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8日傍晚,南京江心洲汽水音乐节主舞台右侧,一口直径一米二的深底油锅“咕嘟”冒泡,鸡排哥把裹好面包糠的厚切鸡胸滑进油面,30秒后金黄浮起,油花像烟花炸开。
10月28日傍晚,南京江心洲汽水音乐节主舞台右侧,一口直径一米二的深底油锅“咕嘟”冒泡,鸡排哥把裹好面包糠的厚切鸡胸滑进油面,30秒后金黄浮起,油花像烟花炸开。
那天他重复这个动作两千多次,手臂酸到抬不起来,却顺手把桂花酱挤进鸭油刷里——南京人最爱的两种味道被刷在同一块鸡排上,排队的人龙拐了四个弯,抖音同城热搜直接冲到第3位。
这不是简单的“网红打卡”,而是一场把城市味觉写进产品里的“代码级”操作:把地方记忆拆成可复制的变量,再让变量回到地方,循环放大。
很多人以为鸡排哥只是“换了个城市炸同一块肉”,其实他把巡炸做成了一套“城市补丁”更新系统。
每到一个新地方,先跑本地后厨、菜市场、老夜市,像程序员抓日志一样抓风味关键词:南京的桂花鸭油、成都的椒麻红汤、长沙的豆豉剁椒。
回到酒店,把关键词写成“风味函数”,再套进原有的鸡排SOP:油温170℃不变,腌制真空度80%不变,只改最后一道刷酱和撒粉。
结果,南京人吃到桂花回甘,成都人尝到青花椒的麻跳上舌尖,长沙人嚼到豆豉的暗涌——同一款鸡排,像手机系统推送本地化更新,用户感知明显,后台代码却轻。
这套打法让“全国巡炸”不只是流量跑酷,而是把流量沉淀成“可外卖的数据”。11月3日,美团外卖把南京站套餐挂上线:一块鸡排+一张汽水音乐节手环+一张印着“金陵风味”配方的明信片,首日预售破万单。
很多人忽略一个细节:套餐页面上架前,鸡排哥团队先给南京本地200位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寄了试吃冷链包,让他们在家复热、打分、写评价,系统再把高频关键词“外壳仍脆”“桂花不齁”写进详情页。
上线当天,用户看到的不是广告,而是“别人在家吃出来的真实体验”,转化率自然高。
线下两千份是体验,线上一万单是数据,两者一合并,城市风味就被写进了全国SKU,反向供应链还能把桂花酱、鸭油粉提前铺到成都、长沙仓库,为下一站“椒麻鸡排火锅杯”备好原料。
再往深看一层,鸡排哥其实在做“餐饮IP的操作系统”。
传统连锁加盟是“总部输出—门店复制”,他倒过来:先让城市用户自己投票,再把投票结果封装成标准包,回灌到供应链、外卖、联名周边。
好处是每一步都有数据回流,风险极低;坏处是节奏必须快,窗口期只有音乐节那三天。
于是他把摊位做成“可折叠的中央厨房”:两口炸炉、一台真空腌缸、一台速冻机,全部塞进3×3米折叠铝架,4小时搭完,收摊时地面不留油渍。
设备清单、动线图纸、用电负荷提前上传到云盘,当地主办方一键下载,现场只需对接380V电和上下水。
别人摆摊靠经验,他靠“安装包”,所以能在10天内连跳三城,还不翻车。
对普通人来说,这套“城市风味更新系统”至少给出三点可抄作业:
1. 把“地方记忆”拆成可量化的风味颗粒。
不是泛泛地说“我要做成都味道”,而是精确到“青花椒0.8%、豆豉细粉1.2%、二荆红油3%”,写进配方表,才能被工厂、外卖、用户三方同时理解。
2. 用“线下体验+线上预售”做最小闭环。
线下两千份是口碑种子,线上一万单是数据验证,两者间隔不超过48小时,就能把“情绪”锁进“订单”,避免热度散掉。
3. 把摊位当成“可折叠的中央厨房”。
设备、动线、能源需求全部模块化,像乐高一样拼插,才能追着音乐节、追着人流跑,而不是被房租和装修拖死。
11月18日成都非遗博览园,鸡排哥会把椒麻鸡排塞进火锅杯,让红汤淋在脆壳上,现场将再次出现长队。
你可以把这场巡炸当成热闹,也可以把它当成一堂“如何把城市味道做成可复制的数据包”的公开课。
下一次,当你吃到一块带桂花回甘的鸡排,别急着拍照,先想想:如果让你更新自己城市的味道,你会把哪一段记忆写成函数,刷进哪一块肉?
答案也许就在你楼下夜市的烟火里,等你拆包、编译、上线。
来源:足智多谋柳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