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扒越有!太子集团陈志暴雷后,国内媒体连夜删文擦屁股,不要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22:36 2

摘要:150亿美元比特币,被美国司法部一锅端,伦敦19套豪宅被冻结,创始人陈志被全球通缉,这本该是惊天大案的结局,却成了揭开真相的开始。

150亿美元比特币,被美国司法部一锅端,伦敦19套豪宅被冻结,创始人陈志被全球通缉,这本该是惊天大案的结局,却成了揭开真相的开始。

更讽刺的是,这位被国际定性为“亚洲最大电诈头目”的人,几年前还是国内媒体笔下的“慈善企业家”“中柬友好使者”“经济新星”。

这不是新闻,是笑话;不是报道,是洗白。

谁能想到,曾经被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盛赞“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陈志,转头就被美国起诉书描述为“囚禁劳工、电击虐打、操控7.6万个社交账号实施杀猪盘”的犯罪帝国掌舵者?

一边是媒体镜头前的光鲜合影,一边是受害者口中的“不打死就行”的体罚标准。这种荒诞的反差,不是信息差,是媒体集体失职的铁证。

更可笑的是,直到2025年8月,还有地方政府调研团专程飞往柬埔寨,去“取经”太子集团的“成功经验”。红十字会的参观合影被大肆传播,地方媒体将其包装成“中国企业出海典范”。

结果呢?典范没学到,脸先被打肿。

如今相关报道纷纷下架,23篇文章被紧急撤稿,可网友早已截图存档,取名《媒体翻车实录》,这六个字,比任何通稿都更具讽刺意味。

问题出在哪?出在媒体的“唯光环论”。只要企业规模大、老板会包装、场面够隆重,就能轻松登上主流媒体版面。捐点钱,就叫“慈善家”;搞个论坛,就称“行业领袖”;和外宾合个影,就成了“国际典范”。

至于钱从哪来?股权是否清晰?境外业务是否合法?

没人追问。在流量和政绩的驱使下,深度调查让位于宣传稿,质疑精神败给了“正面报道”。

这种“捧杀式报道”,本质上成了诈骗集团的公关工具。

太子集团深谙此道:用房地产、航空、金融等合法业务做掩护,用慈善和政商关系造势,再通过国内媒体的背书,给自己披上“正能量企业家”的金袍。

等信誉拉满,骗局便悄然上线,诱骗国内年轻人,囚禁在高墙铁丝网内,逼他们用1250部手机、7.6万个账号,对全球实施“杀猪盘”。而那些曾为他站台的报道,无形中成了骗术的“信用担保”。

如今墙倒众人推,当初吹得有多狠,现在摔得就有多响。但反思不能止于嘲笑。太子集团的倒下,暴露的不只是一个犯罪集团的覆灭,更是整个信息生态的溃烂。

当媒体放弃追问,公众就只能活在精心编织的剧本里。你以为在看新闻,其实是在看骗子的宣传册。

更可怕的是,太子只是冰山一角。美国司法部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人因东南亚电诈损失超100亿美元,同比增长66%。柬埔寨警方抓了3000名诈骗犯,竟无一人是本地人,全是被高薪招聘诱骗出境的“工具人”。

有公司以“团建”为名,带员工飞泰国,落地即失联;有老板以“海外拓展”为由,将团队骗至迪拜后扣押护照逼其行骗。

甚至出现“三月跑路局”:注册空壳公司,撑过社保缴纳期,骗完员工和客户就消失。

普通人如何自保?

记住三条:凡要求去东南亚“出差”的,直接拉黑;凡入职先交护照的,立刻报警;凡宣传“高薪轻松赚”的,全是陷阱。

查企业,不只看官网和报道,更要看境外关联、司法记录、员工评价。

而国际反诈的曙光,正来自太子案的调查手段:区块链追踪让赃款无处藏身,跨国执法让资产寸步难行。

这提醒我们,打击犯罪,不能只靠事后追责,更需事前预警。媒体也好,公众也罢,别再被表面光环迷惑。真正的“成功企业”,经得起追问,而不是经不起一个起诉书。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