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5年10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刘永鑫、湖北中医药大学陈刚、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罗鹏等在iMeta在线发表了题为“iMeta Conference 2025: Creating High-Impact Inte
iMeta大会2025:打造高水平国际期刊
iMeta主页:http://www.imeta.science
研究论文
● 原文: iMeta (IF 33.2, 中科院双一区Top)
●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imt2.70086
● DOI: https://doi.org/10.1002/imt2.70086
● 2025年10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刘永鑫、湖北中医药大学陈刚、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罗鹏等在iMeta在线发表了题为“iMeta Conference 2025: Creating High-Impact International Journals”的文章。
● iMeta大会2025是由iMeta编辑部主办的系列会议,自2022年创刊以来分别在青岛、北京、深圳举办了三届,宗旨是追踪学科前沿,促进科学发展,引领国际合作。iMeta大会2025 (iMeta Conference 2025: Creating High-Impact International Journals)将围绕前沿交叉技术、医学、中医药学、微生物学、植物学、编委会、人才成长和人才进阶、博后和研究生论坛、组学技术、论文写作等专题开展报告和讨论会。大会将邀请生物和医学前沿交叉领域内有影响力、近期研究成果突出的学者作演讲,遴选青年学者进行报告或展示。
● 第一作者:朱志豪、张麟、姚小芳、曾美尹、王瑶、罗豪、周远平、张天缘、荀佳妮、白德凤、杨海飞、许姗姗、周扬、高云云、徐锦波、韩维、申子昂、张帮周
● 通讯作者:冯素银(fengsuyin@njmu.edu.cn)、金双侠(jsx@mail.hzau.edu.cn)、肖传兴(xiaoxx@163.com)、王子恒(zihengwang@um.edu.mo)、罗鹏(luopeng@smu.edu.cn)、陈同(chentong_biology@163.com)、陈刚(wofavo@qq.com)、刘永鑫(liuyongxin@caas.cn)
● 合作作者:马腾飞、万绣琳、马闯、惠凤娇、白皓、白立景、白晴、鲍强国、曹国栋、曹鹏、曹棋棋、陈虎、陈佳雯、陈家旭、陈丽华、陈婷婷、陈怡、崔海鹏、代绍兴、戴晓峰、戴西件、党延启、邓磊、邓运、丁霞、董滨华、董灵、豆书杰、杜鸿志、方臻成、冯晓晓、傅敏、高远、龚文平、郭祥、韩文婕、郝梓凯、何正国、胡海波、胡海明、胡雪菲、黄亮、黄纤雅、黄雪婷、惠昊宸、贾丁佳成、江爱民、蒋德伟、江迪、姜昆、金颖、赖锟阳、李春、李锋、李福勇、李晶、李娟、李军令、李奎、李玲、李茉莉、李培武、李鹏、李润泽、李盛楠、李淑瑾、李婉婷、李文婷、李晓静、李芯蕊、李雪萌、梁齐齐、廖小平、刘伯杨、刘灿昭、刘畅、刘端瑞、刘富荣、刘建均、刘尽尧、刘思奇、刘天洋、刘文娟、刘妍、刘洋、刘义、刘源、刘云欢、刘志鹏、刘志勇、卢昕、罗宵、马冠车、孟佳林、孟元发、缪林轩、苗润宇、倪雅文、牛东泽、牛婷婷、潘宏召、秦国强、邱田恬、邱月萍、渠晖、瞿领航、任娜、尚润、佘佩泽、沈锡辉、师博涵、舒友、宋佳伟、宋伟彬、苏奇、孙强、孙青竹、孙玉萍、孙资金、汤步富、唐德琴、唐华、陶永富、滕腾、屠艳烨、王成、王春莉、王定杰、王钢、汪晖、王进、王恺毅、王明帮、王杉、王诗翔、王伟杰、王晓杰、王兴昶、汪云浩、王韫哲、王峥、王家乐、徐炜、魏勇军、吴帆、吴俊嶺、武士娟、肖坚、肖维华、肖杨、熊茜、熊雪、徐峰、许军、徐骏宇、徐文、许尧、闫军、杨佳、杨路路、杨兴珍、姚鲁田、尹乃毅、游华、游敏、余仁强、于婷、于永耀、袁硕峰、岳超雄、曾筱雅、查安东、翟蕾蕾、张驰、张东、张恒、张亨国、张洪瑜、张家豪、张金阳、张丽珊、张奇、张翔、张翔宇、张雪蕾、张艳聪、张媛、张振宇、赵婧瑄、赵纪伟、赵凯、赵明娟、赵一、赵云祥、钟继新、钟岭、钟祥健、周丹、周维、周文、周怡倩、周哲敏、朱世权
● 主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上海承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河北医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赣南医科大学、广西大学、江汉大学、厦门承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武汉贝纳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大学、西南医科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北京百奥华兴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广东医科大学、贵州科学院贵州省生物研究所、河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宁波大学、上海百趣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南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中山大学、安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常州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海县人民医院、东南大学、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贵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海军军医大学、杭