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于铁轨延伸的远方,是丈量山河的刻度;于《白浪情》刊物的扉页,是镌刻忠诚的诗行。作为铁道兵精神的传声筒,这份刊物如同一柄永不卷刃的钢钎,在历史的长卷中凿刻下“铁龙穿山海,热血铸丰碑”的壮丽篇章。
——以钢轨为弦,奏响铁血丹心的时代强音
作者:赵加琪
十年,于铁轨延伸的远方,是丈量山河的刻度;于《白浪情》刊物的扉页,是镌刻忠诚的诗行。作为铁道兵精神的传声筒,这份刊物如同一柄永不卷刃的钢钎,在历史的长卷中凿刻下“铁龙穿山海,热血铸丰碑”的壮丽篇章。
而在这份刊物的背后,更有一群守夜人——以李卫华董事长为代表的铁道兵战友,用十年光阴编织出一张更温暖的精神经纬:他们创建的“白浪情群”文化联谊平台,早已成为万千老兵的“精神定盘星”,让散落的军徽在数字时代重新闪光。
一、铁血基因:战火淬炼的刊魂
1948年,辽沈战役的硝烟中,铁道兵前身——铁道纵队在炮火中诞生。同年10月15日,《铁军》报创刊号随部队挺进前线,成为“战地号角”。
战士们用缴获的印刷机在行军帐篷里排版,油墨未干便随军列奔赴下一个抢修战场。创刊号头条《打通东北铁路动脉,保障大军入关》的标题,至今仍如战鼓擂动心弦。
十年后的1958年,《铁道兵》报迎来十周年庆典。朱德元帅题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铁路”,彭德怀元帅亲笔写下“亲爱的铁道兵全体同志”的勉励信,字字如钢钉般钉入官兵心坎。
刊物记录下鹰厦铁路“22个月激战698公里”的奇迹,刊载杨连第“登高英雄”事迹的长篇通讯,更以快板诗《光荣的铁道兵》将“劳动为荣、艰苦为荣”的信念传唱至每个工区。
而这份血脉的延续,不仅靠纸页间的文字,更靠一代又一代铁兵人的守护。正如如今“白浪情群”的发起人李卫华董事长常说:“老铁道兵的枪杆子可以退役,但笔杆子不能丢,心窝子的热乎气更不能凉。”
二、钢轨作笔:书写山河的壮阔
铁道兵的笔,是焊枪与道钉的交响。1965年成昆铁路建设中,《铁道兵报》特派记者罗开富徒步采访,用沾满道砟的双手写下《激战无名川》——这篇后来改编为电影的长篇报道,让“隧道战神”姜朝生推着独轮车穿越塌方区的身影,永远定格在铁兵史册。
刊物最动人的篇章,往往诞生于生死瞬间:1963年嫩林铁路塌方事故中,战士张春玉用胸膛顶住巨石救战友,被中央军委授予“硬骨头战士”称号。报道配发的照片里,他染血的军装与断裂的枕木构成震撼人心的画面,诠释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兵魂。
这些故事,如今正通过“白浪情群”的线上展厅、音频专栏,被一遍遍讲述。李卫华带着团队走访老兵,将泛黄的日记、磨损的军功章、带着弹孔的水壶扫描存档,再配上老兵口述的录音——“当年我们在隧道里打风枪。
耳朵震得听不见,就靠喊号子互相打气”“修通成昆线那天,全连蹲在铁轨上啃冷馒头,却比娶媳妇还高兴”……这些鲜活的记忆,让刊物不再是纸上的铅字,而成为可触摸、可聆听的精神遗产。
三、星火燎原:文化传承的阵地
《白浪情》的根系深扎于铁道兵的血脉。1978年30周年庆典时,叶剑英元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题词通过刊物传遍军营,成为新一代铁兵的出征誓词。
刊物开辟的“三荣思想”专栏,让“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信念如蒲公英般飘散至青藏高原、大兴安岭——那里有铁兵用体温融化冻土铺设的嫩林线,有在敌机轰炸中“抢修一小时、通车五分钟”的成昆线传奇。
而“白浪情群”的出现,让这份传承有了更温暖的注脚。严京平总编带着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韧劲,把战友们散落的记忆串联成线:群里既有90岁高龄的老政委讲述“冰河架桥”的往事,也有刚退休的“铁二代”分享参与雅万高铁建设的见闻。
既有老兵家属上传父亲当年的结婚照,也有年轻志愿者为烈士寻亲……曾经褪色的军徽,在视频连线的闪光灯里、在群文件共享的老照片中、在跨地域的“云聚会”上,重新折射出灼灼光芒。
正如一位老兵在群里留言:“以前翻旧相册才敢想当年,现在每天打开‘白浪情’,就像回到了连队伙房,耳边还响着班长的吆喝。”
四、铁龙新声:永续的铁道兵魂
2024年,当《中国铁道建筑报》以全媒体形态记录雅万高铁建设时,《白浪情》的基因仍在延续。数字刊物的交互式地图上,用户可点击查看中老铁路“友谊隧道”贯通时的施工影像,可聆听拉美工人用西班牙语合唱《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旋律。
而这一切的背后,“白浪情群”正是最鲜活的素材库——群里的年轻铁兵后代主动请缨,将爷爷的施工笔记整理成电子档案;老摄影师翻出压箱底的胶片,为数字刊物提供高清历史照片;甚至当年的“小通信员”如今成了网络达人,用短视频讲起“铁道兵版”《觉醒年代》。
站在十周年的节点回望,《白浪情》早已超越纸质载体——它是焊花飞溅时的灵感迸发,是风枪轰鸣中的诗意栖居,更是以李卫华为代表的铁兵人用坚守编织的精神家园。“白浪情群”与《白浪情》如同双生花,一朵扎根历史厚土,一朵绽放数字春天,共同守护着铁道兵“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魂。
正如创刊号发刊词所言:“我们的笔,要像道钉般嵌入历史;我们的墨,要如钢轨般延伸向远方。”而李卫华董事长与“白浪情群”的战友们,则用另一种方式续写着誓言:“我们的群,要像军营的篝火般温暖;我们的情,要如铁轨的联结般坚固。”
铁轨永续,笔锋长青;群灯不灭,魂脉相传。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在《白浪情》上留下墨痕的铁兵将士,致敬以李卫华为代表的守夜人,愿这份承载着钢轨温度与战友情深的刊物与平台,继续伴随新时代的“钢铁巨龙”,穿越时空,震颤长空!
来源:白浪情之友