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在这件事上表态很清楚:要为停火留通道、为和谈留余地,会继续往对话和和平那边靠,力图把局势往缓和方向推一推。这样的话,是在10月24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由发言人郭嘉昆说的,央视新闻当天有报道。
中国在这件事上表态很清楚:要为停火留通道、为和谈留余地,会继续往对话和和平那边靠,力图把局势往缓和方向推一推。这样的话,是在10月24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由发言人郭嘉昆说的,央视新闻当天有报道。
接下来的发言,郭嘉昆说得挺干脆:别看这事热闹,咱们不跟着闹。意思是看事儿本身,按是非曲直来定立场,不靠感情也不靠舆论。这个说法听着像公事公办,但背后就是在告诉大家,中国这回站的是劝和促谈、推动政治解决那一边。话里话外都在强调一个点——停火不是喊口号,要有实际行动去落实;劝和不是摆个样子,而是要通过外交通道去推动,让各方回到谈判桌上来。
现场的气氛也挺常规的。郭嘉昆回答问题时语速不快,句子短,重心一压就是“继续做”和“推动”这两件事。记者问到具体怎么干,他没念出一大堆操作步骤,也没给时间表,更多是重复几个关键词:缓和、降温、为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听起来就是稳稳当当,不冲动、不夸海口。媒体转述时,多用“中方将继续坚定站在对话一边、站在和平一边”这样的短句做标题,信息点也被浓缩成了这几条。
把时间往前拉,看这场危机已经牵扯到不少国家和力量,外界的声音五花八门,情绪也很容易被带跑。这样的局面里,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拿出比较明确、稳定的表达,都会被放大。郭嘉昆这番话,其实是把中国一贯的处事逻辑提炼出来:根据事实判断、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不给冲突添柴加薪。
那“以事物是非曲直决定立场”到底指什么?实际外交里讲白了就是不盲从、不一边倒,既不会把责任全往一方推,也不会无条件站队。换句话说,如果某一方的行为能讲清楚、有理有据,那得到支持的可能性就大;如果做法站不住脚,光靠喊口号是没用的。这种说法表面上看着中立,其实给当事各方传了个明白的信号:想要别人的支持,先把自己的事儿摆明白。
关于中国会怎么做,郭嘉昆并没有把所有牌亮出来。他说的那些方法并不新鲜,按老办法走:用外交渠道斡旋、推动沟通、多边场合上倡导对话、在合适的时候提出建设性建议。为什么不把细节讲得太清楚?因为外交是有弹性的,公开时间表反而可能限制操作空间,也可能造成误解。再说了,真正的斡旋很多时候发生在幕后,不是新闻发布会上的几句话能交代清楚的。
记者会后,央视等主流媒体迅速把中方立场传播出去,语气也一致,偏向稳重和推动对话。外界的各类解读自然会有,但公开表态层面上,中国已经把想法讲明白了:把劝和促谈、推动政治解决放在优先位置。对于很多观察者来说,这样的表达有熟悉感——过去在其他热点上也常见类似措辞,意思大体相同:既表达原则立场,也给当事方指明一个外交方向。
现场细节上还能看出点小意思。郭嘉昆被问到几次相近的问题,他重复的并不是话术,而是把核心点一次次压实,让听者清楚这不是一阵风,而是一个持续的立场。那种“又不激又不软”的语气,其实在外交上很能起作用:既不冒进也不回避,给自己和对方都留着面子和操作空间。
这件事对外界的一个提醒是——在复杂国际局势里,稳定的表述本身就是一种信号。中国选择强调对话与和平,不只是表达愿望,也是向相关各方发出一个信息:别想着把冲突升级当作常态,政治途径仍是正道。下一步会怎么走,既看事态发展,也要看各方动作是否能让人信服。说到底,外交场上讲究的是一步一步来,快不得,也慢不得。
来源:个v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