。《老报刊里的日本侵华实录》丛书,恰似时光的记录仪,将日本侵华期间的斑斑劣迹以文字和影像的形式真实留存。而中国画《重整河山》,则以艺术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遭受侵略后不屈不挠、立志恢复山河的壮志豪情。这些文物史料的入藏,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注入了更为深厚的历史内涵。
编辑:侯燕
审核:魏吕娟
来源:灾难记录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