州跃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江南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金凤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南昌大学、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立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深圳妇儿医院(龙岗)/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湘湖实验室、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郑州大学药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中国医大一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亮 点
●iMeta大会2025:打造高水平国际期刊,助力科研人才成长与进阶,推动国产期刊蓬勃发展;
● iMeta大会2025为全球学者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台,促进科学传播与学术合作,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国家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 要
iMeta大会2025,作为iMeta系列大会的2025年度会议,以“打造高水平国际期刊”为主题,聚焦微生物学、医学、中医药、植物学以及人才成长与进阶等前沿领域,助力科研人才成长与进阶,推动国产期刊蓬勃发展。会议通过特邀报告、专题研讨、壁报展示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了多组学技术、微生物-宿主互作、人工智能辅助研究、活菌药物开发、中药现代化等热点议题,充分彰显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的创新动力。大会为全球学者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科研成果传播与学术合作,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文解读
引 言
2025年8月23日至25日,由iMeta编辑部、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时珍实验室等主办的iMeta大会2025:打造高水平国际期刊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校区成功举行。大会邀请了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的70余位国家级人才,并吸引了来自全球的400多位科学家、科研人员及行业专家参会。
过去五年,中国从零开始发展或创办IF>20的高水平期刊24本,达到了英美高水平期刊数目的一半,创造了学术期刊世界第三极,打破了英美在英文学术期刊的百年垄断。未来如何团结国内优势学科,建立国际一流影响力的学术编辑和出版体系,实现CNS顶刊国产替代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要议题。iMeta期刊是生物和医学交叉学科期刊,主编刘双江和傅静远教授,影响因子33.2,全球排名65/22249 (前千分之三),中国大陆排名 5/585。子刊iMetaOmics的主编赵方庆和于君教授,定位IF>10的高水平交叉学科综合期刊;子刊iMetaMed的主编是朱依谆、郭洪波教授,定位IF>15的医学综合期刊,欢迎投稿!希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8年内创办10本IF>10的子刊,形成可替代生物医学顶刊Cell系列期刊的中国解决方案。
图1.iMeta大会2025的会议主题及内容概览
iMeta大会是由iMeta编辑部主办的系列会议,自2022年创刊以来分别在青岛、北京、深圳举办了三届,宗旨是追踪学科前沿,促进科学发展,引领国际合作。iMeta大会2025 (iMeta Conference 2025)将围绕前沿交叉技术、医学、中医药学、微生物学、植物学、编委会、人才成长和人才进阶、博后和研究生论坛、组学技术、论文写作等专题开展报告和讨论会。大会将邀请生物和医学前沿交叉领域内有影响力、近期研究成果突出的学者作演讲,遴选青年学者进行报告或展示。
开幕式
iMeta大会2025开幕式由iMeta执行主编刘永鑫研究员主持,湖北中医药大学陈刚校长和iMeta主编刘双江研究员分别做了欢迎致辞。现场,湖北中医药大学与iMeta编辑部进行战略合作签约,学校成为iMeta期刊共同主办单位之一,将共同打造高水平国际期刊,提升中医药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大会特邀报告环节,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院士作题为“大健康产业与合成生物学”的报告。他系统阐述了合成生物学作为颠覆性技术引擎,在重塑生物科技格局与赋能大健康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生动展示了合成生物学强大的应用转化能力。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李培武院士作题为“大豆油料提质固氮ARC生物耦合技术”的报告。他介绍了团队发明ARC微生物菌剂并进行规模化应用的经验。南昌大学谢明勇院士作题为“植物基乳酸菌发酵食品的健康功效”的报告。他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植物基乳酸菌发酵食品领域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植物基乳酸菌发酵食品未来发展趋势。
