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4日至25日,由上海市胸科医院与上海市医院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中欧心胸疾病学术论坛”举行,国内外众多权威专家,聚焦心胸疾病领域的前沿进展与跨文化协作,通过主旨演讲、跨界对话、手术演示、病例研讨等多种形式,共绘心胸医学融合发展新蓝图。
10月24日至25日,由上海市胸科医院与上海市医院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中欧心胸疾病学术论坛”举行,国内外众多权威专家,聚焦心胸疾病领域的前沿进展与跨文化协作,通过主旨演讲、跨界对话、手术演示、病例研讨等多种形式,共绘心胸医学融合发展新蓝图。
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侯旭敏透露,
胸部肿瘤进入一个全新的综合治疗阶段,内科外科交叉融合,内科团队让更多的病人获得手术机会,外科无缝隙链接,让病人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上海市胸科医院将努力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临床研究型精品专科医院,持续推动心胸疾病诊疗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与国际化。
>
据悉,胸外分论坛云集国际、国内诸多著名专家,以“肺癌精准外科”为主线,通过中国和欧洲的不同视角,深入探讨胸部肿瘤综合治疗、液体活检等新技术,以及机器人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新辅助治疗策略等热点议题,推动外科术式标准化与个体化并行发展。
“未来,肺癌手术将更微创、更精细、更注重功能的保护。”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李志刚指出,
胸科医院是全国首个年机器人胸部手术量破千的单中心,一直在聚焦机器人新兴研究方向,探索研发国产机器人手术操作系统。与普通腔镜手术相比,单孔机器人手术在胸外科应用有诸多优势,视野更清晰, 在操作方面也更加精细,创伤更轻微,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少。
因开启晚期肺鳞癌治疗的新格局,上海市胸科医院终身教授、肿瘤科学术带头人陆舜带领团队探索了全球首创“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成果前几天荣登国际顶刊《柳叶刀》。今天陆舜进行了肺癌精准诊疗为主题作主旨报告。“对于肺癌的治疗,我们基本和欧美同步了。”他告诉记者,
中国肺癌新药研发从“快速紧跟”到“国际创新”的跨越,也让更多新药好药进入医保,更大程度改善患者的药物可及性,让中国患者有药用,也用得起药。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成果的涌现,中国有望在肺癌治疗领域继续引领全球发展,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侯旭敏也坦言,
胸部肿瘤围绕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持续研究探索,胸科医院也将于更多的本土企业链接,和国际多中心开展研究合作,希望尽快赶超国际企业产品、发出中国的声音。
勾勒心胸医学新图景,推动学科纵深融合胸科医院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对外交流合作,与瑞士、挪威、意大利、希腊等欧洲国家的同行们互学共进。中欧心胸疾病学术论坛持续打造成心胸领域对外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之一。
本次主论坛围绕“中国之声——本土创新与临床实践”、“国际视野——全球前沿与技术突破”、“共融之路——跨文化协作与未来医学”三大主题展开。
大会设置心内、心外、胸外、中西医结合和护理等分论坛,围绕临床技术前沿与创新应用、学科交叉与多维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与管理策略等专题展开。
心血管中青年论坛,聚焦心血管前沿进展和疾病热点展开深度讨论,围绕电生理、冠脉介入、结构性心脏病等专业领域,开展PFA专场辩论、CHIP病例讨论及介入手术机器人内部讨论会等,展现中青年医师的临床智慧与创新活力。
心外分论坛以“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病变治疗进展”为核心,汇集多位欧美专家和国内外顶尖学者,就TAVR技术新进展、机器人辅助二尖瓣修复、经股静脉TEER治疗等前沿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展现了心脏外科领域微创化、精准化的未来趋势。
中西医结合分论坛则围绕肿瘤长生存策略、靶向药不良反应的中医药干预、肺癌治疗与心血管毒性研究、中西医分阶段防治恶性肿瘤等展开成果分享和热烈讨论,探索“中西融合”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独特价值。
护理分论坛以“融合创新·共研卓越·赋能实践”为主题,提出构筑面向未来的国际护理学科生态体系,传达“护理+X”融合理念,通过AI赋能护理、多学科快速康复、心理创伤防护等经验分享,加快推动护理学科高质量发展。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等出席开幕式。胸科医院党委书记吴锦华主持开幕式。本届论坛邀请了来自中欧心胸医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前来,吸引了近400名行业同道参会。
来源:周到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