此外,澳门科技大学朱依谆教授作题为“创新药的研发和转录组学的赋能”的报告,展示了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在代谢疾病研究中的最新突破。山东大学刘双江研究员作题为“从肠道菌走向功能益生菌/活菌药物-以克里斯滕森菌为例”的报告。指出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作用机制。承葛医药集团总监徐炜介绍了集团聚焦人体微生态医疗产业在技术、产品领域的瓶颈问题。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陶晓东指出,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挖掘疾病潜在规律、辅助诊断决策,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精准诊疗体系的构建。
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设医学基础、菌群研究、生物信息和生物医药四个专场,集中呈现了多学科交叉与前沿技术融合推动生命科学创新的最新进展。
医学基础专场聚焦多组学、纳米技术和微生物调控等领域,涵盖肿瘤微环境解析、空间转录组应用、表观遗传调控等重要方向,突出了技术融合与临床转化潜力。菌群研究专场系统探讨了肠-脑轴、肠-关节轴等多系统互作机制,并展示了菌群干预在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中的创新应用。生物信息专场强调多组学与人工智能在微生物组、病毒组及宿主-病原互作中的方法学创新,凸显数据驱动的研究新范式。生物医药专场则从微生物代谢物、表观调控和多组学整合等角度,深入解析了疾病机制并展望了精准药物与营养干预前景。四个会场共同体现了从基础机制发现到转化应用研究的全链条创新,显著反映了当前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与临床转化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
人才成长论坛
人才成长论坛聚焦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发展与职业成长,涵盖项目申请、多学科交叉创新及科研经验分享三大主题。在项目申请方面,山东大学刘畅和兰州大学张东分别就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青年科学基金的申请策略与个人体会进行了系统分享,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实用建议。多学科融合与前沿技术应用成为多位报告人关注的焦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金阳介绍了环形RNA的精准解析与功能挖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徐峰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最新应用;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谋通展示了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识别研究成果。
中医药研究板块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科学的深度交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玲围绕中医药复杂干预的系统循证方法展开论述;北京中医药大学李春分享了中医证候基础研究的成长经历;上海中医药大学栾鑫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红磊分别从中药功效成分靶标机制和生命科学与中药资源学融合的角度,展示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创新路径。此外,河南农业大学李文婷以“积累、传承、成长”为主线,阐述了从基础研究到分子育种应用的科研历程,体现出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延续与突破。
整场论坛既注重科研项目申报与人才成长的实际需求,也突出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在推动生物医学与中医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青年研究者提供了交流、学习与启发的重要平台。
人才进阶论坛
人才进阶论坛特邀金梅林院士等多位知名专家进行现场点评。本论坛以“精准医学、智能计算与微生物组学交叉创新”为主线,涵盖多项前沿研究方向。重庆医科大学游华系统介绍了儿童白血病精准治疗体系的构建;苏州大学周哲敏探讨了计算病原基因组学在感染性疾病防控中的应用;昆明理工大学代绍兴展示了如何利用组学与人工智能驱动药物发现;香港中文大学苏奇汇报了益生菌调控失眠障碍的机制与转化研究;南方医科大学李壮提出了炎性疾病的菌源标志物及其临床潜力。
茶歇后,山东大学姜昆解析了细菌毒素在菌群与环境互作中的介导机制;天津大学李锋介绍了电能微生物细胞工厂的设计构建与生物制造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同分享了中药大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策略;南京农业大学文涛则从根际化学信号出发,探讨了作物土传病害中微生物群体的定向调控新途径。整场论坛突出多学科融合与源头创新,聚焦青年学者在国家基金项目申报中的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设计与创新性表达,为高水平科研人才的进阶提供了深度交流与提升的平台。
中医药高峰论坛
中医药高峰论坛汇聚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现代化与多学科交叉创新展开深入研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商洪才教授提出“数智赋能”理念,探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中医药循证研究中的前沿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曹鹏教授则以“重走神农尝百草之路”为题,介绍了中药鲜药独特活性物质的挖掘及其现代药物开发价值。
随后,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教授从“肾精”理论出发,阐释其在“骨-髓-脑系统慢性病”防治中的系统生物学机制与研究规律;北京中医药大学陈家旭教授以经典名方逍遥散为例,深入剖析中医“病-证-方”结合的研究范式,推动方证科学内涵的现代表达。本次论坛不仅体现了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也彰显了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活性物质发现及研究范式转型中的重要进展,为构建中医药自主知识体系和方法论提供了高端对话平台。
医学前沿论坛
医学前沿论坛聚焦于疾病防控、微生物-宿主互作及跨学科医学创新,系统展示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多维度前沿进展。在疾病机制与防控策略方面,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傅静远教授做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其恢复期具有独特的微生物和代谢变化特征”的报告;广州医科大学梁文华提出了肺癌早期防控的新路径;南方医科大学刘灿昭揭示了PDZ蛋白在血管重塑中的作用;香港大学袁硕峰探索了广谱抗病毒靶点的开发潜力;首都医科大学史凯斌和中南大学刘姗姗分别针对多发性硬化症/卒中的神经退行性变及肺纤维化的治疗靶点与干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微生物组与精准治疗成为论坛另一重要议题。上海交通大学刘尽尧介绍了活菌药物的精准递送技术;南方医科大学何肖龙致力于肠道微生物组关键功能酶的挖掘与临床转化;武汉大学汪晖揭示了母源菌群代谢物大豆苷元在防治胎源性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香港中文大学张翔汇报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北京大学徐明强调了学科交叉在推动医学创新中的核心价值。整场论坛充分展现了医学研究从分子机制解析到临床干预策略的深度融合,以及多学科协作在应对重大疾病挑战中的关键作用。
植物学前沿论坛
植物学前沿论坛围绕作物抗逆、信号转导与遗传改良等关键方向,系统展示了我国植物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多位学者从分子机制与育种应用层面展开深入探讨:深圳大学刘宏涛揭示了蓝光受体在黑暗与蓝光环境中的功能分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晓杰和管清美分别从作物-病原互作机制和苹果抗逆基因挖掘角度提出了抗病育种新策略;华中农业大学张飞建立了柑橘枝刺发育的模式研究系统;南京农业大学吴俊和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刘志勇则聚焦于梨基因组成果与小麦抗病基因精准设计,为品质改良和抗性提升提供遗传基础。
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童红宁报道了水稻BR信号中转导微管蛋白相变的新机制;中国农科院生物所林浩介绍了苜蓿基因资源的系统性挖掘与遗传改良进展;中国农业大学宋伟彬解析了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学基础;中山大学肖仕则从低氧感知与信号转导角度揭示了植物适应胁迫环境的分子机理。整场论坛凸显了从基因资源挖掘、信号机制解析到设计育种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展现了植物科学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iMeta期刊欢迎该领域更多高水平文章踊跃投稿!
微生物前沿论坛
微生物前沿论坛聚焦病原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及宿主-微生物互作等前沿领域,系统展示了从基础机制到技术创新的多维度进展。在病原微生物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琳淇揭示了宿主驱动型真菌耐药的新机制;刘翠华深入探讨了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的互作策略;武汉大学何正国则分析了分枝杆菌噬菌体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潜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锡辉报告了细菌跨界识别真菌的机制,为微生物间互作提供了新视角。
环境微生物与合成生物学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唐鸿志展示了合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创新应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张大伟提出了基于DBTL(设计-构建-测试-学习)循环和LDBA(实验室自动化)的维生素生物合成与智能制造策略。香港大学陈福和通过动物模型研究揭示了“长新冠”机制的潜在线索;中国农业科学院张艳聪致力于挖掘微生物组基因“暗物质”的功能预测新方法;华中科技大学陈卫华利用系统共培养技术解析人肠道细菌间的复杂互作网络;武汉大学王定杰则开发了三代测序技术实现基因异构体的精准定量。整场论坛充分体现了微生物学研究从单机制解析向系统化、智能化及临床与环境应用拓展的重要趋势。
生物技术专场
生物技术专场聚焦前沿测序技术、人工智能与微生物组研究的交叉融合,系统展示了技术创新如何驱动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拓展。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沈娟利用单细胞时空组学技术,揭示了无菌小鼠模型中微生物-宿主互作的广谱性与异质性,为宿主-微生物对话提供了高分辨率视角;武汉贝纳基因陈虎系统阐述了纳米孔测序在基因组与转录调控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方法优化及当前挑战,突显长读长测序在解析复杂遗传结构中的独特优势。
随后,北京百奥华兴梁齐齐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基因组育种中的创新与应用,展示了AI如何提升育种效率与精准性;厦门承葛生物张丽珊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探讨了活菌药物在循证研究中的功能解码与精准药物研发策略,推动微生态治疗走向循证精准时代;深圳基因组所白德凤则推出了友好且灵活的宏基因组分析流程EasyMetagenome,显著提升数据处理的标准化与可及性。整场论坛体现了生物技术从工具创新到转化应用的完整链条,凸显多学科协作在解决复杂生物医学问题中的核心作用。
科研培训专场
科研培训专场聚焦科研图像绘制、数据可视化与国际期刊建设三大核心议题,致力于提升研究者的学术表达与成果传播能力。PaperArtist贝远远系统介绍了高水平SCI期刊论文插图的规范化制作流程,涵盖图像标准化、伦理要求与视觉设计原则,助力研究者实现学术图像的专业化与国际化呈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同重点演示了如何利用ImageGP平台高效绘制高颜值科研图表,推动数据可视化在中医药及多学科研究中的规范与创新应用。中国科学院大学宋丹则以Cell Proliferation期刊为例,深入探讨了高水平国际期刊的共建策略、审稿标准与学术影响力提升路径,为学者参与国际学术对话提供实践指导。本专场通过工具应用、标准规范与平台策略的有机结合,全面赋能科研人员的学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博后/研究生论坛
博后及研究生论坛聚焦微生物组、多组学整合与宿主-疾病互作等前沿方向,集中展示了一批创新性强、技术多元的青年研究成果。多项研究深入探索微生物代谢与宿主健康的调控机制,如STAT1乳酸化修饰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乳酸代谢介导的工程菌抗肿瘤策略、胆汁酸/丁酸等菌群代谢物通过免疫与代谢途径影响肥胖、肝病及肿瘤等疾病的机制。论坛同时涌现多种先进研究方法与资源平台,包括长读长宏基因组分析工具、全球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数据库、微生物组统计绘图库MicrobiomeStatPlots,以及数字孪生框架驱动的菌群动态预测模型。研究模型涵盖斑马鱼、合成菌群、人群队列和临床样本,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趋势。这些工作不仅在机制层面深化了对微生物-宿主互作的理解,也为肿瘤、代谢性疾病和慢性炎症的精准干预提供了潜在新靶点与策略。
会议摘要集及壁报展示
大会设有会议摘要集与壁报展区,共收录了来自海内外多所科研机构与高校的40余项前沿研究。摘要集涵盖微生物组学、多组学整合、精准医学、中医药现代化及生物技术创新等多个热点领域,系统呈现了最新研究方法、数据资源和理论突破。壁报展示环节为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通过面对面深入讨论,有效促进了学术互动与合作机遇,推动广大青年学者不断成长。该模块不仅拓展了大会的学术广度,也为与会者提供了全方位了解领域动态、激发研究灵感的机会。
总结
iMeta大会2025于8月23日至25日在湖北中医药大学成功举行,汇聚全球400余位学者及70余位国家级人才,围绕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高水平国际期刊建设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系统探讨了我国科研期刊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发展路径,强调通过学科交叉、产学研协同与国际合作提升期刊全球影响力。大会设立医学基础、菌群研究、中医药、生物信息、植物科学及微生物前沿等多个专题论坛,集中展示了微生物-宿主互作机制、多组学技术整合、活菌药物开发、人工智能辅助研究等重要前沿进展,充分体现多学科融合对科研创新的推动作用。多位院士专家就合成生物学、农业微生物技术、乳酸菌发酵食品与大健康等领域作高水平特邀报告,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全面凸显科技赋能的价值。本次会议不仅为学者提供了高层次交流平台,也为中国科研期刊实现国际引领指明了系统性建设方向。
代码和数据可用性:
本研究结果所依据的数据可在会议网站获取:http://www.imeta.science/meeting/2025。补充材料(包括表格、图文摘要、幻灯片、视频、中文翻译版本及更新材料)可通过在线 DOI 或 iMeta Science 平台(http://www.imeta.science/)查询获取。
引文格式:
Zhihao Zhu, Lin Zhang, Xiaofang Yao, Meiyin Zeng, Yao Wang, Hao Luo, Yang Zhou, et al. 2025. iMeta Conference 2025: Creating high-impact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Meta 4: e70086. https://doi.org/10.1002/imt2.70086.
作者简介
朱志豪(第一作者)
● 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广东医科大学 联合培养博士后。
● 研究方向为长寿老人肠道功能菌株挖掘,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iMeta、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
冯素银(通讯作者)
●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副教授/东海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澳门大学珠研院-东海联合实验室主任。
● 研究方向涵盖脑肿瘤精准诊治、心脑共病智能干预、脑血管病微创治疗及其在基层医疗的转化应用,近年来重点拓展神经肿瘤机制研究与AI辅助诊断路径,围绕胶质瘤等疾病开展多组学分析、靶点挖掘与治疗策略探索。在iMeta、Int J Surg、Biol Direct、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Sens等杂志发表论文数篇。
金双侠(通讯作者)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导、教授,国家杰青、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 研究方向:棉花生物技术(遗传转化,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棉花与害虫分子互作,高等植物基因组进化。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Biology、Advanced Science、Trends in Plant Science等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12篇论文入选高被引、热点论文,论文引用7000多次,H指数44。担任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10.1)执行主编,Genome Biology(IF:10.1)编委,Crop Journal(IF:6.0)副主编。
肖传兴(通讯作者)
● 上海承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获得教育部“创新创业英才奖”,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宝山区“三江英才”、厦门市“双百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计划。
● 研究方向聚焦精准菌群移植与活菌药物领域,搭建精准菌群移植技术平台,主持与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Hepat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布菌群库建设与精准微生态调理相关6项标准,填补行业空白。
王子恒(通讯作者)
● 肿瘤学博士,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澳门青年科学家协会理事。
● iMeta执行副主编,iMetaMed执行主编,Heliyon杂志副主编,Biofactors等杂志客座编辑。发表SCI论文50篇,h指数16,担任JCI,Molecular Cancer等110余本杂志外审专家。
罗鹏(通讯作者)
●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肿瘤科,昆士兰大学Prince Charles医院和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访问学者;Wiley出版社Med Research和iMetaMed执行主编,iMeta执行副主编(IF=33.2),Advanced Genetics副主编,Asian Journal of Urology副主编(IF=2.4);Current Molecular Pharmacology(IF=2.9)副主编;Phenomics责任编辑(IF=6.2)。
● 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多组学和AI在肿瘤预测模型的应用;累计发表SCI论文300+篇,累计IF3200+;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AMA、JAMA Intern Med、JAMA Oncol、Lancet Oncol、Adv Sci、Sci Adv、STTT、iMeta等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累计IF 1500+,总被引6000+,H-index=40。
陈同(通讯作者)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研究员,iMeta执行主编。
● 数据驱动的中药道地性形成和高品质生产研究开展:⑴ 中药大数据资源底座的持续建设;⑵ 中药大数据资源的智算整合挖掘。以及基于数据库联合开展①中药道地性形成分子机制研究;②高品质中药生产和鉴定;③中药合成生物学研究和中药新资源挖掘等,在Cell Stem Cell (封面文章)、Nucleic Acids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 Protein & Cell、iMeta等高水平杂志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十二篇,累积引用4000+次。联合创办iMeta期刊(影响因子:33.2),现为执行主编,致力于打造微生物和生物信息领域的国产高水平综合性杂志。
陈刚(通讯作者)
● 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老年病学科带头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湖北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组长、湖北省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等。历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终审专家、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终审专家、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等。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30余项。主持制定教育部全国高职院校中医养生专业教学标准1项,2019年7月已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
刘永鑫(通讯作者)
● 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研究员,iMeta执行主编(IF 33.2)。
● 聚焦微生物组方法开发、功能挖掘和科学传播,在Nature Biotechnology/Microbiology等发表论文80余篇,被引29000+次,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主编《微生物组实验手册》专著,+关注)。
来源:贝灵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